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1、2、3、4、5、6、7、8、9、10、11、12、13、14、15……稍息,立正——长官,农垦一团三营一连集合完毕,应到136人,实到136人,请长官指示上士邵鹏远入列是…………清晨,不过是太阳刚跃出海平线,邵鹏远便指挥整个连队,扛着铁锹拉着口号,离开简易的军营,朝着垦区走去,空中口令回荡,气势磅礴,有千军万马之势令行禁止,这就是军队不过,这并不是军队,这是踏着步伐,扛着铁锹等工具,穿着军装的年青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人,他们是苏北兴华农场的劳动兵团,他们的任务便是将苏北满是荒草、芦苇的荒地开垦为耕地,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不仅是农场,同样还是兴华农业研究所的所在。
这些数百万亩的盐场荒地,是袁世凯奖励给**公司的,距离连云港足有三百华里,距离并不妨碍公司对这里的开发,春节过后,劳动兵团便从山东、皖北、苏北、河南等地招募的近四万名工人,用于荒地开垦。
在一连的垦荒区内,一辆美国产的霍尔特履带拖拉机赫然挺立在一连的荒地上,刚从劳动兵团拖拉机驾驶班结业的王福财的坐在驾驶座上摆弄着那几根操纵杆,而在驾驶室前头,吴烈山、范芳华几个人则在那里检查着拖拉机的汽油发动机。
今天是一连第一次使用拖拉机,垦区十五个团,每个团两辆,而一连之所以分到这辆拖拉机,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他们连垦荒面积超计划10,居全团第一。
土路两侧,二连和三连的官兵们闻讯而来,眼巴巴的看着那拖拉机,同时正神态不一地看着一连的兄弟们,这会他们甚至都没有带自己的武器锹或镐。
几个士兵好奇而不解地问。
方长官,听说这拖拉机干一天活,等于两百个人?两百,那是小菜一碟,一台拖拉机,一天能干一个团的活,我们现在可不和你们比赛,是十五个团的拖拉机连比赛,比谁垦的地多不待连长答案,邵鹏远便得瑟的向兄弟们炫耀着。
那挖渠呢?说话的是二连连长耿喜,二连和一连的竞赛每一次输赢不过一两亩的地事,现在拖拉机归了一连,他怎么就能咽下这口气。
正摆弄着拖拉机王福财从驾驶室中探出半拉身子。
耿长官,开渠也行啊,把土拉巴松了,挖起来省事话声一落,周围便是一片笑声,而的耿喜则不满地瞟了一眼一言不发的方国茂,而方国茂却依然没说什么,不过他的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
老2,今个我们一连的拖拉机度犁,我就放两枪,助助威接着的的方国茂又似耍宝似的,一拍枪套。
呀,我的抢拉营里了,要不,老2,你给帮帮忙你……瞧着方国茂脸上的笑容,耿喜恨不得一鞋底打上去,可最后却无奈的从枪套处取勃朗宁手枪,上膛,又举起手枪,对天便是接连两枪。
枪声一响,拖拉机缓缓启动,这会三个连的人都围在地头惊讶地看着那缓缓行驶的拖拉机。
看得有些眼光的二连、三连的人,在拖拉机开动的时候,便不怀好意地大声嚷叫着看吧,这铁牛不是牛,保不齐就快趴窝了一步,两步,三步。
不冒烟了,趴下可在他们的叫嚷声中,那拖拉机拉着哗啦啦的钢连声仍然在向前行驶着,而且速度渐渐加快,黑色的荒地被犁铧翻起,望着那过去极难收拾的芦苇根被轻易连根拔出,见那拖拉机似儿戏般的前行着,所有人都变得的有些发呆。
乖、乖……有这玩意种,那……那还要人啊人得要,肯定、肯定不要牛了……在人们的惊讶中,那台轰鸣作响的拖拉机稳健地行驶在荒地上,身后翻起两带宽宽的深土道,转眼之间便犁出一片长长的黑土地。
好一会耿喜才逐渐缓过神来,喃喃地说。
这玩意儿……厉害……举华农场,一片用高达五米的高墙围起的农业研究所内,李子诚站在这片试验麦田中间,这片麦田与来农业研究时所见的麦田截然不同,那些麦田杆高、稀疏、穗小,而这里的小麦杆低、稠密、穗大,抽出一根麦穗,李子诚知道这是真正的青团。
将那正在灌浆的青麦粒轻轻搓下,蒸熟,捏成团,嚼得满嘴生香,再粘在牙缝里,口中随即冒出一种轻飘飘而又糯搭搭的香味。
经略使,按现在的测算,这种黑小麦亩产量应在750至900磅之间,麦株高不过只有80厘米,穗长在正常条件下可达17-18厘米左右,单穗数为18-22个,每小穗4-5粒,穗粒数达100粒左右,多者可达150粒以上……举华农业研究所的育种专家H.H.洛夫博士,望着嚼着青麦的经略使说道,对于这种高产小麦,他同样非常惊讶,主是惊讶他的适应性,小麦尽然可以很好的适应中国的环境。
经略使先生,就现在,包括我们在连云港北部以及烈山两处试验区的结果来看,这种黑小麦,非常适应贵国,至少是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东南部、河南南部的气候嗯嗯……点点头,李子诚倒是没说什么,这些黑小麦麦种是在飞机上发现的一个集装箱内装着的麦种,而在那个集装箱内,不仅有麦种,还有棉、玉米、大豆、水稻种子,按公斤装袋,而最让人意外的却是,那些的包装袋无不标明非转基因,供货方是美国先峰公司的一家试验室,而收货方是先峰公司巴西试验室。
幸好是先峰公司,如果是孟山都公司,恐怕自己根本就不敢用,先峰公司即提供转基因种子也提供非转基种种子,就像在另一个集装箱内,装着大量的转基因种子,这些种子也许是从美国挑选的良种,以便在巴西进行驯化试验。
而现在这些种子全部便宜了自己,即将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洛夫博士,在另一块试验田中,未使用磷肥而只采用普通农家肥的产量是多少?离开麦田李子诚问道另一个自己关心的问题,肥料,尽管现在连云港已经建了中国肥料公司,每年可以生产数十万吨磷肥,但这个产量却不能满足全中国的需求,大多数中国农民还是使用传统的农家肥。
预备计300至400磅,由此可见,施用磷肥是绝对符合……不等洛夫把话说完,农业研究所所长丁颖便立即接腔补充一句道。
经略使,我们在烈山的试验区试验了一种新式的农家肥处理,并在其中一块试验田内使用,预计产量不低于600磅,哦?新式农家肥丁颖的话倒是引起了李子诚的注意,还有新式农家肥?这是我们的一位研究员发明的,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普遍将秸秆、落叶、野草、动物粪便及垫圈料等堆积在一起,进行发酵制成肥料,不过这些堆肥技术都是根据经验,而且没有任何的科学标准,所以在去年研究所成立后,便有一位研究员以此为课题加以研究,因为在中国因为交通、财力,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到或买起肥料这个人到是有心人,他叫什么名字?梁新在应声说话时,李子诚又随手拿中口袋中的记事本,记下这个名字,这是一个习惯。
……加以研究后,便开把落叶、垃圾、动物及人的粪尿在土坑内堆成约1.5米高的堆体,经过四个月两次的翻堆,即可获得腐殖质这样的产品。
按照化验分析,这种肥料的质量相当不错,而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堆体会像预言的一样可以发热,而且不会**……听他提着堆肥与磷肥的差异和优点时,李子诚却知道他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肥料在很多时候,甚至比种子更重要。
这种堆肥的方法可以大面积推广吗?堆肥、良种,如果两种技术完全普及的话,仅以黑小麦为例,便增产三倍甚至五倍之多,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数亿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加三至五倍,在几个月后的战争之中,充足的粮食使得中国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国外出口面粉,而不用再进口小麦。
先生,这种堆肥方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该方法的科学性表现在基质有了配方,另外有了操作的步骤描述,可以大面积推广,原理非常简单,而且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可言,中国每一个农村都可以加以推广。
那就推广它看着眼前的麦田,李子诚的目光中闪动着一丝神采。
包括这黑小麦,今年,咱们也要推广出去从大路到河边,中间是一片宽广的棉田,前面是辽阔的远景,黄昏时夜雾从低洼处升起,周围渐渐朦胧起来。
在汽车停下的时候,看着眼前那一望无际的长满各色棉花的棉田,李子诚似乎看到了这棉花变成棉桃,然后再到棉花裂铃吐絮的模样,那时棉田一望无际,随地势起伏,枯褐的长茎撑持着一团团的雪絮,走在其间,一个个摘棉人彷佛被白色海洋淹没一般没在雪棉海中。
这些棉花与现在通海垦殖区引种的美国海岛棉不同,与河北、山东等地引进的陆地棉也不同的,无念经是通海引进的美国海岛棉或是河北山东等进引进的陆地棉,都有着本土驯化、低产等各种各样的不足,而眼前这数百亩棉田,种植却是一个全新的棉种陆地海岛棉,它是以海岛棉为父本、陆地棉为母本的杂交品种,纤维较长,但细度、强度达不到一级海岛棉指标,但却完全能达到长绒棉二、三极标准。
现在咱们这棉花,若是能驯化适合咱们中国的风土,那……望着眼前这棉田,李子诚目中尽是期待之色,相比于的农业研究所从国内外征集了31个美棉品种在此试种驯化,自己更期待的是这种陆地海岛棉的驯化成功,毕竟中国除去新疆之外,皆不适合种植优质海岛棉,海岛棉产量高、棉质好,价格是现在中国普遍种值的亚洲棉的三倍,陆地棉的两倍,而且适合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种植,如果这种棉花能驯化成功的话,那么未来几年,中国纺织工业将因此得到足够的优质原料。
先生,这棉花……真的有那么重要?望着眼前这棉田,陈陶遗怎么想也不出来这次经略使南巡为什么选择华兴作为第一站,之前的良种小麦他倒还能理解,可是这棉花,他看不出有什么重要的地方。
公瑶,你可知日本之富强始于何物?未转过身的陈默然依然看着远方的这片棉田。
日本之富强,使于日人重视教育,重视……这固然是日本富强的一个条件,可另一个条件呢?打断陈陶遗的话,李子诚反问道。
另一个条件?没错,如果日本不能发展自身经济,难发展教育,又谈何国家富强?手指着眼前的棉田,李子诚的眼中闪动的尽是激动之色,这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绿色**甲午战后日本获得巨额赔款,政府投资扩张军备以及推动产业发展,再次引起民间成立公司的热潮。
在1889年到1899年间,棉纱生产量从6.7万捆增加到捆,增长了11倍。
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而且1897年出口棉纱14万捆,大大超过了进口的5.4万捆,若是没有轻工业产品的出口,日本又何有机械工业发展所需之资金?国家富强……手指着那棉田,或许这棉田对**而言并不重要,但却是构建中国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富强,诸如纺织之类的轻工业可富民,而轻工业出口换得大量资金可用于强国所需重工业之扩张,这才是富强之道若有所思的看着那棉田,再看着已转身朝汽车走去的经略使,陈陶遗似乎明白了什么道理。
真不知下一站去运河工地,自己还能再学到什么?第207章予名利为我驱(第一更,求月票!)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展。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南粮北调漕运要道,而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的影响,大运河逐年荒废。
不过从民国三年四月起,随着数家美国公司的介入以及大量机械设备的运抵扬州,而**劳务公司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募近十万劳动军团进入运河两岸,一时间大运河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地,同样使得这条最古老的大运河,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
望站在运河岸上,南北眺望,近十万劳动大军,熙熙攘攘,堤上堤下,急急忙忙,来来往往,好象蜗嫌搬家一样,但与中国传统筑坝不同,这里的一切是半机械的,坝顶上蒸气打坝机不断喷吐着浓烟,伴着剧烈的蒸气轰鸣声,松土即被夯实,从底处到高处的运土,不再是肩扛人挑,而是完全使用轨道车,尽管那轨道车是马拉人推,但工作效率却远高于肩扛人挑。
空气中回荡着激昂的音乐声,每隔百米都有一棵黑木柱,扩音器中传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而在运河内,清澈的大运河河水,这会已经变得浑浊不堪。
运河河道内却又是一片黑烟滚滚的模样,那是蒸气机喷吐出的煤烟,巨大的蒸气铲不断的落入运河内,加深着运河河道,这些带着履带行走装甲的比塞洛斯50-B蒸汽铲,都直接停于钢制的浮箱上,浮箱没有动力,仅靠驳船拖动。
这是不逊于巴拿马运河的工程站在河堤上,约翰?芬德来?瓦拉斯不无感慨的说了一句。
作为前巴拿马运河的总工程师,他现在是京杭大运河疏浚工程总工程师,瓦拉斯先生,整个中国都会铭记这个工程立于约翰?芬德来?瓦拉斯的身边,望着眼前这壮观的场面李子诚诚心诚意的说道。
同样也会记住你望着瓦拉斯,李子诚的心里一笑,这位巴拿马运河工程前总工程师,美国人口中的逃兵,现在是大运河流域管理局的总工程师,不仅将负责京杭大运河疏浚工程,还有淮河入海工程。
如果说这位工程师的对京杭大运河疏浚工程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恐怕就是将现代化的水利施工方式带到了中国,而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施工正是由他开创的,准确的来说,他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施工系统。
尽管英国开凿曼彻斯特通海运河时,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蒸汽铲开挖河道,但那还是机械与人力的结合。
直到美国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时候,在约翰?芬德来?瓦拉斯的主持下,一种全新的施工方式被用于巴拿马,在这个过程中蒸汽铲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美国人能够完成法国人留下的烂摊子。
1904-1913年,美国人又花了10年时间,终告贯通。
该工程共挖运土石方2.59亿立方米,主要依靠炸药和蒸汽铲,而这种典型的施工方式就是由约翰?芬德来?瓦拉斯发明的,在蒸汽铲的轨道旁边,平行铺设出渣用的铁轨,出渣小车由人力或畜力或蒸汽机车牵引。
尽管在美国本土因无法忍受巴拿马地区恶劣环境辞职的约翰?芬德来?瓦拉斯被美国舆论讽刺为逃兵,甚至此因失去工作,但是事实上,如果没有约翰?芬德来?瓦拉斯开创的科学而现代的施工,美国压根就不可能完成巴拿马运河的修建,至少不可能在十年的时间内完成。
不过也正因为他是一个逃兵,才使得自己拾到了一个便宜,以每月1200元为代价,得到这么一位世界上最出色的水利工程工程专家,这可不是砖家啊运河拓宽至200米,主航道水深4米,可通行2000吨内河船,枯水期水深3米,可通行一千吨内河船,对于来自李子诚口中的称赞,约翰?芬德来?瓦拉斯只是不以为意的笑了笑,然后再一次转到大运河的拓宽工程上。
当然,这仅限于扬州至微山湖段,随后,主体工程将转入淮河引海工程,而大运河拓宽工程同样也是引淮工程的一部分,根据三成入运河的方案,每年淮河洪水将是大运河河道补水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大运河若想在枯水期时仍可通行2000内河船,就必须对淮河进行整治,利用淮河之水调节大运河水深,如利用得当的话,每年洪期,大运河甚至可通过吨位更大运输船。
对,治理淮河最重要性,这淮河可是运河之母约翰?芬德来?瓦拉斯这么一说,张謇这位现任淮河治理委员会总裁便连忙开口说道,在说话时,他甚至还朝着李子诚看去一眼。
谁说他李致远难打交道,他比任何人都更识时务,按照孟森的说法,等了不过两天,便有人从连云港送聘书到了京城,聘请他为淮河治理委员会总裁,全权负责的淮河治理,同时还聘请他为淮海水利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这水利学校是专门为治理淮河而特意开办的,而且自己争取到的美国贷款第一笔300万美元中的200万直接划给了淮河治理委员会。
在这种情况下,张謇对李子诚那里还有一丝的怨意,心下反倒生出些感激之意来,若是不那边大总统不准许他辞职,怕他早就辞职,专心负责淮河治理工程。
当然,直翁,我想这亦是公使阁下的意愿不是吗?转向从京城来到这里的芮恩施,看着这位美国公使李子诚面上带着笑容,虽说美国水利贷款前期有张季直从中运作,但也是在月前和芮恩施接触之后,自己才知道,原本老美早就盯上了大运河以及淮河,尤其是眼前的的芮恩施。
在过去的几年间,美国政府一直对中国的导淮工程表示了浓厚兴趣。
三年前,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水灾,美国红十字会向该地区发放了40万美元的赈款,并建议建筑适当的工程以防止淮河流域的水灾。
从1912年起,美国红十字会就派人在淮河流城进行治淮工程的勘查。
芮恩施就任公使后,对这一项目予以积极支持,他希望这一工程成为在组织大的工程项目方面美国方式的效率的样板。
而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把这件事情抓到自己手中,亲自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
年初一月底,他便与农商总长张謇订立了导淮工程草合同草案。
而按合同规定,美国红十字会,或其代表,或其承续人贷于政府2000万美元,用于疏导淮河流域内之河道,美方应在合同签订后一年内筹集贷款;而中国政府延聘美人为导淮总工程师。
对于这一项目,威尔逊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将提供外交支持。
合同签订后,一个美国专家小组立即来华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而后来,随着自己的介入,这草案被迅速改签为合同,而由政府担保还款,又改为由的**公司以大运河水运担保还款,而借款金额更从2000万增加至4000万美元。
当然,大运河拓宽固然重要,但淮河治理才是根本,只要淮河早日得到治理,那么将会有数千万中国人将早日从中受益芮恩施这会倒是站在淮河两岸百性的力量上说事,可事实上,他的那点心思又怎么能瞒得了人,大运河拓宽工程与其说是为了方便中国运输,倒不如说是为了方便**公司,从扬州到微山湖,便足以满足需要了。
而淮河淤积航道的拓深和引海工程,却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对芮恩施而言,他需要这个工程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亮点,他自然渴望淮河治理能够在他的任期内完成。
当然,若他日淮河入海工程得已完工,两岸百姓将无人不感激公使阁下之恩情,想来到时,政府必不反对于海口处,为公使阁下树塑像并于基座树碑立传……陈陶遗的话音不过一落,张謇却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在入海口处树塑像、立传,他芮恩施可以,我张謇岂不是……而芮恩施却被这句话给惊呆了,甚至于眼神都变得有些恍惚,在淮河的入海口处,将会出现我的塑像?一个美国人的塑像将出现在淮海的入海口边……两人的那副模样,只让李子诚的在心下微微一笑,这人啊……逐名利芮恩施、张謇的那点心思,自己岂会不明白,两人都是为了名,求名者给其名,求利者给其利,其人便可为我所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