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即在胡适之前,文学革命的风暴已经在酝酿了。
四十二生的大炮,即口径四十二厘米(生,指英文cm)的大炮。
胡适的作战目标一开始就是单一的,即用白话来作一切文学的工具,虽然他提出的八事,也涉及文学内容问题,如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但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更侧重内容,更重视思想上的革命,并找到了革命的对象(十八妖魔)。
他把中古以后直到当时所有的仿古作品,一概唾弃;而对那些俗文学里的小说、故事、戏曲等作家大加赞赏。
更重要的是,陈独秀将胡适个人的意见,变成为由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领导下的权威意见,成了全国的东西,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胡适看到了这篇文章的号角意义。
后来,胡适在许多场合,提到陈独秀的这篇满腔热情地呼应自己的文章。
中国文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旧思潮大激战的时代。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文学革命的旗帜已经展出来了,陈独秀和胡适硬着头支撑起来,他们没有想到,乌龟的头没有被割下。
四年后,他们带领一班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胡适收到陈独秀来信,见蔡元培校长邀请自己到北大或任学长,或任哲学、文学教授一事,心花怒放。
与此同时,胡适收到了刊登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
陈独秀在自己的文章后加了一段跋语: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
吾生倘见其成,则大幸也!胡适见了,如寒冬吹来一阵暖风,快意不止。
陈独秀反对十八妖魔的念头,和老乡程演生不谋而合。
他听说陈独秀即将担任北大任文科学长,给陈写信说:西方实写之潮流,可输灌以入矣。
其沈(沉)溺于陈旧腐浅古典文学及桐城派者,其亦闻而兴起乎?万望鼓勇而前,勿为俗见所阻。
八仲叔心太忍了1917年1月22日,陈独秀在上海度过了旧历除夕。
就要带着女儿子美、儿子鹤年去北京生活,高君曼高兴极了。
北京是她的母校所在地,重回北京,不仅是故地重游,丈夫的北大文科学长的地位也给她在老同学面前增添了光彩。
但把延年、乔年丢在上海,高君曼有些不自在了。
近一年时间,延年兄弟俩在外自谋生活,边打工边学习,晚上住在《新青年》社编辑部,经常蓬头垢面,饿了吃大烧饼,渴了喝冷水。
但兄弟俩有骨气,从来不伸手找父亲要钱。
高君曼和潘赞化的话,多少对陈独秀发生了影响。
北上前,陈独秀关照汪孟邹,每月从《新青年》发行费中拿出十元补贴延年、乔年。
到北大后,文科学长月薪300元,加上《新青年》每期200元编辑费,陈独秀和高君曼商量,补贴一点给延年、乔年兄弟。
汪孟邹连忙答应了,说:应该!应该!小弟兄俩怪可怜的。
高君曼有怜悯之心,堪称女中之杰。
邻居岳相如是安徽凤台人,1908年参加过安庆马炮营起义,他听说陈独秀、高君曼要搬到北京去,过来贺喜。
陈独秀说:教授没有干过,能干就干下去,不能干,三个月后还回来。
这是陈独秀和蔡元培达成的默契。
他不知道京城水的深浅,总觉得自己的个性,并不讨人喜欢,尤其容易得罪当官的和守旧派。
父亲离开上海后,延年、乔年兄弟住在四马路亚东图书馆(《新青年》杂志发行所)店堂地板上,白天在外工作,谋生自给。
不久,两人搬出去住了。
一天,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俩来亚东图书馆取父亲给的生活费。
此时,延年兄弟已考入上海法租界的震旦大学。
他们年龄、身材、性格不一样,但穿着同样的蓝粗布长衫,颜色已洗得发白。
这衣服,还是母亲高晓岚在他们到上海前做的,已经穿了许多日子了。
汪原放说:仲叔现在好了,是京城大学的院长了。
不料陈乔年极不为然,说:父亲名为新文学院院长,实则去做旧官僚耳。
这话叫汪原放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十几岁的乔年能说出这样的话。
汪孟邹根据陈独秀的意见,每月从他在亚东的稿费中拿10元钱(平均每人5元)给他们,补贴其生活。
他给一次钱,就在记账簿子上写上一笔。
每月到亚东来拿零用钱的,总是乔年来得多。
乔年来时,并不拿了钱就走,似乎不好意思拿了好处就跑似的,总要帮助店员打包、送书、站柜台、开发票,不管什么活他都干。
日子久了,汪原放和店里的伙友们都喜欢乔年。
乔年帮助伙友们打包,用劲太大,一次把裤带崩断了。
啊,真可惜!一位伙友惋惜道。
乔年随手捡起一根打包用的麻绳熟练地搓几下,往腰上一束,代替断了的裤带。
他一边束裤子,一边笑着说:这可比裤带牢得多了!一句话,逗得汪原放和伙计们哈哈大笑。
汪孟邹在一旁看了,也跟着笑了起来。
汪原放问陈乔年在学校吃些什么?陈乔年说:啃上几块面包,如果塞住了,就浇上一点自来水,还不行的话,再加上一点盐。
乔年话说得很随便,好像没有什么奇怪。
可汪原放听了,心里很难过。
他没有想到,仲叔两个儿子,心肠这么好,过的日子却比自己店里的伙计还差。
看着乔年离去的背影,汪孟邹说:孩子可怜得很,仲叔心太忍了。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www.txtsk.com.cn下载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