首页 > 文人政治孰是孰非: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 第四章 创办《青年杂志》(7)

第四章 创办《青年杂志》(7)

2025-03-31 02:14:51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

他给陈独秀写信这一年,刚20岁,已经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言小说(处女作)。

这一年,他还编写了话剧《云南起义》,反对袁世凯的帝制,自己扮演蔡锷。

王统照认为,中国衰弱不振的原因,是国民不好学,尤其是青年不好学。

今天的青年,差的苟且,可不论。

稍好的,不过敦行谨言,期于自守。

再好一点的,只知死守课本,专攻一两门陈腐的学科,与所谓勇猛精进、活泼进取、奋斗自勉,差距太远。

他认为,医治的捷径,是报章杂志,可惜现在的青年,舍不得花买雪茄、醇醪的小费,舍不得车马声色的时间,不乐意购阅。

不仅如此,即在图书阅览处,报章杂志陈列所,也只浏览野狐禅笔记、稗史、猥鄙琐碎杂著、文采风流之小说。

他给陈独秀写信,建议:愿贵声于报余附白,多提倡青年读书之利益,及读书之方法,或介绍东西名人读书之实验与其规程,以期促进青年之好学心,读书性,庶不无小补欤。

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了这位青年学生的信,并以记者的名义给王统照写回信说:来书疾时愤俗,热忱可感。

中学校有如此青年,颇足动人中国未必沦亡之感。

惟国中大多数人,缺乏进步向上之心。

此问题甚大,似非报纸可医,且恐非教育可救也。

王统照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五四运动时,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

五接受蔡校长聘请1916年11月26日,陈独秀和汪孟邹乘火车离沪北上,打算筹集资金,合并亚东和群益书店,成立书局,以扩大《新青年》的规模。

他们隔日抵达北京,住在前门中西旅馆64号。

一天,陈独秀在琉璃厂附近遇到沈尹默,喜出望外。

1909年,陈独秀在杭州教书时,与沈尹默常来往。

这时,沈尹默在北大教书,住在东城什方院。

谈到蔡元培近日到北大任校长事,沈尹默力劝陈独秀到北大教书。

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由清政府举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1898年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但在顽固派统治下,实际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大学堂停办。

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

1903年增设仕学馆、译学馆及医学实验馆。

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蔡元培是翰林出身,曾任北大译学馆教员。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1月3日任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后偕夫人黄振玉赴欧洲留学,一去三年。

这期间,严复、马相伯、何锡侯、胡次珊(代理)陆续任北大校长。

1916年冬,他在法国接到北洋政府教育部电报,要他任北大校长。

到了上海,有人劝蔡元培不要去,说北大腐败极了,进去若不能整顿,反而影响自己的声名。

也有人说,既知腐败,更应进去整顿。

蔡元培最后决定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话做,毅然北上。

此前,陈独秀和蔡元培都是暗杀团成员,有一面之缘。

吴越遇难后,陈独秀给蔡元培寄过烈士遗物。

和这位前翰林共事,未尝不可试试。

沈尹默拿了几本《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面前推荐陈独秀,说:如见蔡校长,可引荐陈君。

汤尔和1878年生,杭州人。

早年留学日本,参加拒俄运动,后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任北京医科专门学校校长。

汤尔和认识陈独秀,1902年冬,他们在日本一起发起成立了青年会。

事后,汤尔和对蔡元培说: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