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整编后,薛岳得到重用,部队的人事调动、作战指挥之权均集中他手,张发奎对他不能不多有迁就,因而不少军官未被薛岳安排,纷纷离队。
特别是李汉魂、邓龙光等将领一向与薛岳意见分歧,便托词离开了第四军。
两人到香港居住一段时期,后经缪培南介绍投靠陈济棠。
这无形中造成了四军的分裂。
三、击退滇军,阵前负伤薛岳大权在握,着力加强四军的整编工作,努力提高全军士气与作战能力。
然而,蒋介石借中原大战胜利之势,没有给张桂联军喘息的机会。
他运用手中的权力,调集粤军、湘军、滇军和中央军全力来对付广西,特别是龙云的滇军趁张桂军离开广西之际,大举进攻,将南宁团团围住。
好在南宁守军司令韦云淞防守有方,坚守了整整五个月。
然而,南宁城内粮食有限,仅能维持到10月10日左右,如果不迅速派兵前去解围,恐怕难以守住。
在作战会上,薛岳代表四军表态说,四军愿当先锋队,参与南宁解围之战,赶走滇军,重振四军军威。
有了四军的支持,李宗仁心里有了底,决定由白崇禧率张发奎、杨腾辉、李品仙三个纵队,前往解南宁之围。
9月28日,白崇禧从柳州出发,因昆仑关被粤军阻断,而滇军又守着高峰隘。
他便派李品仙纵队打着第四军的旗号在宾阳一带尽力牵制粤军,使粤军不敢越过昆仑关与南宁的滇军联合作战。
同时,派出一小部兵力监视高峰隘的滇军。
原来滇军一向认为第四军所在,便是张桂联军的主力所在,乃以主力对付和防守。
白崇禧就这样用疑兵之计,牵制了宾阳的粤军,也迷惑了武鸣与高峰隘的滇军。
按照阵前立下的军令状,薛岳亲率第十师作为全军的先锋队,在前开路。
他依靠当地向导的指引,从昆仑关和高峰隘这两道天险的悬崖峭壁中,找到了三条连马匹也通不过的单人小径。
他令部队暂将一切笨重东西留下,全师轻装偷渡关山,一冲就冲到昆宾公路的四塘附近。
薛岳的部队从天而降,围攻南守的滇军还以为他们是土匪,完全料想不到这支援军竟飞渡到来,惊诧之余,措手不及。
张桂联军和滇军在南宁城下鏖战了三日。
薛岳真正领教了滇军的实力,其作战力相当强,整连整连地冲锋,几乎使张桂军难以招架,薛岳只好调整部署,叫大家不要着急。
正当薛岳以为与滇军又有一场恶战时,滇军将领卢汉眼见打了三天粤军余汉谋部仍迟迟未来合围,顿生疑心,担心粤军和张桂联军之间已有谅解,便不战而退,南宁之围遂解。
滇军向西撤退,白崇禧挥军追击,以桂军紧随滇军之尾,张军从右江南岸经果德、果化兼程前进。
薛岳首先渡河到北岸,抢占平马县城。
滇军见薛岳部拦住去路,立即在平马城外西北面发动了异常猛烈的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路来。
薛岳率部坚决阻击,并令奋勇队组织反冲锋。
战斗中,一颗流弹飞来,正中薛岳的腿部,这是他从军多年来第一次负伤,鲜血打湿了半条裤管,士兵要扶他下火线,他咬着牙大声说:别管我,把敌人压下去再说!顿时,冲锋号响起,十二师师长吴奇伟率部冲了上来。
无独有偶,子弹不长眼睛,也把他击倒……平马之役,是张桂联军与滇军硬碰硬的较量,比南宁的战况还要激烈,四军薛岳、吴奇伟两师长都在此役受伤。
滇军见前有张军阻击,后有桂军追击,已无心恋战,另择他路,向西撤退。
南宁和平马之战,是张桂联军的最后一战。
滇军退走后,受蒋介石之命前来围剿的湘军、粤军相继撤离广西。
至此,广西全省,除梧州外都已由张桂联军完整地收复。
李宗仁即将总司令部从柳州移到南宁,南宁又恢复了原来广西省会的地位。
由于腿部负伤,再加上战事已息,薛岳向总司令部请求调动工作,他在呈文中道:平马之役负伤后,复染疟疾……尚未复原,恳准暂调工作,俾资调养。
张发奎亲自到医院看望薛岳,并充分听取薛岳的意见,对四军再次进行整编。
其中,将薛岳的第十师并入吴奇伟的第十二师,全师编为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团,以沈久成、欧震、阐维雍分任团长,唐宁纵为参谋长。
薛岳得到一个闲职,调任柳州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校长,韩汉英为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薛岳见张桂联军暂时没什么起色,反正闲着也闲着,在军校干了半年后,便于1931年5月辞去校长一职,又回香港九龙休闲去了。
薛岳走后,张发奎倍感无味,于同年11月也离开第四军寓居香港,由吴奇伟代理第四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