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命长追,率部入湘红军是在1934年10月12日晚踏着月光,渡过浅浅的于都河,正式开始长征的。
当时指挥权仍集中在博古、李德等人手里,知道长征的人并不多,仅局限在军团司令、政委以上少数人,就连毛泽东、陈毅等也是在准备长征的最后关头才知晓,因而大部分红军指战员只知道战略转移,但去哪里,干什么,还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仍是一个秘密。
这也就难怪薛岳等国民党官员更加弄不清红军的去向。
此时,蒋介石正偕夫人宋美龄在华北视察。
这天晚上,他突接南昌行营转来情报,说红军主力有突围模样,前锋已通过信丰江(即桃江),不禁大吃一惊。
蒋介石原以为江西围攻的大势业已完成,胜利在望,显得飘飘然。
他曾自以为是地对南昌行营的几个高级幕僚分析说:7月25日,前红军湘鄂赣总指挥兼十六军军长孔荷宠向我驻泰和之剿匪军第七纵队周浑元投诚,是红军瓦解的先声;8月7日,湘鄂赣边红六军团在我西路军围攻下已难以立足,不得已向西突破。
从这两件事来看,红军现已无法施展其机动灵活的战术,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已成被动之局。
蒋介石口口声声要把红军消灭在包围圈内,却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战斗力,敢于放弃根据地,搞战略转移。
接到共军有突围意向的电报后,他立即中断在华北的视察,飞回南昌,召集其高级幕僚,商谈对策。
在五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上,蒋介石和幕僚们分析着红军行动方向的各种可能:一是由赣南信丰入广东。
蒋介石连连摇头,说:共匪中央红军利在乘虚,如进入粤境,逼得陈济棠的粤军不得不拼命抵抗,倘被前后夹击,是难于立足的,那是他们的不利之路,去了亦无足为虑。
当年叶、贺的南昌起义部队就是前车之鉴。
我想,他们不会这么蠢的。
二是从赣南经粤湘边入湘南,重建苏区。
蒋介石点点头,道:有这个可能。
赣粤湘边区是我们政治上的薄弱点,由此造成的军事薄弱点,共匪中央红军入湘后,极有可能与湘西的贺龙部会合,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应加以重视。
三是进入湖南后出鄂皖苏区再北进。
蒋介石说,这条线与第二种可能相近,这是当年太平天国北进路线,政治上威胁较大,可以考虑。
四是从粤桂湘边走贵州、渡长江上游金沙江入川西。
这是他的幕僚、老谋深算的杨永泰提出的。
蒋介石听了,立即否定说:不,不。
这是石达开走的死路。
他们走死路干什么?若走此路,消灭他们就更容易了。
初时,中央红军长征所选的目标,正是按照上面的第二种可能,与贺龙的部队会合。
这恰好与蒋介石的围堵方向相一致。
后来,谁也没想到,红军到道县后,决定改道入贵川地区,走的正是杨永泰所推测的路线,历史由此改写。
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