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守南浔,阵地如铁1938年7月23日午夜,鄱阳湖面,狂风掠过,掀起阵阵波浪。
大风的呼啸声、湖水的拍打声,淹没了数十艘正向姑塘扑来的日舰的马达声。
由于占尽了空中和海上的绝对优势,日军在三天内,突破九江。
为避免重蹈淞沪会战覆辙的命运、保存部队实力,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不顾蒋介石死守九江之命,毅然决定放弃九江,全线后撤,把所有的责任担在自己肩上。
在武汉指挥作战的蒋介石气得大骂娘希匹,一纸电令要求张发奎把部队交给第一兵团司令薛岳指挥,张本人回武汉向军委会说个明白,为什么要撤退?由此,原本协助张发奎守九江门户的薛岳被推上前台,全面负责南浔线的作战。
薛岳虽然兵权在握,但有点为老友张发奎抱屈。
原来,6月12日,日军大本营决定主力沿长江进攻武汉,并组建了第十一军,由冈村宁次任司令。
与此同时,蒋介石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积极筹划和准备武汉会战。
6月6日,他任命薛岳为武汉卫戍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解除其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职务。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再次调整战斗序列,组建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仍兼武汉卫戍总司令),下辖第一(薛岳任总司令)、第二兵团(张发奎任总司令),负责长江南岸的作战。
第五战区负责长江北岸的作战。
第五、第九两战区协同作战,阻止日军西进。
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军队,先后总计陆军约有124个师、骑兵两个旅、野战炮兵约七个团、要塞炮兵约三个团的兵力,总兵力约为75万人。
薛岳在万家岭大捷前对前线将领训话:有进无退,违者斩。
薛岳非常了解张发奎弃守九江的苦衷。
战前,张发奎曾向军委会报过一个方案,称:为避免敌人突破登陆成功,影响以后作战,二兵团拟控制第四军、第六十师、第七十军的强大预备队分置于马回岭、瑞昌、妙智铺一带,以便支援第一线作战,并预定以黄老门东西之线为第二线预备阵地,以便状况不利时行逐次抵抗。
可蒋介石一见张发奎这个轻弃九江的计划就来气,当即否决了这个方案,由此出现现在这个被动局面。
好在陈诚的积极周旋,蒋介石也看到了张发奎的撤退之举还是明智,最终并未追究张的责任,反而让张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当然,与张发奎相比,薛岳心情要好一些。
张发奎卸任,江南战事更多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但他能指挥调动的部队,陡然增加了好几个军,这使他信心大增。
数月前兰封会战放走了土肥原,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踌躇满志地要在南浔线上大干一番。
从情报上分析,日军占领九江后,并未完全停止进攻,其中日第一○六师团于7月28日沿南浔铁路两侧向沙河镇、南昌铺进攻,企图攻取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