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于久未下雨,酷热异常。
薛岳在距汤坑30里之白水、分水一带首先与叶挺、贺龙的主力部队正式遭遇。
起义军向驻守汤坑制高点上的薛岳部发起了仰攻。
薛岳弄清对方是叶挺的二十四师后,就知道这一仗不好打,何况自己的部队大多是新兵,哪见过这种架势。
当叶挺的部队拿出北伐的传统作风,高呼着革命口号向山头猛冲时,其气势一下子震慑住了薛岳的士兵。
尽管薛岳嘶哑着嗓子要队伍集中火力拼命抵抗,但坚持到下午两三点时,整个阵地就再也经不起起义军潮水般的冲击而被突破,整个师陷入起义军的包围中。
最后,薛岳见实在顶不住,只好丢弃前沿的山头阵地,狼狈向后溃逃,并在起义军火力尾随射击下遗尸累累。
起义军发扬北伐时猛打猛攻的传统,跟踪追击,一直冲到分水坳附近。
陈济棠把指挥所设在距汤坑约十余里的北路小高地上。
他眼见薛岳部抵挡不住而全师败退,急令自己第十一师的第三十一、三十二两个团赶到分水坳的高地上组织防御,掩护薛岳残部撤退。
陈济棠的及时支援,救了薛岳一马,他得以在败退中一时稳住阵脚。
他知道自己的部队已失去战斗力,象征性地留下少部分兵力参战外,自己带着大部队大踏步向后撤。
起义军冲到陈济棠第十一师阵地前,遇上了难啃的硬骨头。
第十一师在广东军阀部队中战斗力是最强的,加上又居高临下,数量还占优势,自然就比较顽强。
在分水坳的山头上,双方反复争夺,甚至这方手榴弹投过去未爆炸前,对方又拣起来扔回来。
起义军第二十四师有一个英雄营长廖快虎,指挥部队反复冲杀,手下的人打光了,他自己坐在山头上与阵地同归于尽。
天近黑时,起义军死伤不少,陈济棠的第十一师也是伤亡惨重。
在激战之中,起义军中出现了个别叛徒,其中影响最恶劣的,就是刚由第七十团团长提升为第二十四师副师长的欧震。
欧震是韶关曲江人,是张发奎、薛岳的老乡,他在战斗中反戈投降,给起义军造成不小损失。
当时部队内共产党的组织不太健全,缺乏监督机制,一些人的叛逃自然难以控制。
后来,欧震受到张发奎、薛岳的赏识,官运比较亨通,成为他们手下的一员大将。
激战至9月30日天明,因部队在两天中伤亡高达2000余人,其中第二十四师伤亡过半,弹药也消耗大部,实在无力再攻,叶挺和贺龙只好下令队伍向揭阳后撤。
陈济棠一时不明起义军虚实,也不敢追击。
从表面看,汤坑一仗,国共双方打成对峙,最后都撤出了战斗。
起义军以6000人攻敌15000人,火力更远不如敌,开始还击溃了薛岳师,最后又使陈济棠师受重创,国民党军伤亡在3000人以上,远大于中共部队,用陈济棠自己的话说:余自从戎以来,经历大小战役不少,而以此役为最惨烈。
这表现出中共革命军队在精神上压倒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