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动员着关东军的一切力量,准备用实力说话的时候。
曾一阳最大的后手,也终于在这时候出招了。
北进的山东军区两个纵队,在陈光带领下,从河北进入山西地界。
两次过日军封锁线,而且还是大部队经过,这让华北日军有了一丝警觉。
但还没有彻底的反应过来。
毕竟看守交通线路的有不少是伪军,得过且过而已。
鬼子不问,他们也乐的装不知道。
陈光抵达晋察冀军区,马上就要出关,这时候,部队的粮食补充,弹药补给,都是一个大数目。
当陈光看到,从晋察冀军区送来的物资比原定的少了三分之一,顿时大怒。
在江西的时候,陈光打仗是勇猛,但性格也颇为倔强。
打文家市的时候,陈光在前线指挥作战,子弹打入膝盖骨,卡在骨头中间,还能从担架上爬下来,进入阵地,直到战斗结束。
这样性格的军人,根本就不是说几句好话就能摆平的。
作为北上支队的副参谋长,王秉璋笑着在陈光面前,劝解着,别前脚刚走进人家的地盘,后脚就跟人骂娘。
做客人的总要给主人一些面子吧!陈光左右晃动了一阵,见去路被王秉璋挡住了,顿时怒道:你让不让,不让我……目光左右的来回的找寻着,像是要找个顺手的家伙事,教训王秉璋。
不过,王秉璋可不怕,反而笑着说道:马上就要见老军长了,说出来你这个当首长在路上就发牢骚,打人。
这话要是传到老军长耳中,您可要落下脸面了。
你小子,敢告老子刁状?陈光瞪着眼,仰头盯着王秉璋。
王秉璋心中苦笑,这是个什么活啊!自己气势上先天不足,要不是罗政委一再嘱咐,要在路上拦着陈光,打死他也不会将这样的活揽到自己头上。
陈光个子矮小,而王秉璋这个西北大汉,可要比陈光高上一个头。
但个子矮的陈光,却逼的个子高的王秉璋连连后退。
王秉璋老不容易挤出一点笑容,赔笑道:这不还没告吗?有这个心思都不行!陈光怒道。
行,我尽量。
王秉璋道:不过司令员,你这个脾气,可不能跟聂司令搞僵了,毕竟王炳南是我们40军出去的,算是聂司令捡了个大便宜,但底子还是曾总留下的。
要不然,9纵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但人跟枪都在人家的地盘上,我们虽说去要,是理直气壮。
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啊!这可是政委常说的。
在山东,陈光服一个人,就是罗政委。
不用别的,就说陆房突围战中,陈光手中仅有千人,虽然用300人的伤亡,让日军一个联队连续进攻一天都无果,连联队长都死在了阵前,一战击毙日军1300人。
但是因为当时作战的部队中,有从中央补充到山东军区的一个干部团,300多人,阵亡了几十人。
这使得,陈光被部下误解。
要不是罗政委苦言相劝,并一再鼓励,情绪低落的陈光或许一举不振,再也没有以前的那个杀伐将军的风采。
这才有了不久之后,陈光用一个营的兵力,围歼日军一个大队的经典之战。
之后,大量的40主力部队,从鲁西补充到山东军区。
陈光的仗越打越灵活,山东军区很快就发展到了十万兵马。
日军才意识到,在山东,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陈光,在结合了陈光的作战之后,日军军部向华北方面军发行了《陈光作战研究》的小册子,用来警示日军军官,不要冒行。
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陈光的几次围歼扫荡的日军,一度打断了山东日军最重要的胶济铁路和津浦路。
风头在山东无两,在部下面前,因为脾气暴躁,也渐渐的有了一些隔阂。
这让他心中多少有些狐疑,好在有罗政委在旁边,一边劝解陈光,一边开导指战员,才让陈光没有感觉出来。
陈光的不近人情,倒是让聂司令感受的淋漓尽致,有理也不用堵着他的司令部啊!里面的人不让出来,外面的人不让进。
陈光坐在聂司令的办公室内,后背笔挺的坐在椅子上,等着主人的回来。
好在聂司令没走远,是给北上支队准备粮食去了,要是真下了部队,说不定,十天半个月下来,晋察冀的司令部的工作,陈光就给他代劳了。
一年前,中原军区撤销,徐司令回到西北。
中原军区的几支主力部队,尤其是王炳南的纵队,顿时成了香饽饽。
八路军各个军区,都看的眼热的不行。
当时要不是聂司令捷足先登,给曾一阳写了一封信,说晋察冀军区在八路军各军区中的困难,也不会让9纵并入晋察冀军区。
当时很多的意见是将9纵,并入山东军区。
因为考虑到山东军区,已经有十几万部队,部队已经足够了,王炳南才没有回老部队。
聂司令站在大门口,从司令部执勤参谋的口中,知道了到底谁胆敢把他的司令部都占领了。
站在门口,酝酿了一阵,心里暗暗说:看在曾一阳的面子上,这次就算了。
对上陈光他也不舒服。
但还是露出笑容,在进门前,故作摸样大的敲敲门,正坐在椅子上闭眼养神的陈光也没看到来的是谁,就淡淡的说:进来。
聂司令也是脸色愕然,这位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不过,摆明了占了便宜的聂司令也大度的多了,不和陈光计较,张口道:老陈,你可不地道。
你来一次我晋察冀军区,好吃好喝的供着你们,你倒好。
堵着我的司令部,就是给我难堪。
其他的我也不说了,我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陈光睁开眼,发现自己孟浪,原来是在红军时期,自己的老领导。
不过两人没多少来往,陈光的固执,在很多人看来是傲慢,打胜仗之后的骚包,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陈光,一个把所有心事全放在脸上的实在人。
聂司令盯着陈光的平静的脸看了一会儿,才叹口气道:你这脾气改改,或许你走的更远一些。
陈光诧异的看一眼聂司令,跟他不对付,但不代表不知道对方的性格。
聂司令也不是个好脾气,领兵打仗的,要是真的每个人都是好脾气,这兵就没法带了,仗也不用打了。
整天在给部下拉家常,这还算什么将军?陈光能够信服的人中,曾一阳绝对是一个。
各方面都要高出他一大截,自然这个话,曾一阳不会自夸,但陈光清楚,没有曾一阳,他不过是红军一军团的一个师长。
当时在1军团的4个师长中,并不算是非常突出。
而曾一阳掌控部队的办法,更直接,你要是打仗比他行,作战你指挥。
当然从侧面看,曾一阳是一个很懒的人。
就这么简单,但看了曾一阳的几次指挥打仗,陈光的那点高傲,也渐渐的被压了下去。
罗政委的宽厚,在军中是非常少见的,这让陈光往往一个人的时候回想,有对不住对方的地方。
愧疚之下,全力以赴辅佐罗政委在山东工作。
对其他人?陈光根本就没想过要改脾气,几个老首长除外。
这种心态,让他做事毫无顾忌,但也非常容易得罪人,要不是聂司令领了曾一阳的情,说不定,也是闹得不欢而散。
奇怪的是,往往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或者做了不该做的事,陈光还会心存愧疚,不过也就是心理想想,嘴上可是从来不会松口的。
陈光沉默了一会儿,才老实的说:下辈子吧!哈哈……好吧!我多言了。
聂司令笑着摇了摇头,从兜里拿出了一份电报,和一封信。
信件是刚刚才收到的,是曾一阳言明华北局转交给陈光,但是电报来了有几天了,这些天,一直揣在聂司令的兜里:看了这两样东西,我想你的火气应该也消了。
聂司令感慨着,将电报交给了陈光。
能够如此细心,说明曾一阳对陈光确实非常看重,还有就是曾一阳是一份非常为战友和部下考虑的人,不然也不会将这些东西交给聂司令,摆明了,让聂司令占了好处,还连带着消除他和陈光之间的小矛盾。
陈光看着信件,良久,沉默不语。
抬头看了一眼,聂司令,突然梗着脖子说:对不起,我错了。
你……这次绝对是聂司令吓到了,陈光会道歉,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关键是,他将这事说出去,谁都不会信啊!信件的内容很简单,一是让陈光尽快出兵热河,打通部队进入东北的作战。
还有一个就是帮忙解释,9纵一半部队留在晋察冀军区,对河北的重要性,还有减少华北抗日部队的压力。
毕竟,出关后,晋察冀要为北上支队准备至少半个月的粮食。
这可是一个大数目,几万人的吃喝,能把一个大军区的底子也掏空了。
加上华北马上要发动大型的破袭战,有些事情,陈光不知道,并不代表曾一阳也不清楚。
原本,在东北的作战,已经足够威慑重庆政府,悬崖勒马。
避免出现消极抗战的情绪,当然作为重庆政府的最主要的中央军,是在抗战的前三年,损失惨重。
而现在的部队,在兵源、训练和武器上,都无法和37年相比。
作战上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但这不是和日伪妥协的理由。
事实上,在中国战场,60万日军,和100万左右的伪军,已经对重庆和西北政府没有了威胁。
只要从南亚,获得足够的英美援助,重点组建中央军几十万精锐部队,还是不困难的。
关键是,要让敢打敢战的将领出来领兵,而不是用那些一味保存实力的庸才。
抗战,甚至能够在两年内结束。
日军再疯狂,毕竟在中国战场上,作战的还是步兵。
已经征兵一百多万,伤亡三十多万的日军,加上在和苏联作战的损失,兵源的素质也差了很多。
除了常设师团的战斗力还能保证之外,特设师团和守备师团的作战能力,已经大幅度的下降了。
战争真正考验一个国家和民族忍耐力的时候已经到来,只要挺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有什么样的敌人,是战胜不了呢?休整两天后,陈光终于带着部队踏上了关外的土地,察哈尔长城之外,这片土地是那样的熟悉!几年前,他还在这里战斗过,当时面对的可是日军中的精锐第6师团。
正是那场大战,才打出了40军的军威。
让40军,成了享誉全国的铁军,长城一战,让40军打出了威风,也曾一阳步入顶尖名将的行列。
当时,曾一阳才不过二十岁,这是一个让人嫉妒的年纪,而曾一阳却用三万日军的尸体,让世人都对他仰视。
以至于,后来的日军,对上曾一阳领军的作战,都出人意料的谨慎。
深怕步了当年第6师团的后尘,当年第6师团几乎全局覆灭的战果,自然少不了军事院校,对这场作战的研究。
日军自认也不会例外,可结果,让所有的日军军事理论家黯然失色,因为不是曾一阳多么神,而是第6师团在三百里的战线上,拉网似的布满整个战场,这绝对是在找死。
以至于,第6师团的主力,被曾一阳指挥的抗日支队,一口口吃掉。
最后,等到第6师团反应过来的时候,坂本政右卫门中将已经无力回天。
首长,9纵急电。
部队拿下多伦之后,9纵作为开路部队,一路进攻通辽,开鲁等县,为大部队开路,和缴获补给一路继续补充,这种情况下,只能用速战速决来解决战斗。
王炳南也是急行军两天,才赶到了通辽,已经准备好了全力一击。
但通辽毕竟是一座坚城,是日军驻蒙兵团的重要补给站,拿下这座城市,和没有拿下这座城市意义不同。
是从库伦旗,直扑重兵集结的奉天城,还是从通辽进入关东军兵力小空虚的长春等地,这才是此战的关键。
不但要吸引关东军足够的注意力,还要为部队的补充做好准备,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进攻一天,竟然没有打下来。
陈光心中顿时有些烦躁,进入辽宁。
关东军虽然在这片区域兵力雄厚,但都是皇协军部队,战斗力如何,还真不够9纵看的。
但要是没有打通继续北上的道路,部队将有可能在这片区域开辟根据地,那么今后的作战,必然非常困难。
部队也将面临,没有增援和补给的不利条件下,大量的减员。
陈光相信,曾一阳是绝对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命令王炳南,部队连夜强攻通辽,天亮之前,一定要拿下,配合大部队继续北上。
而关东军司令部,可就彻底被打乱了部署。
从给地撤离的主力部队,还没有投入到围歼1纵和10纵队主力的包围圈中,后门着火,这让梅津美治郎怎么能够忍得住不发火?梅津美治郎有气无力的坐在椅子上,这段时间,他确实是累了。
毕竟是一个年过60的老人了。
连日的熬夜,让他的眼袋深深的陷了下去,而松弛的皮肤也耷拉了下来。
11师团被围在蛟河一带,从南线的夹皮沟,和北线的天门岭一线,两线夹攻。
10纵拥有战役前期准备的大批弹药,加上从铁路上,缴获了一趟军列,继续阻击吉本支队并不困难。
南线的王利发,更是将整个敦化的仓库都搬空了,关东军连派出轰炸机轰炸都来不及。
对面就是整个满洲的大地图,梅津美治郎已经看了足足一个下午。
他想不到,曾一阳竟然在这里等着他,前期的作战全都是一场骗局,11师团不过是误打误撞,进入了曾一阳的伏击圈。
蛟河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抗日部队的作战,而对日军来说,很多重武器就没办法发挥了。
这样的好机会,曾一阳绝对不会错过。
当然,曾一阳也不会忘记,他的任务是先解决整个解放区的占领日军,接着才是各个部队的反攻。
兴安的国防工事?梅津美治郎自言自语道,随后他摇了摇头,似乎不那么简单。
梅津美治郎吃不准的盯着兴安方向,曾一阳已经有实力截断挂东郡南北补给线,不过一旦北方防御的23师团,第8师团,国境守备部队回援之后,将出现另外的一副局面。
从三江退败已经让他非常沮丧,要是从北线抽调兵力之后,曾一阳派出杨靖宇的主力部队,乘着关东军的空虚,占领整个松花江北方的大片区域,那么让他这个关东军司令如何向国内交代。
战局,在陈光带领的3个纵队,出现在了通辽,就已经彻底转变了。
关东军的进攻甚至还没有打出来,就遭受了从来没有过的溃败。
大量准备调集送上前线的作战部队。
还没有踏上战场,就命令他们重新上火车,进入长春等地布防。
在满洲,又两个城市是绝对不允许丢失的。
一个就是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满洲国的都城,关东军大量的机械制造也在这里;另外一个就是奉天,这个城市作为满洲的龙兴之地,象征着整个满清王朝的统治,而复辟的满洲国,也在将这里当成精神都城,还有关东军大量的军工厂都在该地。
梅津美治郎非常想从兵力还算齐整的龙江调兵,但杨靖宇的游击纵队,在这片区域如鱼得水。
关键是,只要那里关东军兵力少了,必然会受到游击纵队的攻击。
让关东军守备部队苦不堪言,尤其是杨靖宇太狠了,进城后,什么都不干,先是给老百姓发枪,组成自卫队。
而这些老百姓,都是跟鬼子有着血海深仇的,刚刚拿上枪。
就将枪口对准了欺压鱼肉他们的日本侨民。
那些平日里无恶不做的日本侨民,也终于体会到了,在案板上被人宰杀的无助。
当然也会有无辜的,但战争,无辜的人多了去了。
杨靖宇要做的就是,让没有武器,但有反抗之心的中国老百姓,给予一个拿起枪反抗关东军统治的理由和行动。
很多时候,一旦群众被调动起来了,除了军队弹压,没有其他的办法。
但杨靖宇会命令部队对不久之前,还在被鬼子欺压的老百姓吗?杀汉奸,杀鬼子。
根本就阻止不了,将这些地方彻底搞乱,让日军拖住,这才是游击纵队作战中,一直能够让鬼子多线作战,却没办法凑足兵力的原因。
不然,他一个游击纵队,才五六千人,那里是鬼子两个师团的对手?大兴安岭南麓,依兰境内,野司指挥部。
陈光来了。
谢维俊冲进指挥部的时候,却看到,曾一阳躺在角落里,身上裹着冬天的棉布大衣。
现在的天气也不凉,身上发冷的原因很多。
当然,曾一阳也不是感冒,而是多日的熬夜,缺少睡眠,这才让会感觉身体冷。
正当谢维俊想要退出门的时候,曾一阳突然睁开眼,炯炯有神的双眼盯着谢维俊说:南线郑兴国的电报?不是。
谢维俊连忙摇了摇头,郑兴国一个旅阻击日军11师团的南下部队,自然困难不小。
不过接到了补充之后,加上3旅所处的位置,能够大大降低关东军航空兵的空袭,才让部队顶了下来。
谢维俊摇头道:不是,陈光来了。
到那里了?曾一阳眼神中略微有些失望,陈光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
但是他也不知道陈光会走那条路,从通化进可攻长春,退可进入龙江,是一个非常不多的选择。
而进入辽宁作战对关东军的危害不大,一旦越过松花江上游,打下松原。
整个关东军都要看着陈光的这支部队的脸色行事。
不过这些还早着呢?不知道吧?陈光已经达到了通辽,这回可热闹了。
谢维俊笑的可不善,前段日子,关东军在解放区肆虐,整个仇到现在报,对他来说还是晚了一点。
曾一阳倒是有些惊讶,诧异道:这么快?你早知道了?谢维俊脸色古怪的询问道。
算出来的?曾一阳笑着回答道。
算出来?你又不是算命的出生,难道这也能掐指一算,把往生来世都弄清楚了?谢维俊更怀疑了。
根据命令,中央的命令,华北局的来往电文。
曾一阳摇了摇头,接着到头将大衣蒙上了脑袋。
第二三零章 铁流?洪流?上清寺范庄,重庆高层的聚集地。自从国民政府将重庆设立陪都之后,这里就被开发了出来,成为高档的社区。
网球场、游泳池、高级宾馆,往来的都是小轿车。
从车里上下的,要么是将军,要么是政府大员,还有大员身边妖艳的女子。
国民政府的头面人物,都在这里有房产。
蒋介石也不例外,毕竟黄山官邸在金沙江南岸,每次在重庆开会之后,蒋介石一般不会立刻就回去,反而是在重庆呆上几天。
戴笠匆忙的从汽车上跳下来,紧走几步路,就到了门庭的位置。
戴笠尊敬的上前几步,对一个中将询问道:惕我兄,校长醒来了吗?还没有。
宣铁吾,是向蒋介石告别的,黄埔一期,要是不犯大错,在国民政府中,基本上都是蒋介石的亲信人物,来人正是从三战区来重庆的宣铁吾。
正准备回三战区,来蒋介石官邸,跟校长做告别。
戴笠对宣铁吾也是非常尊敬,表面上确实如此。
按照蒋介石用人的标准,宣铁吾将来铁定不会再当那个警备司令,而是会给予更重要的位置。
而戴笠知道自己在军中,并不受欢迎,和一些跟蒋介石跟前有些影响力的人物打好交道,反而能够让自己不受那么多的排挤。
宣铁吾见戴笠行事匆匆,大为惊讶,在他来看,戴笠不过是个特务头子,对他根本没有威胁,但在请报上,确实先人一步。
于是试探的问道:雨农兄,这又发生了大事不成?重庆轰炸算不算大事?戴笠心不在焉的回答道。
宣铁吾想了想,摸着小巴,打量了一阵戴笠,心说:这算什么大事,重庆每天都轰炸,这跟天要下雨有什么区别?别说重庆警备司令部,连重启的老百姓都已经要习惯了:雨农,你可别诓我。
真没诓你。
不过这次轰炸的不是重庆的市民,而是重庆的高层。
失态非常严重。
戴笠抬头看了一眼宣铁吾,两人都在会客室内坐着,两杯香茗放在面前的茶几上,都没有动。
戴笠心中也计较开了,宣铁吾并不是外人,和蒋介石的家人关系也非常密切。
加上又是早年就跟从蒋介石的家乡人,在很多绝密文件上,他也有知情权。
加上戴笠从蒋介石的言语中探知,蒋介石有心将这个小老乡,从三战区换到自己的身边,于是正色道:惕我兄,北方出事了。
北方?宣铁吾诧异,心说:北方能有什么大事,南方的日军暂时在休养生息。
中央军也是在休整整编的过程中,北方难道还有实力发动一场大战役不成。
是二战区?宣铁吾小声的问道。
戴笠点了点头,东北的作战,离开西南太远,对重庆虽然有震动,但根本上很多大佬都不关心。
连蒋介石都说了,这是**的烟雾弹,曾一阳的那几万人马能够干什么大事?毕竟其对手的关东军可是几十万大军。
宣铁吾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戴笠还有一个更大的机密,就是关于曾一阳的。
雨农、惕我你们都来了。
蒋介石精神有些疲惫,不过见到宣铁吾还是笑了笑,毕竟是给他打天下的人,这又要上前线,总不能临走还个人看脸色吧!校长——戴笠和宣铁吾站起来,齐声叫道,两人都是黄埔时期的一副样子。
这让蒋介石非常高兴,从三天前,蒋介石就在和军事委员会,政务院的那些不干事的老人们蘑菇,可是窝了一肚子的火气。
听到让他寄予厚望的学生的问候,蒋介石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只有军队,才是在中国立足的根本,蒋介石欣慰的点了点头,招呼道:都坐,都坐下。
换新茶——说话间,佣人将刚沏好的茶水端了上来,其实已经到了夏天,热茶根本就没办法喝。
蒋介石也是习惯使然,这种小动作,能够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重视。
宣铁吾站起来在,对蒋介石说:校长,学生今晚就准备回三战区,我是来请示一下,公子那里还需要什么带回去的。
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正好在江西锻炼。
宣铁吾的做法也是正常,毕竟做父母的,给自己的儿子托话,带些东西也情有可原。
加上蒋介石又是一国领袖,这种平民家的关切少了很多,家中也是离多聚少。
能够给儿子带些话,也是他这个当父亲唯一能做的了。
用平常心做事。
蒋介石闭目想了想,才回答道。
他根本就不担心,儿子会在江西受苦,毕竟江西王熊式辉会照顾的,再说,蒋经国在江西当人少将保安处长,就是应了熊世辉的要求,熊世辉在江西主政8年,这其中和蒋介石的支持是离不了的,也算是知恩图报。
宣铁吾完成了使命,自然准备告辞离开。
蒋介石在沙发上对他招了招手,说道:好不容易来一次,吃了晚饭再走。
此时的国民政府,吵闹的都是那些军援的事。
都放到了明面上来了,各方都在争夺,而云南王龙云,更是在滇缅公路上设置路卡,到处收税,抢夺物资,早就惹的重庆的军界大佬们都非常不满。
甚至连如何抵御日军进攻,都无心去商讨了。
蒋介石也正在为此头痛,戴笠的到来,不会是两党机密的事,反而是可能在北方发动的大战役。
从**在重庆的办事处了解到,为了配合南线作战不利,北方二战区和山东战区,都已经准备好了对日寇的反攻。
戴笠一定是接到了这方面的情报,让宣铁吾知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三战区正在对新四军施压,将其赶出皖南赣北等地,宣铁吾对这方面的情报,还是有一定的知情权的。
加上又是蒋介石特别信任的人才,留下也没什么。
想到这里,蒋介石转身对戴笠说:雨农,有话就说,惕我不是外人。
一句话,让刚刚坐下的宣铁吾心中顿生感激,又要起身站起来,被蒋介石摆手示意,让其坐着安心听。
校长,关东军形势陡然下转。
据我满洲情报站的消息,曾一阳主力部队王利发部、周保中部已经对关东军精锐11师团在蛟河一带合围,而11师团后路被截断。
其身后最大的补给城市敦化,又被王利发部占领,11师团覆灭在即。
戴笠这一年多以来,在满洲五个省耗费巨大的财力,建立的情报站,顿时显出了效果。
这也算不得是邀功,而是让蒋介石知道,他戴笠的作用,是中统那帮废物所抵不上的。
什么?11师团被包围?蒋介石的房间内,有一张大的全国地图,不过放到东北,就太笼统了一些。
戴笠连忙从包中,拿出一份东北军时期的东北地图,摊在桌子上,对蒋介石讲解道:吉林——哈尔滨铁路南线延伸区域。
蛟河正好在长白山中部山区,两面都是大山,只有一条丘陵地带通过。
11师团从南线突围,重新夺回敦化已经不可能。
关东军有什么举动?宣铁吾也奇怪,曾一阳怎么会和关东军打如此大的战役?这已经不是游击战的范畴,这和南方新四军作战有着本质的区别。
隶属长春关东军第3军的日军精锐第2师团,已经派出援军,对11师团增援。
蒋介石有些失望的看着地图,良久,才无奈道:看来日军骑兵第3旅团,确实被曾一阳全歼了。
这些天,重庆各界都在传递一个消息,就是曾一阳发动的夏季攻势,已经打破了关东军对东北解放区的围剿。
打破了20万关东军的铁桶阵,而在前期的一个月的作战中,日军伤亡近3万。
而关东军精锐的第3骑兵旅团,已经被全歼。
这条消息,已经造成了原先国民政府在舆论界的宣布的新四军不服军政部命令,在南方肆意占领地盘,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言论,将被成为最大的破绽。
东北沦落近十年,这其中。
有那支部队,从关内出发,开始收复东北的作战?只有曾一阳在做,**在行动,让那些不久之前,还在报纸上,指责西北政府抗战不利的政界大佬们,顿时脸红耳赤,不知如何应对。
他一共才多少人?竟然敢拿关东军11师团开刀。
蒋介石落寞的样子,惜才的意味多了一些,曾一阳当年在黄埔建校的时候,跟着曾让在广州住过一段日子。
那个才十来岁的少年,每天都是不务正业的样子,让蒋介石也非常怀疑,是不是流氓宵小出生的,才是干大事的人。
更何况,蒋介石当年在上海,也是帮派中人,自己算是街头的混混出生。
戴笠接着说:从3月的情报中,曾一阳获得了远东苏军两个陆军师的装备,这点武器,只能装备4万不到的部队。
加上他原先的入满的部队,一万人左右。
缴获扩编一部分,总兵力应该不超过6万人。
但我觉得,这份情报没有将小规模作战中的缴获算上,所以,一个保守的估计,曾一阳手中至少有7万大军可以用。
但包围日军11师团应该动用的兵力在4万人左右。
两头围,中间堵。
既有游击战中的围点打援的战术,又有迷惑日军的佯攻围困,让日本往来奔波,疲惫不堪。
最后,让关东军精锐11师团,在山林中动弹不得。
宣铁吾心里吓出了一身冷汗,即便自己带着11师团这样的精锐部队,面对曾一阳,也是一个必败的结局。
这个时候,可不是他说话的好时机。
一是,容易误导蒋介石的思考;二是,对宣铁吾来说,他还没有资格去评论曾一阳的指挥作战。
蒋介石低着头,仔细想了起来,他也觉得这个时候,是曾一阳围歼日军11师团的最好机会。
但他有些怀疑,日军11师团少说也是3万军,虽然爪牙已经被清除干净。
但想要一口吃掉这么一个大家伙,必须要一个好胃口,曾一阳有这个胃口?可在他看来,实力上的缺陷是先天造成的。
兵力不足,面对各地赶来的关东军援军,曾一阳自然是苦于应战。
留在手中的兵力,想要牵制十万日军,凭两万部队是肯定办不到的,那么他的依仗是什么呢?蒋介石询问道:你说说,曾一阳还会有什么依仗?戴笠这才说道:据消息称,陈光带领3万大军,已经进入东北辽宁境内,不过消息还在核实之中。
陈光入满?蒋介石故作高深的点了点头,心说:这消息肯定不用核实了,曾一阳要是没有这些依仗,根本就不会发动围歼日军11师团的举动。
这对于曾一阳来说,即便胜了,也是惨胜。
陈光的厉害,在**也是如雷贯耳,在山东的日军,面对陈罗大军,一败再败。
连胡宗南在河南和汤恩伯两人,都以为,日军的战斗力下降了,发动了豫西大战,二十万大军,进入日军控制区,仅仅取得了击毙日军数百人的战果,以惨白收场,震动军界。
蒋介石这才明白,曾一阳压根就不是为了围歼关东军11师团,而动用其一半以上的兵力,围住日军主力。
而是有更大的意图,控制松花江以北区域。
要是战略意图完成,那么在中国战场,西北政府取代国民政府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国民党中央报纸上传言的,抗战国民政府为主力,还就是一个巨大的笑柄。
蒋介石闭着眼睛,头痛不是病,而是烦恼。
在抗战之初,他心中的想法,是抗击日军主力进入中国腹地,但两江丢失,两湖的控制权也渐渐的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中央军一败再败,想要发动一场大战,已经是妄想。
这个时候,应该是让报纸停止对**的消极宣传,而是行事他政府领袖的权力,对曾一阳予以肯定,然后在江南,清除新四军的势力,将战火彻底引入北方。
雨农,通知军统控制的报纸,停止对两江的报道,发布一条军令。
蒋介石顿了顿,接着说道:电令,新四军北上抗日,不得有误。
校长,这个?戴笠非常疑惑,这个命令应该有侍从室发出,或者更正式一点,应该是从军政部下令,而让他在报纸上传达,这是否有些弄错了。
军政部的命令,已经下达了。
惕我你督促顾祝同和新四军方面交涉,在年内一定要让新四军撤离江南,违令……蒋介石突然停顿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才说:违令?讨伐。
是。
宣铁吾虽然心中震动,但听了蒋介石的命令之后,也是站起身,立正服从。
校长,还有一件事,二战区的情报上,八路军在集结兵力,太岳军区等主力都已经发动了对日军铁路沿线的袭击。
不过战斗规模并不是太大,但山西已经乱成一锅粥,各处都是小部队在作战,日军在铁路沿线的部队,也被截断成数截,各自为战。
戴笠见蒋介石心情不悦,但有些事情,他还真不敢瞒着蒋介石。
应该是迷惑陈光入满的军事袭扰,不必管他。
蒋介石摆摆手,无力道。
他怎么也想不到,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战役,要比东北曾一阳发动的夏季攻势。
从规模上大上好几倍,战役才刚刚两天,各地作战的部队,总兵力已经突破40万人。
而且,在河南和河北的部队,还没有全部动员起来。
一旦所有的兵力全部动员起来,兵力将是日军在华北的两倍以上,突破60万大军都不是难事。
而不是蒋介石认为的一场配合陈光的掩护作战,是烟雾弹,迷惑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作战。
让其部队,无法抽调入满洲,增援关东军的小战役。
欧战的爆发,然蒋介石非常伤神,英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上的大败,已经让他心中非常担忧。
加上抠门的英国人,在远东希望中国人拖住日军南下的步伐,要是**没有一场大胜,将意味着英国的军事援助也越来越少。
这算什么?中央军快要成了英国人的雇佣兵,要点物资起来,都要拿着鬼子的人头去换不成?蒋介石心中大恨,宣铁吾见蒋介石精神不济,也推出了房间,和侍从室内的那些老同学叙旧去了。
正当戴笠要回去的时候,一个蒋介石非常头痛的人物登门造访。
校长,周主任已经在院子里了。
蒋介石困顿的神情一下子突然像是焕发了青春一样,眼神都亮了很多,接过用冰水泡过的毛巾,在脸上擦了一把。
戴笠甚至能够感受到,在毛巾贴在脸上,蒋介石那战栗的身体,通体透着凉意。
带我去门庭迎接。
周副主席,一向宽厚的举止,在黄埔军校里,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在前4期的学生,对他有好感的不少。
面对这么一个对手,蒋介石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这种场面,戴笠就上不了台面了。
他也不知道蒋介石在书房中,和对方说了些什么,不过当晚,蒋介石的脾气确实好了很多,或许对方选择了让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