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随着庐山军官训练班第三期的结业,蒋介石便在庐山制定了第五次围剿红军中央苏区的作战部署。
薛岳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庐山制定的这个所谓的剿共铁桶绝密计划,被一个人泄露了。
这个人就是被薛岳等粤籍将领称为莫大哥的莫雄。
莫雄主张抗日、同情共产党,对蒋剿共政策十分不满,便通过中共地下党组织,把情报送到周恩来手里,使中共中央预先知道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
事实上,对于蒋反共不抗日这一不得人心的主张,也遭到众多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
1933年11月20日,原来的粤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和蔡廷锴等率刚从前线调回来的十九路军官兵在福建成立反蒋抗日的人民政府,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一下打乱了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计划。
蒋介石深恐十九路军与红军联合,心中忐忑不安,被迫推迟第五次围剿的时间表。
薛岳听说,那段日子,蒋介石压力非常大。
他坐在房子里,不时拿出他自己所著的剿匪手本中的军歌高声歌唱。
后来未发现红军与十九路军联系的征候,蒋介石才决定亲自飞往建瓯,指挥重兵入闽平乱,很快解决了十九路军等问题。
蒋介石在解决福建事变后,趾高气扬,又可以专心对付红军了。
他调整了作战序列,任命蒋鼎文为东路总司令,率部从福建向西进攻;任命何键为西路总司令,率部从湖南向东进攻;任命陈济棠为南路总司令,率部从广东向北进攻;任命顾祝同为北路总司令(陈诚为前敌总指挥),率部从北向南进攻。
蒋介石寄希望于北路军,把它作为这次进攻的主力。
北路军下辖一、三、六路军及预备队等,共40余师的兵力,其中三、六路军是主力中的主力,担任深入苏区腹地、直捣红都瑞金的任务。
第三路军总指挥由陈诚兼任,第六路军总指挥则由薛岳担任,率领包括第四军在内的第六、第七纵队等,兵力达九万余人,作为尖刀,从正面进攻中央苏区。
这一方面表明蒋、陈对薛岳的重用,从另一方面看,也是把薛岳和第四军当枪使。
为了不负蒋、陈的期望,薛岳大力整顿其部的作风,把庐山训练的那一套带到部队,让政工人员把剿匪手本所要求的事项编成歌诀,每日教官兵演习歌唱;规定军官无论职级大小,一律不佩武装带,而与士兵相同,在腰间扎一小皮带,身着布质军衣,脚穿草鞋或胶鞋,行军时与士兵一起步行,练习长途行军能力。
这不仅表示军官要与士兵同甘共苦,同时也为了减小在战场上的目标,以避免遭到红军的狙击。
在作战战备方面,他规定各部队在行军时,要特别注意宿营地的战备和秩序,行动要迅速。
对于修筑阵地工事,团营长都要到现场指挥督促,没有完成不得离开。
同时,各师和团部要建立一支武装便衣队,每队约六七十人,佩自来得手枪,官兵俱系挑选老兵油子充当,薪水较高。
它的任务是潜入苏区侦察情况,或在部队先头行进,担任搜索及警戒,这对于获得红军情报,防止袭击,大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