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二路军作战序列也重新划分,以吴奇伟部编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编为第二纵队,滇军(第十路军)孙渡部编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编为第四纵队,湘军李云杰部编为第五纵队,川军郭勋祺部编为第六纵队,湘军李韫珩部编为第七纵队。
这样的划分,使第二路军中吴、周、孙、王各部处于三重指挥之下:一是委员长蒋介石,二是总司令龙云,三是前敌总指挥薛岳。
对于各纵队来说,蒋、龙、薛下达的命令都应该执行,但这些命令常常发生冲突,使纵队司令无所适从。
指挥的多层次并未使各军获得协调行动。
事实上,二路军各纵队之间联系甚少,难以有统一可言。
但此时的薛岳,更关心自己的权力问题。
薛岳到贵阳后,除向何键通报一些情况外,已不再受何键节制,直接以六路军总指挥名义发号施令,并直接向蒋介石请示。
谁知,这次作战序列调整,蒋介石还是让他当二路军前敌总指挥,受二路军总指挥龙云领导,他心中又生不满。
2月21日,蒋介石撤销了六路军总部,让薛岳担任二路军前敌总指挥的同时,还兼贵阳绥靖主任,薛岳这才感到名正言顺,心满意足。
二、红军反攻,乌江大败红军活跃在贵州西北赤水地区一个多月,把周浑元第二纵队吸引到赤水河以西。
毛泽东见敌人在长江两岸已布重兵,对红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在此渡江显然不利。
他当机立断,突然命令红军重返川南,一面挡住周纵队东归之路,一面挥军东进,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并于2月25日占领桐梓城,随即进攻娄山关。
这一行动弄得蒋介石和薛岳等莫名其妙。
他们对红军的意图各有各的看法。
四川方面认为红军占领桐梓后的次一行动,第一个可能是北攻重庆,威胁四川,策应川北红军;第二个可能是东进湘西与湘西红军汇合,因此要求薛岳将主力控制在乌江沿岸及赤水河一带,配合重庆方面布置围攻。
薛岳则认为红军不会攻重庆,而可能绕道黔东空隙地带南下迂回攻击贵阳。
他主张把主力配备在贵阳及乌江南岸地区,确保贵阳安全,相机进击。
吴奇伟等第四军高级军官和参谋人员大都同意薛岳的判断。
王家烈则认定红军必攻遵义,要求薛岳全力集中乌江北岸至遵义地区,保住遵义。
然而,薛岳并不理睬王家烈,仍在贵阳休整。
王家烈对此十分不满。
2月25日,王家烈见红军主力正争夺娄山关,便直接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蒋介石请总指挥薛飞令各师,兼程到遵增援。
同时,驻扎于贵阳附近的中央军迟迟不前,也引起了粤桂川军阀对蒋介石的攻击和不满。
为了堵塞粤桂川军阀之口,缓和一下矛盾,蒋介石不得不电令薛岳务督各部向匪猛击。
薛岳接电后,只好要通了吴奇伟的电话,令其火速北渡乌江,增援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