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书库欢迎访问: www.txtsk.com.cn题记铁马金戈浩歌千里少年雄鹰般奋起精忠报国丹心长书青史风起云生岁月无迹英雄流星般消逝故乡苍茫往事皆成追忆序岑 桑我那短暂的少小时光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溜过的,那是祖国处境最为危难的年代。
为了求学,我不惜离乡别井,迢迢千里,远赴战时省会韶关寻找机会,跟随一位要到粤北办事的人同上旅途。
那时交通蔽塞,前往韶关只能步行。
沿途攀山越岭,苦旅崎岖,如今回想起来,还会为当时年纪小小的自己,竟有勇气完成那样一次艰苦的远行暗暗吃惊。
这为时半个多月的苦旅,大大煅炼了我,还成了我生命史上的重要转折。
由于考试成绩好,考上一所可以给我公费待遇的中学,从此得以免除包括伙食在内的一切费用,从初中念到高中。
那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已沦于敌手,暴敌继续调兵遣将,声势汹汹,步步进逼,妄图一鼓作气吞噬整个中国。
然而敌人的凶焰不但没有把中国人民吓倒,反而使不愿做奴隶的炎黄子孙敌忾同仇,万众一心,与暴敌浴血苦斗。
神州大地,响彻抗日救亡的怒吼。
那些慷慨悲歌的日子真难忘!我们那设在韶关近郊的学校是全寄宿的。
为了适应战时环境,实行军训。
同学们不分性别,一律剪短发,着军装,扎绑带,穿草鞋,一个个俨然成了小兵丁。
我们一直生活在敌人的屠刀威慑之下。
啊,那些血与火的日子!呼啸而下的炸弹和焚烧的城市,万人坑和流血的大地,土肥原和冈村宁次的狞笑,日本军刀和血淋淋的人头,使我们那原本还很稚嫩的心,被震撼得忽然变得苍老了。
敌机差不多天天在头顶轰鸣而过,韶关是敌机经常轰炸的目标,隆隆的炸弹爆炸声震耳欲聋。
敌机有一次还直接轰炸了我们的学校,炸毁了我们的校舍,炸伤我们的同学。
我们躲在自己挖成的防空壕,眼看敌机放肆地俯冲而下投掷炸弹,竟低飞到可以让我们看见飞机上往下探头的刽子手快意的狞笑。
祖国被欺凌太甚了!满怀悲愤之情的我们,课余之暇便结队到四乡刷标语,演活报剧,向乡民宣传抗战;在学校里组织合唱队,用开始变粗了的童声唱黄河,唱嘉陵江;唱那个庄严雄伟的古城,唱那座兵强马壮的大山。
我们唱呀唱呀,唱得热血沸腾,唱得热泪盈眶。
啊,那个时候,全中国都是那样唱的。
唱着,毋宁说是爱着吧!我们是以自己的歌声去表达对祖国那深不可测的挚爱的。
祖国是我们备受凌辱和惨遭践踏的母亲,我们是跟她一起受难过来的,因而对她爱得更加热烈出血深沉,那真是刻骨铭心的爱啊!正因为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使我们对抗日前线每时每刻的信息都密切关心。
前线哪怕是小小挫折,也使我们忧心如焚;哪怕是小小捷报,也令我们欢欣不已。
我们把所有为保卫祖国挺身而出的人们都视作英雄,满怀虔敬之心。
当时,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最重要的正面主战场在湖南。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共进行过22场大会战,其中就有7次是在湖南境内进行的。
韶关紧靠湖南,因此我们对来自毗邻省份的战讯特别关心,作为以长沙为大本营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自然成为我们耳熟能详并且十分崇敬的人物。
薛岳是我少小时候心中的英雄。
在抗日战争中,薛岳统率的部队在历次与敌鏖战中,共歼日寇20余万,占国民党军歼敌总数之半。
如此将帅,难道还不值得崇敬吗?历史难道还不应该为他树立丰碑吗?诚然,作为国民党营垒中的一名军人,薛岳有过一段与革命队伍对立的历史,可以说是他生命史中无从掩饰的败笔;然而薛岳毕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抗日英雄,曾经在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这一丰功伟绩,应为千秋万代炎黄子孙所铭记。
中华民族漫漫数千年,没有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那场反侵略战争更为悲壮,更为惨烈的了!那场为时8年之久的生死存亡的搏斗,一个伟大民族的浩然之气升腾于神州大地,历史把无数英雄光辉的名字影印于天幕,使之永垂不朽。
《薛岳传》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出发,不偏不倚地把传主生平作了全过程的介绍,既叙述其业绩也不讳言其短失。
详尽叙述了将军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特别是关于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在与日本侵略者对垒之际,所表现出来的韬略和卓越才能,史料丰富而翔实。
在描述将军在阵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的同时,还概括介绍了以这位将军为主帅的历次与敌会战时的战斗态势,道来条分缕析,深中肯綮。
我是怀着兴奋的心情读毕这部传记的清样的。
读着读着,自己少小时候的偶像又重回心中,更觉明晰,更显光辉。
我仿佛回到那血与火的日子,又在以开始变粗的童声,和我那些扎着绑带、穿着草鞋的小伙伴同声高唱浩浩黄河、款款嘉陵江;唱那个庄严雄伟的古城,唱那座兵强马壮的大山。
唱得热血沸腾,唱得热泪盈眶。
我为自己曾与亲爱的祖国同休戚、共患难而深感幸福;为我们民族在与暴敌作殊死搏斗之际所显示的大勇和伟力而深感骄傲。
《薛岳传》在以忠实的笔墨重现一位赫赫战将风采的同时,还让我们这垂垂老去的一代,得以从中重温那曾使我们悲情涌溢而又壮怀激烈的血色时光,从而感到欣慰;也让未尝呼吸过硝烟气息的后来者,得以从中看到我们民族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中,曾经如何以无比顽强的斗志,把多灾多难的祖国从绝境中挽救过来,从而受到激励。
因此它不仅是一位抗日英雄的传记而已;它还是一帙煌煌战史,一份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活教材。
读罢这部传记的清样,激情满腔,抒感怀并滥以为序。
2008年10月28日(作者系著名作家、出版家,全国首届出版伯乐奖获得者)开篇 薛岳是谁(1)2005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报刊、电视、电台、网络和出版社,四处燃起纪念抗日战争的烽烟,中央电视台在其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中开辟《抗日英雄谱》,一些渐渐被人淡忘的抗日英雄又重新回到现实的视野。
这一年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回大陆访问,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之亲切会见……这一年的8月6日,是一个寻常的周末。
几位朋友小聚,选择在郊区一个较为偏僻的小饭店。
餐厅里的小电视正在播放《新闻联播》,我们几个有一句没一句地边吃边聊,并没怎么注意电视上在播什么。
这时,忽然听到播音员的口中蹦出薛岳两字,我下意识地抬头一看,正播着《抗日英雄谱》的一段。
或许是韶关人的缘故,我对薛岳这个韶关籍的抗日英雄比较敏感,忙用手示意大家先别说话,看电视上怎么说。
随着画面的切换,薛岳的头像和长沙抗战的画面交错出现,虽然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对薛岳也只是概括性介绍,但重点还是讲述了薛岳在三次长沙会战中的战果,并摘引了一段薛岳当年向所部官兵下达的手令: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
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
听来令人鼓舞。
电视播完后,我放下筷子,大吁一口气:历史总算对薛岳有一个正面的评价了。
旁边的一位朋友问:薛岳是谁?值得你如此大惊小怪?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因为由于主客观等因素,大陆对国民党将领的抗日事迹介绍得并不多,即使是厚厚的《韶关市志》,竟然也查不到薛岳的生平事迹。
人们说起薛岳,似乎只是电视连续剧《长征》中那个因追剿红军不力而经常遭到蒋介石训斥的国民党将军;时尚些的年轻人,则知道台湾有个英年早逝的当代摇滚红歌星叫薛岳。
我用一些关键词告诉朋友,薛岳,人称老虎仔,曾当过孙中山的警卫营营长,陈炯明叛变时,他与叶挺一起护卫孙夫人宋庆龄安全脱险;抗战时,他是歼灭日本鬼子兵最多的抗日名将;被封为国民党一级上将,相当于元帅级军衔。
他活了102岁,1998年才病逝。
朋友有点愕然:哇噻,我们韶关能出这么厉害的人物,我怎么不知道?我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只淡淡说了句,此新闻一出,舆论必有反应,薛岳这个名字必定会让人重新记忆的。
果真,不久,我在网上查到了有关薛岳上《抗日英雄谱》的评论,首先是黄波先生发表在《杂文报》上的文章:为薛岳回归抗日英雄谱叫好前不久,新华社连续推出抗日英雄谱。
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大感意外的名字:薛岳。
对现代史稍稍熟悉一点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
他的部队号称国民党的王牌军,红军长征时,他带领中央军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的麻烦。
但同时薛岳又在中国抗战史上有其地位,有研究者称其为整个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开篇 薛岳是谁(2)薛岳的这页抗日光荣史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历史课本鲜有提及,这不仅是对薛岳本人的不公正,对当时在薛岳指挥下浴血抗战的将士们的不公正,而且因为抗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遗忘一个抗战名将,这种集体记忆也必然是残缺的。
薛岳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被漠视,其中缘故众所周知,但这种理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只要有更博大的胸怀、更宽阔的视野,就能够突破那些看似壁垒森严的条条框框,回到历史的真实,同时也传递出丰富的现实意义。
现在,薛岳作为抗日英雄终于被我们这个民族重新记忆,这既是薛岳将军之幸,是当年追随薛将军奋勇杀敌的中国将士之幸,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事。
当我们读到电文中引用的薛岳向所部官兵下达的手令: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
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
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会为抗日英雄的气概所激励和感动?这种油然而生的情感超越了阶级、党派和族群,必将有利于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许这就是薛岳名列抗日英雄谱的现实意义。
不久前有国共两党领袖的握手,现在又有薛岳等抗日将领的被重新记忆,堪称两相辉映。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和解是最重要的,也只有和解才能产生合力,而一个充满合力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HT][HK]自然,此事在海外媒体上也引起关注。
2005年9月1日,《凤凰周刊》发表了钟维平的《薛岳列入抗日英雄榜有感》:不久前得悉新华社在编发抗日英雄的系列人物介绍时,薛岳榜上有名,心中无限感慨。
于此,看得到中共与国民党良性互动后,为两岸关系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变化。
三十年前,本评论员尚属少年,还没有上大学,但已喜爱新闻工作,有志以记者为职业,因此常常参加一些媒体的实习采访活动。
有一次的采访,是到广东省乐昌县的九峰公社,采访的目标,竟是薛岳的家乡。
给我留下至今无法淡忘的印象是,薛岳的家乡人民,对薛岳充满敬意。
尽管当时尚为文革时期,谈论薛岳是犯禁忌的事。
但是当地的农民说,薛岳是打日本鬼子的英雄,我们不会忘记他的。
最记得一个茶场的负责人偷偷对我说,他们采摘了两斤最好的茶叶,想尽办法托人送到台湾,薛岳也托人回信,说收到了家乡的茶叶,很开心。
薛岳,从此烙进了我的记忆。
纵览薛岳一生,他是一个顽固的反共军人,参加过围剿红军,抗战之后也带兵参加内战,伤害过无数共产党人,应该说,他是中共不共戴天的仇敌。
所以,薛岳一直是大陆的忌讳。
长期以来,即使他在抗日中为民族立下战功,大陆也不能多提他的功绩。
薛岳已在新一代的大陆人心目中淡出。
开篇 薛岳是谁(3)这次新华社发出的电讯稿中,没有提及他给国共之间带来的恩怨,但是对他的抗日事迹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提及了他的天炉战法,提到了他的气壮山河的手令……从这则电讯稿可以看到,薛岳等一批国民党的抗日英雄,今天已经同样获得中共的尊崇。
抗日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当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中,引用了这样的名句:相逢一笑泯恩仇。
用在今天的国共关系中,应当是何等的恰当。
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握手一笑,国共多少恩仇就如过眼之云烟!国共的良性互动,不仅为现在的两岸关系带来重大的利好,也为过去长期压抑在一个民族心灵中的惆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释放空间。
两篇文章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或者是英雄所见略同。
不仅于此,凤凰卫视台在其著名栏目《风范大国民》上也专门介绍《虎将薛岳》。
那么,薛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从1896年出生,到1998年去世,几乎走过了漫长的20世纪,是民国史上一个重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他11岁就成为陆军小学的插班生,14岁就加入同盟会,与叶挺等同为陆军保定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生。
他最早加入孙中山组建的第一支部队——援闽粤军,参加过历次北伐和东征,也跟随过张发奎反蒋,是老资格的国民党将领和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精忠报国,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
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
叶挺曾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
张治中则夸他是百战将军。
他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反共将军。
是他,红军长征时,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
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
是他,在解放战争时,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
新中国解放初,薛岳在海南构筑伯陵防线,毛泽东寄语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薛岳的家乡广东省乐昌市九峰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笔者撰写本书前特意与几位朋友走了一趟。
那是2006年的4月,一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
早就闻上九峰山的路曲折难行,身临其境,果然是弯曲险峻,一侧紧靠连绵的大山,一侧悬着深谷悬崖,小车得小心而耐心地向上盘旋着。
因是晴天,视野甚好,放眼处,层林绿翠分明,偶然还发现一两树晚开的野桃花,煞是养眼。
小车大概爬了半小时的山坡,山势平缓下来,前面就是九峰镇,漫山遍野都是大片大片的李树桃树,翠绿如旗,如果早半个月来,可见银花红花相间,飘满山谷。
九峰镇不大,但乡土气息浓厚。
薛岳的家乡就在离九峰镇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村名叫小坪石村委大路下村。
车到村前,就可见薛岳家的祖屋,矮矮的一栋平房,几乎与村里其他屋无异,显然他的祖上并不富裕。
他发达后,在祖屋边建了座薛氏家祠,请于右任题的字,虽破损严重,仍可见当年的繁华。
家祠旁边有一座三层高砖木结构的楼房,有些西式建筑味,只是人去楼空,让人平添几分遐想。
在抗战时期,身在前线的薛岳还为村里捐建了一个小学,用其父名命名,叫宗元小学。
可惜校舍现在已十分破旧,被推倒重建,成了另一所希望小学。
薛岳的父亲薛宗元原本是普通农民,可他病逝时正是第一次长沙会战大捷之际,薛岳一时名声远扬。
父以子荣,薛岳在胜利后为父亲举行了隆重葬礼,蒋介石等为之题写挽联,墓园也建得十分壮观,有牌坊、石台、石狮、石亭,还有守墓人的房,只是文革时全遭破坏。
我们来到实地,仍能见墓园边倒着几根石雕的残柱,上面刻有湖南省政府字样,真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薛岳是1949年离开大陆的,在台湾待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998年病逝。
其直系亲属都在台湾或海外。
我们在村中只见到他的一个远房亲戚。
他对薛岳的情况也不大了解,只提供了几张薛岳晚年与儿孙合影的照片。
他说,听台湾回来的亲戚介绍,薛岳晚年时,有些当年日本兵的后裔想到薛岳在台湾嘉义的寓所去拜访他,说要感谢薛将军在长沙会战后把战死的日本兵尸骨收集在一起,给予厚葬,十分人道。
薛岳一听日本人就来气,说他们杀了这么多中国人,还不肯认错,坚决不见,非常有个性……离开薛岳故居,我想起了辛弃疾的一句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