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令,1团发来电报,24师团两天前已经撤离珠河地区,我们成了一支孤军了。
1团也被24师团收编了。
副官还是张海鹏的那个副官,这几天功夫,张海鹏这个最信任的副官,却没有了口吐莲花,时常让张海鹏开怀大笑,反而不时的过来报丧。
什么?24师团撤退了,那我们不是?张海鹏和不愿意想起自己手中的两个团,对上曾一阳的主力。
这绝对不是他能够抵挡的住的,实际上,张海鹏的想法是一种不自信,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长途行军,周保中手中的兵力也就四个团,两个主力团不会一下子都扑向伪军。
以前抗联大战,目标不外乎警察,伪军,要么是小股的日军。
能找上日军打一场伏击的,都是抗联中的精锐部队。
伏击警察署,对于当地老百姓确实反映最大,因为这些都是压在老百姓头上最直接的剥削者。
老百姓恨警察要比伪军都多一些。
可警察有什么武器,一个小一点的警察署,也就几十个警察,除了手中拿木棍和刀片子的,就只有十来条枪,外加一把王八盒子。
手枪是鬼子警监才有的武器,其他都是一些老掉牙的武器。
俄式的,老毛瑟,东北仿造等等,只有想不到的武器,没有警察没有的破烂家伙式。
很多武器,警察都没有弹药,光是拿着一把枪去吓唬老百姓。
抗联抢过来,也不过多了一根烧火棍而已,这样的仗打起来不划算。
所以,抗联还是最喜欢伪军,要说为伪军的战斗力强?打胜仗的时候,往往能够冲到日军的前头去。
能把地上能捡到,但凡能卖钱的都拾到光了。
指挥围城是抗联名将周保中,此时他正杀气腾腾的盯着五常伪军的举动。
要说日军可恶,老百姓更是恨的咬牙切齿的,可伪军要比日军更加可恶。
这些都是汉奸,他们已经不配称为一个国人,更不是一个军人。
但凡有机会,周保中不愿放走一个伪军。
司令!司令,城被围了。
城外好几千部队,已经将城围的死死的除了往西的路上,部队不是很多外,其他地方都是重兵把守啊!当伪军的自然有当伪军的觉悟,士兵还好一些,不少都是被军官带着人抓来的,不扛枪,受的罪更重。
但军官就不同了,除了和抗联有联系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其他人都知道,他们该杀。
可活着总比死了要好!而且,连祖宗都不要了,脸面这个东西实在也就是一张皮,不当吃不当穿的,还不如放下身段,赶紧捞一把。
慌什么慌?你们都明白,吃这碗饭,免不了就是刀枪上身,连手里的枪都拿不住了,最后离死也不远了。
张海鹏镇定自若的坐在中间,像是动了真怒。
由不得他不生气,鬼子都走了两天,才只想到要通知他撤退。
通知的人还是他手下的亲信,这由不得他多动心思,是否是鬼子存心要把吉林军的这三四千人送上绝路。
日军的师团编制中,都会配备一个通信中队,四到六部电台。
给在五常的伪军发一份电报,花不了多少时间。
24师团似乎集体遗忘了死的,日军有三千伤员需要运送,还有大量的军需补给,带上这些东西就走不快。
让一直才五千人左右的伪军部队去担任阻击,这并不合常理,因为伪军一般都被当成向导,扫荡部队的先锋来使用。
阻击一般需要精锐部队,不然达不到为主力撤退赢取时间的意图。
黑岩义胜心底里把伪军恨的直咬牙,可窝在五常的伪军根本不归他管,也不属于龙江管束,名义上来说,这是一直客军。
日军是不明白客军的道理的,他们习惯了从一个地方冲向另外一个地方。
路上像漫天飞舞的蝗虫一样,将所有的东西,都抢干净。
东北的伪军大部分都是从留下的东北军中改编而来,当然,当初的那些士兵老的老,死的死,都换了一茬又一茬。
张海鹏以为他和他的部队被黑岩义胜给遗忘了,在他拒绝第一时间增援24师团的时候,黑岩义胜就很自然的将这支原本近六千人的伪军部队,彻底的从他的指挥部队中划去。
其实,张海鹏是想错了,黑岩义胜根本就没有遗忘,反而是经过长久的考虑之后,才下达的这个命令。
眼看40军主力将至,24师团凭借着装备不齐整的五千人,还有伤兵的拖累,无力作战。
而想什么办法,让曾一阳放弃对24师团的追击,这可伤透了黑岩义胜的脑袋。
丢一个大队的士兵,阻击曾一阳的大队人马。
然后再毫无悬念的被40军主力部队包围,最后一口吞掉。
别傻了,黑岩义胜连伤兵都不愿意放弃,跟被说是完好无损的士兵了。
24师团的主力,就是从华北方面军调遣的两个野战联队,来的时候兵员也不整齐,缺编了不少。
好不容易,凑齐了一万多人的一个师团,架子算是搭起来了,但战斗力还有待训练提高。
而24师团,参与进攻的这些部队,活着的大部分都是老兵,这才是黑岩义胜的本钱。
本着别人的本钱,不过是个数字的原则,黑岩义胜觉得将张海鹏部队打包卖给曾一阳不错。
至少,谁都知道,打伪军容易,在野战中,和精锐的日军作战伤亡必然不小。
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局面。
张海鹏一个人在城内哭天喊地的,电报都拍到了关东军司令部,伪满治安部,什么力量都动用了,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两个字‘突围’。
好在关东军司令部还算厚道,没有让张海鹏‘固守’。
可突围一要实力,二要机会,没有外围部队给他城内的主力创造机会,他能顺利的突围吗?况且,张海鹏还不是因为下雪,才将部队全部都拉到城内的?不然五常城外的阵地在手中,张海鹏也多一些选择。
吉林方向是不敢去了,指不定挖了坑等着他呢?想了一晚上,张海鹏还是惶恐的围着屋子乱转,口中神志不清的嘟囔着:要命的小鬼子,催命40军,老子和你们势不两立。
张海鹏途着嘴上的痛快,不过他的老长官,赵秋航发来了来电,嘱咐他尽快脱身,这是一种说法。
,就是乘着大部队突围,让他带着卫队脱离主力部队,用手中的实力,买命。
活着比什么都强大,也不用再回吉林,干脆在长白山找个山头当土匪得了。
张海鹏舍不得他手中仅有的三千多人,这些已经是他最后的本钱了。
没有了这些,日本人根本就不会搭理他,甚至会上了伪满机关特务的黑名单,成为被抹去的人员之一。
他何尝不想一走了之,在山里占山为王,可关东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抗日游击区它们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加紧经济封锁、政治诱降。
关东军这招不但把抗联的后路堵上了,连着将土匪的后路也堵上了。
甭管啥年月,当土匪都要绑票?可大的村落都是有日军驻扎的炮,加上壮声势的伪军,没有上百人,根本就不敢动那些动则几千人的集团村落,更别说打县城,发洋财了。
上山当土匪,不用想,都是一条死路。
再说了,他那第七房姨太太才娶进门一个多月,那能便宜了野汉子?张海鹏越想越揪心,这不,就魔障了。
他魔障可不要紧,手下的人可都开始慌了,本来他还算的上是主心骨,眼看着生死存亡之际,手底下的人自然都齐刷刷的看着他。
士兵不担心,老兵油子们想着给谁扛枪不是扛?到时候,把枪往头顶一托,干脆来个战场‘起义’,留的性命在,比什么都强。
士兵反而会担心军官会坚决抵抗,到时候,督战队的机枪在身后,谁要是不听使唤,子弹可不认人。
司令,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副官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提着一个挎篮,神情慌张的冲到张海鹏身边。
你、你、你。
张海鹏气急。
突然,张海鹏耳边想起枪声,由远及近,很是清晰,立刻慌忙道:哪儿打枪?哪儿打枪?卫队,在哪儿?副官一副戏弄街头二傻的表情,看着张海鹏,激怒了狂暴中的张海鹏,失去了主人的狗虽然卑微,可一旦露出獠牙,还是能伤人的:你什么眼神?司令,都有一阵子了,攻城的主将我也了解了,是抗联的周保中,此人大才。
可是你决计猜不到,城外围城的是几千新兵,他们在等主力部队的到来,却死死的拖住了我们两天。
副官气呼呼的说着:看情形,一两天内,这城门出不去了,隔壁的院子有一处地窖,有一些粮食储备,我看先在地窖中呆几天,等风头过了,再出去。
那我的兵怎么办?难道让他们送给抗联?张海鹏也急了,他要是敢通敌,他的家人将第一个挨鬼子的刀子。
这些年,别的他不知道,却明白,鬼子不把中国人的姓名当回事,从他治下送出去的劳工,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
要按这条罪,他被抗联抓住横竖是个死。
哎。
随着这声叹息,张海鹏在副官的搀扶下,下了地窖,之后不知所踪。
被围城的部队,在兵力上不吃亏的情况下,最好用小规模的作战,试探一下对手的实力,可张海鹏在慌乱中,全然想不起要试探城外的军队。
就一个劲的想着,对手是40军主力,他们的军长是曾一阳,小鬼子的中将师团长都死在了曾一阳手中,何况他这个,连鬼子也不当回事的伪军头子。
主要还是被吓跑了胆子,还有没有手下的军团愿意出城作战,成为第一个死的炮灰。
好死不如赖活着,都将祖宗买了,脸面这东西,已经都不要了。
军人的荣誉,也渐渐地被淡忘了,他们渐渐地成了一群拿着枪的泥人,平时装点的人五人六的,看着威风凛凛。
真要是赶上必死的局,他们想的不是反抗,而是活下来的机会。
投降自然是成本最小的买卖,但凡是个兵都明白此间的道理。
于是,驻守西城的一个营长,自认身上还算干净,一合计,不如开城门投降得了。
反而穿着这身皮也难受,这下子倒好,伪军没有作战的准备,大部分伪军都是一心想走。
没办法,城门一破,军心自然就乱了,瞅瞅身后是否有军官看着,要是没有,双腿一软也不是啥大罪过。
其实,周保中根本就不愿意进攻,可放着大好的机会,他更不愿意错过。
警卫团的两个营长,在五常西面的公路边上埋伏着,就是准备在伪军撤退的时候,留下大部分伪军,也能让伪军在大军压境的威压下,选择保存实力。
除了这两个营的兵是曾一阳手下的精锐之外,周保中手中的老兵只有一个营长。
除此之外,三千新兵倒是悉数抵达,可战斗力就很不好说了。
这些人都是从关东军控制的煤矿中解救出来的,对他们来说,国仇家恨都是纠结到了一起。
新兵训练不久,也就一个月的光景,但个个摩拳擦掌,对战场多了向往。
对他们来说,鬼子可恨,二鬼子更是可恨。
而五常城内的伪军,正对着他们仇恨的眼神。
五常城门打开的一瞬间,周保中这个司令都没有法令,手下的一个新兵连就冲了上去,这下子,一个团的新兵都按捺不住了。
最后,周保中无奈,只好下令,主力团跟进,先占领城门和城内的军事仓库,断了伪军补给再说。
五常县城,周保中诧异的看着那些跪在路边的伪军士兵,抗联没有打过大阵仗,多是几十人上百人的作战,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俘虏,晃的周保中有些刺眼。
第一七零章 契机( )华北的战事也渐渐的停下,只有少数几处还在小规模作战。
曾一阳接到前线战报,五常顺利收复,这则消息,让他松了口气。
五常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但真正建立行政机构,还是在清朝中后期。
清雍正3年在拉林设立协领,乾隆9年设拉林副都统,光绪6年设五常厅,民国2年设五常县。
从这些就能够判定,五常从战略上一直是被清朝当成要塞来建设的,加上周围山林众多,很适合在当地建立军堡。
接着曾一阳下令,在五常囤兵,开始在周围建立军事目标,用来抵御关东军从哈尔并防线而来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五常以北,以及移动的防御,有着重要的意义。
向中央发报,我1纵在东三省顺利站稳脚跟,需要大量的行政人才。
西北中央驻地。
为了避免被日军飞机轰炸,中央已经从城市,迁移到了渭河北岸的山区。
在山丘下,一排窑洞顺着山势排开,门口几个小孩正趴在泥地里,玩着从军游戏。
穿上了棉衣的朱老总,骑着马,马铃由远而近,把在玩耍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围住了刚下马的朱老总,口中奶声奶气的喊着:朱伯伯。
伸开一只只脏兮兮的小手,围着朱老总要好吃的。
朱老总宽厚的一笑,摊开双手,表示什么都没带,就在孩子们大为失望的时候,从兜里摸出一把红枣,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围着老总转悠:别抢,每个人五个大红枣,男孩子都让着女孩子一些。
哈哈……享受着童趣带来的轻松感觉,朱老总将红枣放在了最大的孩子手中,还嘱咐道:把鼻涕擦一擦,都当大哥哥的人了。
老总,您来了。
怎么跟孩子们玩到一块了?这处窑洞离不远处的幼儿园很近,这些孩子要么是革命遗孤,要么是家长都在前线,孩子都留下解放区。
老毛,在吗?在,在书房里纸上谈兵呢?警卫员自然不敢这么说,当这个要是贺大姐就不奇怪了。
自从中央银行中退下来生孩子,贺大姐一直在家照顾孩子,兼主席的秘书,。
日子变得平淡了,贺大姐这闲不住的性格,就越来越容易动气。
我刚从军人服务社过来,给老毛带来了一只羊腿,今天的中饭就在你们家叨扰了。
朱老总家里就夫人在,平时两人都有工作,难得一聚,发的津贴就一直花不完。
这和主席家有些不同,因为来蹭饭的多了,这津贴一直觉得不够用。
走进窑洞中,光线突然暗了下来,就见得一盏油灯依然亮着,橘红色的灯光毫无生气的在燃烧着。
老总走上去,轻轻的吹熄了油灯,然后一声不响的站在主席身后,反而主席是撅起身子,趴在地图上,左右不是滋味的看着地图。
打哈尔滨,没这个实力?打牡丹江,部队的战线拉的太长,容易被关东军抓住机会。
这个小子在想什么呢?主席百思不得其解,曾一阳一个月来的战役,可是声势大,雨点小,最后关东军撤兵,曾一阳也不再准备进攻。
1纵主力收复了三江地区,都是一些林地,和沼泽地,地广人稀不说,还无法大量生产粮食。
一支军队最重要的就是物资的补给,尤其重要的就是粮食供应,这是游击作战的最主要后勤保障。
一旦粮食告罄,那么游击战就会变成**所说的那样,游而不击。
士气也会下降,沦为溃散的边缘。
按理说,不该这样?即便拿下牡丹江也要比三江地区好很多。
主席沉思道。
我看拿下三江很好,至少地方够大,能够安排足够多的人。
朱老总笑着插话道。
东北苦寒,一年只够种一季粮食,要是关东军在明年开春后,突然挺进方正、通河,摆开架势,吸引1纵主力,然后出兵牡丹江,今年打下的大好局势,就很不好说了。
主席皱眉道,他是不知道在三江地区,这片黑土地上,肥的直流油。
种啥长啥,但这年代,国内大部分人都觉得三江地区是清廷放逐犯人的苦寒之地,说起北大荒,没一个知道的,但一说宁古塔,就有点靠谱了。
数万人的一支部队,人吃马嚼的,那里是个够。
我看不用太担心,曾一阳也不傻,他已经开始移民了。
朱老总提醒着。
可是人口太少,移民三十万,种出来的粮食那里够部队的消耗?主席想了想,才说:除非军垦。
我猜,曾一阳最晚在三天内,一定会发电报来,屯垦边境的。
朱老总笑道。
主席先是有一句每一句的说着,这才想到身后战了一个人,起身道:老总来了,瞧瞧我,一时没注意。
华北的局势一日不明,东北的进攻就无从谈起,要想在淮河以北,彻底压制住日军,难啊!老彭在山西,八路军三个师主力,加上地方部队,对铁路公路沿线的日军据点全面进攻,都因为我们军需后方供应不足,无法持续,只能暂时停止。
而我西北三个兵工厂的人工已经加班加点,人停机器不停,还是无法供应足够的弹药,这是和日本一国的工业生产无法比拟的。
朱老总感慨道。
是啊!尤其是,日军中最强的是海军,而不是陆军,现在的局势是,日本一旦压制海军发展,全力发展陆军,那么日本陆军的战斗力会在短期内就有一个质的飞跃。
主席忧虑的道:幸运的是,苏联方面虽然已经证实,日本海军正在增加战列舰数量,可一旦在中国战场全面失衡,很可能会孤注一掷。
短期内1纵,稳固三江地区,放弃对东北腹地的收复,我想,关东军不比华北方面军那样没有顾忌,一旦进攻失利之后,多数还是会保存在南满的利益,毕竟北满对于关东军来说,不过是一片山地,并无多少工业设施。
朱老总思量之后,建议道。
主席带头同意道:不要过分暴露……随即主席就否决道:不妥,不妥。
问问民生?灵光一闪之间,主席找到了办法,这种不着痕迹的询问,是对曾一阳最好的提醒。
就问民生。
老总抚掌赞同道。
随即,一份新闻稿子也在主席的润笔下,成为了一件有力的政治武器,在当天的电台新闻中,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本台新华社消息……我40军主力1纵,进入东北三省,拖住三十万关东军主力,是我抗日军民展开反攻的号角。
自10月初,军长曾一阳在哈东地区发动秋冬攻势一来,我1纵已经相继解放珠河、方正、佳木斯、延寿等二十余县城。
嗒,房间内的主人关掉了收音机,然后躺在摇椅上,摇动着手中的摇铃,很快一个少校打扮的军官,从门外进来。
重庆中将以上将领,下午召开军事会议,具体事宜让辞修去安排。
是,校长。
很开,重庆城内从各处钻出来一辆辆小汽车,正宗的美国雪佛兰小汽车,舒适而又大气,主人坐在上面,倍有面子。
国难当头,对没有石油工业的国民政府来说,连军用的汽油航空煤油,都已经捉襟见肘,除了有实权的将领,能够从军需那里调拨来一些汽油外,其他人都改乘坐轿子。
**将领都不是无能之辈,反而精英齐聚,但就是这些精英们,总是关键时候,没能给他们的政府长脸,这无疑是蒋介石这个政府领袖最大的悲哀。
归其最后,还是物资给闹的。
相对于中G的那些如同涓涓细流的物资弹药,**的仓库比喻成大江大河也不为过,东西多了,分东西的人自然少不了。
广州被日军占领后,国民政府从南海获得英国补给的线路被切断。
虽然仓库内的物资堆积如山,眼看着拿出去一点,就少一点。
从30年开始,国民政府一直在筹备着战略延伸的部署,这有‘德国国防军之父’——西赛特的建议,在全国建设兵工厂,以应对将来的战争需要。
可国民政府在西南的兵工厂不过数座,规模和当时国内的三大兵工厂根本无法比拟。
武汉一丢,中国第三大兵工厂就此从国民政府的控制区域上消失,**的这些将领,就像是疯了似的,开始争夺本来就不多的物资。
这也包括蒋介石嫡系之间的争夺。
在39年,多次蒋介石嫡系的反攻日军作战中,有多半都是为了物资补给,而做出的样子工程。
尤其以胡宗南的17军团为主力,发动的豫东战役,一场战役规模的大战,竟然只有消灭日军几百人,却动用了二十万**兵力。
蒋介石在侍卫的高声通报下,缓缓走进乱哄哄的会场。
偌大的一个大厅内,在一句‘委员长到’的通报下,突然静了下来。
但静下的是人的嘴巴,不能让人心也静止下来。
近百位中将,上将,都说重庆的将军多,此刻的会场,正是将星云集,却无战场萧杀之气。
蒋介石压了压手,不耐烦的说道:都坐下。
你们都听了西北的新闻了?心里就没有一句想说的话吗?蒋介石恼怒的质问着眼高于顶的**将领,心底的愤慨也不由的多了一分。
曾一阳带着一万多人,在几十万关东军的环视下,竟然在关东军的眼皮子底下打地盘。
和关东军去争,别说是在清醒的时候,即便在睡梦里,蒋介石都没有想过。
当来这么多年的政治领袖,他已经对部下的不作为有了一种免疫,要是哪天,真的那个集团军,靠着十万人枪,打到了南京,这该让他怀疑,这个部下是否为了让自己宽心,实际上日军的大军离重庆都不远了。
校长,我举得这纯属无稽之谈。
胡宗南第一个站起来,慷慨厥词:众所周知,关东军历来是日军之精锐,数量已经从30年初的两万人,膨胀到三十万左右,即便在诺门坎日军吃了败仗,但损失能有多少,我估计最多也就十万人左右。
还有二十万哪?这不是二十万头羊,拿根鞭子赶就能赶得动的。
哈哈哈——不少将领被胡宗南调侃的口气说笑了,胡宗南的秋季攻势以大败的结局收场。
正是待罪之身,容不得别人做的比他好。
管什么名将不名将,在中原大战的时候,胡宗南已经名扬于国内,当时的曾一阳在那里?还不是在苏联当他的读书娃,而且光说共军的成功,不是扬他人志气,揭自己的短吗?从这一点来看,胡宗南的质疑,是非常有市场的,尤其是,在广西战场,**已经抵御住了日军第5师团的进攻,南宁丢失的阵痛,渐渐的开始被人遗忘了。
和胡宗南穿一条裤子的宋希濂苦笑着,这个琴斋,好不晓事,这当口还质疑什么**是否虚报战功的问题。
40军自从组建一来,没有接受过**的给养,也没有从军政部支取过一分钱的军饷,曾一阳的名气,难道是吹出来的。
打了败仗,要低调的道理都不知道,说白了,宋希濂和胡宗南走在一起,是利益的趋势。
但他对胡宗南的作为,却是有些不齿。
装备最好的武器,老头子可一点都没吝啬,都给了他胡某人,可结局,还是让74军,1、第5军抢去了,不想想其中的道理,和日军作战,就一个字‘败’。
迎着头皮站起来的宋希濂,尴尬的一笑:我估计是**在伪满搞了一个工作组,然后宣布,这地方是他们的了,这样的话,还有些说服力。
曾一阳是一员帅才,不可多得,难道中G真的舍得让他主持东北战局,这无疑是将他送上死路,除非……宋希濂托了个长音,话讲到一半,嘎然而止。
除非什么?荫国,你就别卖关子了。
心急的刘峙急切的追问道。
刘峙别的本事不大,但他心知蒋介石最喜欢听什么,那么他就说什么。
福将的名声,不过是虚名,更多的是蒋介石对其的宠幸。
除非,曾一阳不在伪满,而在苏联。
宋希濂语不惊人不罢休道:从这方面来说,党国应该加强对伪满的情报侦察。
一席话让蒋介石频频点头,宋希濂还是明白事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