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不绝的营帐,锦旗飘扬的大军。
这些日子以来,宋军和契丹大军保持了一种奇妙的规律。
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绝不主动出击,这两位在大辽国赫赫有名的将军,和宋军跳起了华尔兹,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谢慕华倒是端坐在中军大帐之中,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潘惟吉自从前线撤下来,就没事朝谢慕华这儿跑。
这小子的政治嗅觉渐渐磨练出来了。
如今的大宋是个什么局势,别的不说,谢慕华眼瞅就是等于皇帝的人了,多抱抱粗腿,多拍拍马屁,肯定是有好处没坏处的。
相公,看契丹人这动静,是不是要在辽阳府跟我们大战一场啊?潘惟吉乐呵呵的问道:怎么样,上次我在得胜口打的不错吧,没给咱们宋军丢脸。
少来邀功。
谢慕华拍了拍放在桌子上的功劳簿:军功官都给记下了,少不了你的。
你小子口口声声说契丹人要在辽阳跟我们决战,我看你八成是当了契丹人的细作。
这事儿,关系到高度机密,我能随便告诉你吗?相公你又说笑了。
潘惟吉嬉皮笑脸的一点也不在乎,还看了看坐在上首的潘美。
潘美老成,便开口问道:谢相公,如今枢密院从江南,从中原不断调动兵马北上,可是要和契丹人果真开战吗?哦?谢慕华看是潘美问话,便严肃了许多,反问道:潘太师你看呢?相公也是带惯了兵,打惯了仗的人。
本来不应该老夫多口。
攻下幽州,咱们大宋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加上武器要比契丹人威猛的多,三军用命,一心要收复幽燕,所以一股而下。
但是攻打辽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契丹人的东京辽阳府,距离大宋的后勤中心,相距数千里,就算在河北再发动二十万民夫,也未必够用。
贸然远征辽阳,只会劳民伤财,最后雷声大雨点小。
况且,就算是打下了辽阳,也未必能够震慑上京。
所以,老夫猜测,相公别有深意。
潘美分析道。
不愧是开国老将,几句话就把问题的本质给看得清清楚楚,谢慕华也不由得对这个老头子多了几分佩服。
我在不断的调动兵马,其实不是为了攻打辽阳。
谢慕华解释道:攻克幽州之后,长城线,我们就已经恢复了。
占据长城而守,是古法。
但是古法未必管用。
其实,长城也并没有真的阻挡住外敌入侵。
南北朝的时候,胡人不是一样越过长城一路南下吗?所以,固守不是办法,还是要主动出击。
这个出击,是小规模的,是骚扰性质的,也是练兵性质的。
长期在边境保持轻度战争状态,有助于军队保持良好的作战氛围,使得军队的体制不至于僵化。
重兵驻扎北方,也可以威慑契丹人,迫使他们朝北方发展。
北方?其实宋人大多对北方不太了解,只知道那里有大漠,有草原,至于草原之北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
可是潘美他们不知道,不代表谢慕华不知道啊。
过了蒙古草原,就是俄罗斯了。
还有广袤的西伯利亚。
当然,那里现在还是荒无人烟的地方。
谢慕华就是要契丹人去当这个开路先锋。
既然无法南下,那就只能北上。
契丹人为了生存,必须要一路朝北。
能够把他们迫入欧洲是最好不过的了。
潘太师、李节度使!谢慕华轻声叫出两人的官职,说道:你们以为,大宋最厉害的是什么?是军队?李继隆自己就摇了摇头,论到单兵素质,大宋的官兵还无法和契丹人相提并论。
宋军的胜利,是来自战略上,来自科技,来自举国的胜利。
潘美也是一脸迷茫的摇了摇头。
谢慕华笑道:我们宋人最厉害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
中原地大物博,诸子百家,自先秦以来,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有无数文人墨客,有系统的社会体系,有传统的道德观念,有成熟的理念制度。
这些都是汉人的财富。
南北朝,那么多异族入侵中原,最后又怎么样呢?他们只有两个命运,要么,被汉人消灭,彻底的消灭,整个民族被毁灭掉。
要么,他们就会被同化。
那时候多少鲜卑人,多少氐族人来到中原,现在你可还能看出他们是鲜卑人,氐族人吗?谢慕华摇了摇头:谁也看不出来,他们早就穿汉服,说汉话,做着和我们汉人一样的事情。
就连他们的血统,都已经驳杂不纯,可能整个身体里,还剩一个巴掌留着鲜卑的血,余下的都是汉人的血了。
谢慕华指着外边的大军说道:这里雄兵十余万,你们能保证他们都是纯粹的汉人?尤其河北京东之地,数百年来历经战火,数以百万计的异族进入北方。
你能看出来,哪个人是异族的后代吗?不可能。
但是我们汉人的文化就是有这样的威力,能够把不同民族的人,彻底同化在大汉文化之下。
所以,今后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百年,对于契丹,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我们要做的并非是武力征服,而是文化输出。
潘美和李继隆的脸上都流露出震惊的神色,的确,作为传统的将领,他们很难去想象从文化上去征服一个民族。
但是汉民族强大的包容性,是谢慕华深信不疑的。
任何一个民族,只要和汉人生活在一起,假以时日,必然是被汉人同化,而绝非反之。
相公的意思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李继隆缓缓的问道。
其实做法不难,假如你去草原上带一个契丹人来中原,让他过一过中原百姓的生活。
让他衣食富足,不会因为雪灾旱灾而吃不上饭,不会因为牛羊瘟疫而倾家荡产,有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住,不用在帐篷里度日。
让他有戏听,有饭吃,有蹴鞠踢。
你看他还想回契丹吗?谢慕华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就算是契丹的皇帝好了,在上京,为什么皇宫要一半是帐篷,一半是房子?难道你真的以为他们是在显示自己的兼容并包吗?不是,是他们想住房子,可是拉不下面子,便弄一大堆帐篷在那里。
看看耶律贤,看看萧燕燕,哪个还愿意去住帐篷的?就算是王公贵族都已经是这样了,难道还指望下边的人能够清苦的坚持下去吗?潘美抚掌笑道:相公这个办法的确不错,可是咱们要怎么实施呢?难道要打开国门,放契丹人进来?不用。
谢慕华说道:我的想法是,以幽燕为基础,和契丹人商议,在幽州以北和辽阳以东,找出一块地方来,作为中立区。
汉人和契丹人都可以和平的在一起生活,可以自由通商,可以婚配。
就像我们对党项人做的那样。
党项人只不过是短短数十年,就已经被改造的差不多了。
契丹人就算多些,又能怎么样呢?几十年不够,那一百年呢?一百年之后,这个世上是不是还有契丹这个民族就不好说了!李继隆笑了笑,的确是谢慕华说的这样,南北朝三百年,那么多异族最后都销声匿迹了。
这还是在汉人被杀得伤亡惨重的情况下。
假以时日,这些契丹人、党项人都可以被包容在汉族之中。
不过,谢慕华还是很欣赏契丹人打仗的本事,他还有一个念头没有出来,就是要把契丹人变成汉人的哥萨克。
就像俄罗斯人对哥萨克做的那样。
用他们为刀,去征服更广阔的世界。
这个目标,也许有些远,但却是绝对可行的。
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一直也不打,也不走,就跟我们蘑菇,部下的将士好多人都来找我请战,说是要一鼓作气,把契丹的两位大王给生擒活捉。
好歹算是被我给压下了。
李继隆说道:不过,这两位死活不打,也不是个办法啊。
他们是在等机会。
谢慕华笑道:契丹人打不下去了,想求和,但是面子又挂不住,就想在战场上沾点便宜,然后好跟我们谈条件。
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可是我也不上他们的当。
只要我们自己不出现纰漏,无论是耶律斜轸还是耶律休哥,来了都是送死。
想拖着,我就陪着萧燕燕一直拖下去,看看是她先撑不住,还是我撑不住。
我们的大军余粮可以支撑三个月。
潘惟吉坏坏的说道。
哦,那就不好意思了。
萧燕燕只怕是要饿着肚子来跟我们打了。
她的军队是吃肉的,我们的军队吃米吃面,怎么算都是我们省点。
况且,我们这边吃着,眼下要秋收了,还可以收点回来。
他们吃完了,可就没了,到时候怎么过冬啊?来跟我们买粮?行啊,一两银子一两米,换呗。
谢慕华顺着话头就说了下去。
听到谢慕华这个毛骨悚然的计划,潘美和李继隆情不自禁的互相看了一眼,这位大人啊,实在是太狠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