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军军长霍揆彰一见是薛长官,大吃一惊,忙叫人给他换了衣服,亲自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为薛岳披上。
薛岳感激之至。
二人遂成生死之交。
不久,薛岳身体好转,由总部参谋处作战科长陈阵等四名随从护送到昆山。
这是薛岳一生中遭遇的最大一劫,所幸躲过,可谓福大、命大、造化大。
战后经清点,这次战斗中,除随从副官陈朝章、译电科长朱洪负重伤,后由民间救治外,其余参谋处上校科长欧阳熙,中校参谋郭振华、熊耘,副官处上校科长李腾侠,书记唐励、侯登瀛,司书周千里,译电员吴昆容、廖乃琼、蔡毅然等17人皆为国捐躯。
特务营营长黄茂才率全营官兵与敌搏斗,全部英勇牺牲,无一投降。
薛岳大难不死,对此事毕生难忘。
此后的每年1月,他都要举行一个小型集会,纪念上海抗战和他一起受敌袭击而死难的烈士,并以精忠报国相勉励。
薛岳因喜用精忠报国这句话,后来就把每年参加集会的约50名成员,组成一个精忠报国团,无形中成为效忠他的小集团。
这个小集团对内搜集情报,监视军官活动,对外与特务及其他派系作斗争,但不用名义,也不发展组织,其成员成为薛岳最为依赖之人。
提起这精忠报国团还有一段插曲:1942年7月长沙会战后,蒋介石到南岳召开第九战区师长以上的军事会议,有特务密告说薛岳在湖南组织精忠报国团,企图发展自己势力,对抗中央。
蒋介石来南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弄清楚精忠报国团的真实情况。
蒋介石在会议上,一面强调大家服从薛长官的指挥,一面又向军师长了解精忠报国团的动态,却没有正面责问薛岳。
薛岳从军师长那里了解此情后,非常惶恐不安,为了冰释蒋的猜疑,立即跑到蒋的面前,挥泪陈词,将精忠报国团的实情一一交代,并再三表明对蒋的忠心。
蒋介石见他态度诚恳,所报属实,便慰勉他不必多心,仍依过去的做法,努力干下去。
从此,薛岳便认为精忠报国团已取得合法地位。
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中第一次规模最大、具有决战性质的战略性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至会战结束时,日方已投入了30余万兵力,中方投入70余万兵力,在狭小的上海地区,双方兵力竟达百万以上。
据日本参谋本部的统计,日军共伤亡四万余人(可能偏少);据中国军事当局的统计,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余人。
薛岳是在淞沪会战最为惨烈的第二阶段参战的,经历了多场恶战、血战,甚至于差点在撤退中丢了性命,因而,这血的教训是铭记在心的。
在悼念死难烈士的同时,他开始检讨淞沪战役中被动防守、消极撤退等方面的教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把现代战争理念运用于训练部队中,在对日作战中采取更为灵活的战略战术,有效地消灭敌人。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