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震抗日战场的中国百战将军:薛岳传 > 第十一章 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9)

第十一章 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9)

2025-03-31 02:15:46

百丈关位于名山至邛崃间的大路上,是雅安通向成都的必经之地。

这一带基本上是小丘陵,地势开阔,除了靠近百丈关的挖断山是横断公路的一座小山,其余无险可守。

这样的地形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不利于擅长游击战和山地攻坚战的红军。

11月16日,川军以六个旅20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攻。

红军指战员忍耐着连日作战的疲劳与优势之敌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

方圆十余里内的水田、山丘、沟壑都成了敌我争夺的战场,杀声震天,尸横遍野……经过近五天的反复争夺,21日夜,红军撤离百丈镇。

百丈决战是红军南下以来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恶战,也是红军南下以来从进攻转入防御的一个转折点。

在该战役中,红军伤亡近万人,歼灭国民党军15000人。

就在百丈关血战中,蒋介石在重庆设立重庆行营,进行统一指挥。

为保卫成都,他不仅调动20万的川军来阻击,而且还于11月10日,急命薛部折回川西,参加应对红军的战斗。

薛岳依令而行,命吴奇伟纵队从南充直开成都,周浑元纵队从甘南直开成都附近之新津。

11月下旬,在成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贺国光与薛岳长谈,详细介绍了他们掌握的红军情报和川军与红军作战的经过,并决定中央军六个主力师参加反攻序列,归四川剿共总指挥刘湘统一指挥。

与贺国光谈话后,薛岳心里有了底。

他回到指挥部对部下分析说:自古以来事业成功者,都要得到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红军天时很坏,严寒将至,岷山已降雪,天寒无衣岂能久居?论地利,红军所据尽是汉彝杂处的山区,地瘠民贫,作战无粮何以为继?论人和,据贺国光说:毛泽东主张北上,张国焘主张南下,这显然是分裂征兆。

红军分散兵力,加之久战疲惫,同心协力的条件已不复存在。

又加之弹药不足,虽因滇川军屡败使他们得到一点弹药,也不能久战。

红军防线北自大邑、邛崃,南至荥经、汉源,区区一个方面军,数万之众扼守300里以上的防线,已到了强弩之末。

中央军增援上去,当然旗开得胜。

部下听了薛岳这番见解,都点头称是。

应当说,薛岳的判断还是基本准确的。

百丈关战役结束后,红军撤退到了天全、芦山、宝兴和名山的蒙山、莲花山、四包山一带驻防,以巩固天全、芦山、宝兴、丹巴、懋功等地区为中心任务,在这一带与敌相持。

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红军在兵员、粮食、被服等方面都发生困难。

红军经常以野菜、土豆充饥,以棕榈制成衣服来抵御高原隆冬的严寒。

有不少人因饥饿、疾病而牺牲。

同时,天全、芦山、宝兴、丹巴、懋功等地区多为藏族聚居区,由于历代反动政府的长期大汉族主义统治,民族隔阂甚深,再加藏族上层反动分子对藏民的欺骗恫吓,都使红军在此开展群众工作遇到极大困难,红军难以在此建立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