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震抗日战场的中国百战将军:薛岳传 > 第一章 莽莽九峰,“老虎仔”出山(7)

第一章 莽莽九峰,“老虎仔”出山(7)

2025-03-31 02:15:45

高个子这才领略到这个老虎仔的厉害,再也不敢随便欺负薛岳了。

后来,两人还成了好同学。

当时,中国同盟会的革命党人正想把广州打造为革命的基地,认为军事学校是培养革命人才,播撒革命种子的地方,便秘密派人打进来从事革命工作。

每次招生,由同盟会选择一批有关人士的子弟通过陆军小学内部工作人员帮助吸收入学。

对新学员中成绩突出,有革命志向的优秀青年也作为革命人才加以定向培养,以积聚革命力量。

监督赵声和学堂长邓铿便是渗入这所学校从事秘密活动的中国同盟会会员。

邓铿,字仲元,1886年1月31日生于广东梅县丙村,广东将弁学堂第四期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将才。

薛岳有幸经常听邓铿讲课,为他的革命胆略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组织能力所折服。

邓铿也注意到这个叫老虎仔的小同学,有意识地培养他,经常请他参加一些宣传活动。

薛岳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但利用年龄较小的优势,经常帮助同盟会传阅秘密文件和进步刊物,到广州新军驻地送信联络,俨然像个小同盟会员。

两年军校的生活飞一般过去,1909年12月,薛岳陆小毕业,然而不知何因,他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毕业生那样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而是留在广州,参加同盟会的一些活动,得到同盟会领导人朱执信、邓铿的赏识,并于1910年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

所以,薛岳年龄不大,参加同盟会的资历却不短。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薛岳原想参军,随广东北伐军向苏皖挺进,但由于年龄尚小未能如愿。

然而,这次北伐并没成功。

孙中山放弃了组织起义军北伐的革命路线,选择了举行南北议和,终于以袁世凯篡权而宣告辛亥革命的失败。

广东北伐军撤回广州那天,薛岳深感悲愤和怅惘。

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薛岳精神振奋,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

由于炮兵叛变,反袁北伐军未及行动而告解散。

各地反袁起义亦接连失利,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以失败而告终。

通过广州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薛岳认识到没有强大的革命军队是革命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决心继续在军事上深造,俾学有所成,为国效力。

1914年秋,18岁的薛岳考入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是全国四所陆军中级学校之一。

与薛岳一起到这所军校学习的有不少是来自广东的同学,其中有张发奎、叶挺、邓演达等,他们后来都成为粤军中的将才。

在这些同学中,薛岳与张发奎的友谊最深。

他们都是韶关老乡,又是同年生,薛岳只比张发奎小几个月。

他俩在陆军小学堂虽然不是同届学生,但早在广州时就已认识,彼此性格、爱好相投,两人走在一起打打闹闹的,有说不完的话。

后来,爱读书的叶挺也经常来找他俩玩,并买来当时最时尚的《新青年》杂志,相互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