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者也做了其它一些尝试来确定复活节岛文明的确切年代,其中就采用了黑曜石水化反应法。
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基于用火山玻璃制成的史前古器物表面的吸水性强度。
但是吸水这一天然过程是否受到人类的影响仍不得而知。
更重要的是,15世纪碳定年法得出的结论与麽埃被埋葬的深度不相吻合,说明这些麽埃不是人为埋藏在地下的,而是自然沉淀的结果。
许多神像的脖子都埋藏在泥土里,而有些完全被掩盖。
奇尔德雷斯通过对地衣成长的对比总结出,要使得它们被埋在地表下20多英尺,这需要花费的时间不止几个世纪,而是上千年。
同样地,对复活节岛附近海底的一次考古发现的文物揭示,早在冰河时期之前就已经有人类在那里定居生活了,后来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吞噬了周围成片的陆地。
无论是在更遥远的古代或是近一点的后来,为什么复活节岛人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艰辛地制造和搬运如此多神奇的石像呢?科学家们现有的解释是,它们仅仅是先祖的纪念碑,超级大的地域分界标志,或者是象征那些游泳冠军的雕像。
它们的制造需要花费的人力、才智与当时那个年代是不相符的,它们的数量也不是与当时居民1比6的比例一一对应的。
这样一个需要全体民众参与的劳动密集型工程是由一个经验丰富,精通天文的人督造,全体人民参与修建的,这可能是出于某种迫切意图而不是为了巩固边防或是纪念某些少数伟人。
1892年,在《自然》(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有关这些神像的传说相当多,在这里主要提一下那些不可能发生在神像身上的事,比如,说这些神像被赋予能量,以至于能在黑暗中到处走动,还有说它们能够在大型比赛中,以微妙的方式迷惑裁判来帮助自己的族人获胜等等。
也许以19世纪晚期的维多利亚考古学者们的知识水平来判断,这些关于神像的传说确实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暂时抛弃所有与神像有关的理论,然后从自然环境和麽埃的建造材料出发,来重新考虑的话,那么在这段一开始提出的疑问就能得到解答了。
最早的一些石像是由安山石制造的,这种石头有着细密的纹理,但又不像花岗岩,它是由长石和像辉石一样的深色铁镁矿物组成。
这些只不过是不同种类的晶体,不像建造南马都尔的玄武岩材料不知从何而来,其它一些麽埃则是采用了当地火山玄武岩。
不管怎样,拉帕努伊和珀裴(Pohnpei)的史前建筑师们,在使用晶质岩方面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
正如之前提到的,复活节岛位于两个重要断裂带的交汇处。
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拉帕努伊和珀裴有着相同的压电条件,在此,高加索长耳儿可以充分利用地压,可能他们已经具备一些利用晶石发电的能力。
幸亏复活节岛上的阿波罗神像是由晶质材料制造的,他们能够把地震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因地震而引起的隆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麽埃犹如能反射能量的天线,也可以说它等同于避雷针,它能内化和传导可怕的地质能量,然后把它们释放到空中去。
同样地,它们形成了一个抗震装置。
如果真是这样,选择拉帕努伊作为建造地点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个岛屿恰好坐落在东南太平洋板块活跃的地震带上。
如果有人想在东太平洋上开创文明的话,那么就不得不寻找到能减轻地质破坏的方法。
复活节岛完美地坐落在一个安置有抗震装置的地方,这种装置能够分散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抑制地壳运动,因此文明社会才可能在此产生。
20世纪早期,美国人类学家引用了受人尊敬的美国考古专家亚历山大默仁侯特(Alexander Moerenhout)的观点:所有的麽埃有着共同的意义,它们都是被称为‘鹈鹈’的化身,它们的作用就是划分大陆和海洋的界限,并且维持宇宙秩序,使得这两者和睦相处,防止它们相互侵犯。
当地人也声称,树立在岛上的神像是保护他们的领地免受外界侵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