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陈独秀,蔡元培本来有一种不忘的印象。
1904年,蔡元培与刘申叔办《警钟日报》时,听刘说: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的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了,陈仲甫一个人又支持了好几个月。
听了汤尔和的话,蔡元培又翻阅了《新青年》,决意聘陈独秀。
1936年10月23日,蔡元培在他写的《我在五四运动时的回忆》中说:我到北大,由医专校长汤尔和君的介绍,便首先聘请了主编《新青年》的陈独秀君任北大文科学长。
听汤尔和说陈独秀在北京前门外一旅馆住,蔡元培即去访他。
事前,蔡元培写了条子,注明:西河沿,中西旅馆,陈仲甫先生,九点以前。
12月26日上午,陈独秀起床开门,发现蔡元培端坐在门外的凳子上等候,大吃一惊。
头天晚上,陈独秀和汪孟邹出门看戏,回来迟了,早上贪睡了一会儿。
想不到这位老翰林上午九时就在外面坐等了。
蔡元培这年49周岁,和十几年前比,老多了。
但乌黑的分头,精巧的金丝眼镜,浅浅的山羊胡子,除了保留了当年朴实敦厚之外,又增添了学者的睿智。
寒暄了几句,蔡元培表示,自己初到北大,急需一班积学而热心的学者名流到北大,以改造校风,推进学术研究,并希望仲甫任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当然乐意到北大来,一则工资高,月薪300元,现在编刊物,累死累活,才200元,还没有保证;二则身份也不同,由自由办报人一跃成了名牌大学的文科学长,成了吃皇粮的,何况,校长亲自上门,给足了面子,今后的日子估计不难。
唯一担心的是,在上海办《新青年》,两头不好兼顾。
蔡元培建议陈独秀把杂志带到北大来办,说北大要聘一大批名流学者,正可帮助编杂志。
陈独秀不好推辞了,蔡校长的诚恳热情,连一旁的汪孟邹,也深受感染。
听说北大要聘一大批名流学者,陈独秀推荐即将回国的哲学博士胡适,建议蔡元培聘他任文科学长。
蔡元培沉吟了一下,觉得还是聘陈独秀任文科学长,而聘胡适任文学教授或哲学教授。
虽然工资少一点,月薪250元,也很不错了。
因为事情重大,陈独秀担心自己能否胜任,提出试行三个月,再作最后决定。
蔡元培也同意了。
蔡元培因为要去中央公园参加信教自由会的会议,且有演讲,便告辞了。
这次北上,是陈独秀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胡适在美国,未费一句口舌,就有未见面的朋友帮他在中国最好的大学找到了工作。
书局招股十余万元,南方认股数万元,加上亚东、群益旧有财产,共有三十余万资金,书局成立在望,也不负汪孟邹此行。
和陈独秀说定后,蔡元培很快给教育部呈文。
民国元年,蔡元培曾任唐绍仪内阁的教育总长,现任教育部部长范源濂当时任教育次长,两人是老搭档。
教育部同意自己聘请陈独秀,蔡元培胸有成竹。
六吴虞来信1917年1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蔡孑民先生在信教自由会之演说》一文。
这是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的演说。
陈独秀记得,这天正是蔡公去旅社看他的日子。
虽然即将和蔡元培一起共事,但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陈独秀和蔡元培并不一样。
如蔡元培不反对孔子和宗教,陈独秀是既反对孔子,也反对宗教。
蔡元培说:孔子是孔子,宗教是宗教,国家是国家:义理各别,勿能强作一谈。
陈独秀说:蔡先生不反对孔子,更不绝对反对宗教,此余之所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