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他在学堂里就听进步的先生说,他们上的学堂就是政府在教育上推行新政的结果。
他在新学堂里学的不再单纯是四书五经之类,还有数学、历史、地理等,眼界宽了,知识面也广了。
先生们还说,国家正受洋人们的欺负,需要一批热血男儿为国家效力。
这让从小喜欢听岳飞精忠报国故事的小薛岳有了一个大理想。
他趁大人们喝茶间,走到扶堪坤跟前,问道:这陆军小学在哪里?我能报名吗?陆军小学在广州呀。
扶堪坤见薛岳只有一米二几的瘦弱个子,有点怀疑,你,你今年多大了?我,12岁了。
薛岳站直身子,把胸一挺,答道。
其实,扶堪坤知道,薛岳实岁只有10岁,刚才是按农村算法,报了个虚岁年龄。
但他没点破,又问:你在新学堂都学了些什么东西?薛岳便像背书似的,把学堂里学的东西概括地说了一遍。
扶堪坤发现这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长得结实,尤其胸有大志,反应灵敏,接受知识快,是个可塑性人才,心中非常喜爱,便说:现在陆小正在招生,春季开学。
你已具有高小知识,可以一试。
至于个子嘛——他打量了薛岳一下,到学校吃几顿饱饭,还会长的,关键得看你父母同不同意。
薛岳一听甚喜,用眼光央求父亲的意见。
薛父知道这是一个让儿子成才的大好机会,可想到儿子毕竟年纪尚小,要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有点放心不下,便说:回去跟你母亲商量一下,再作决定。
先谢过扶先生。
扶堪坤摆摆手说:都是亲戚,谢倒不必。
我看伯陵是个人才,可以一试。
我因有紧急军务,除夕这天早上就要上路。
你们如果同意,我带伯陵到广州。
薛父有点惊讶:走得这么急?是啊,军务缠身,身不由己。
扶堪坤答,何况陆小现在是第二期招生,报名的人多,得疏通关系。
薛母李氏听说儿子要到广州上军校,而且除夕这天就要走,连团圆饭都吃不上,说什么也不同意。
原因只有一个,人太小,没力气,不宜出远门,过几年再说。
薛岳缠着母亲,先是说了一箩筐一箩筐的好话,保证自己生活能自理绝不在人后。
软的不行,他又来硬的,在地上又哭又闹。
薛母被缠得没法,指着后院说:你看你父亲一个人在舂米准备做糍粑。
你说你有力气,那好,如果你能一个人把这几石过年的米舂完,我就同意你去!好,母亲大人说话可要算数。
薛岳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就往后院走去,接过父亲手里比自己个子还高的木棍说,阿爸,让我来!说着,咬着牙就舂起米来。
在乐昌,每年的冬至前后,农闲开始时,家家有打糯米糍和粳米糍的风俗。
三四个乡民围在一起,在石臼上用长木棍捶打米饭时,还不忘唱上几句助兴,一人领唱众声和:胜呀!打个糍粑呀!明年又一样呀!丰收又来了,大家共庆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