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国支援打虎关的大军离开青龙城时,龙落雁的心已经凉到了极点。
她已经对胜利不抱任何希望了,心中只剩下八个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她已经下定决心,即使明知道此行将以失败告终,也要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之上,象父亲一样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无论如何她不会退却,最多就是与打虎关共存亡吧。
当龙落雁将这些失望的想法告诉李向阳时,受到了他的严厉批评:你是一军之帅,你的任务是带领军队打胜仗,而不是带领这支军队战到最后一人。
你这样的想法简直就是放弃战士们的生命,放弃青龙国的生存,死了也要遭人唾弃,要遗臭万年的。
龙落雁反驳道:打胜仗?怎么可能打胜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现在根本不具备打胜仗的基础。
李向阳拔剑在地上写了一个斗大的小字,又写了一个指尖大小的大字,问道:落雁,你说这两个字,哪个大,哪个小?龙落雁不知该如何回答了,这个大字比小字小了很多,小字却比大字大了许多。
真正是小比大大,大比小小,让她说不清大与小。
李向阳说道:你仔细看看这两个字,就应该明白,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和弱,大和小,一切皆有可能。
龙落雁若有所思地走了,她带领一万近卫军马不停蹄,只用一天时间就赶到了打虎关。
因为怕四大士族出尔反尔,没有救兵到达,李向阳就一直留在青龙城中,等他们的队伍到齐了,再一起出发。
其实李向阳的心里和龙落雁一样,拔凉拔凉的。
孙子说的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可是现在知彼知己后,李向阳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孙武复生,也绝不相信自己能打胜仗。
先说敌情。
白虎国二十万大军,经过与龙飞的几场鏖战,占据了三座城池。
每座城池留了一万守军,再加上战争中死伤的两万人,现在十五万大军列阵打虎关前,锐气十足。
再说我情。
十万大军经过连场血战,只剩下五万残兵败将坚守在打虎关,且士气一落千丈,失败的情绪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胜利。
而此去前去支援的军队,除了龙落雁的近卫军,其他几支军队都让人心存疑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来,来了又是否愿意作战。
李氏一族来的是一万步兵,在李青山的弟弟李秀成的带领下第一个抵达了青龙城。
李秀成见过元帅后,对李向阳入主迷魂宫后的种种善举赞不绝口,表示很高兴接受国师的指挥,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不过他们是步兵,行动迟缓,李向阳就让他们负责运送各种军械辎重、粮食给养等物资,即日起向打虎关进发。
赵氏一族来的是一万骑兵,真正是人强马壮,一看就知道是一支剽悍之旅,由赵普的侄子赵简率领。
可是当李向阳下令让赵简带领他的一万骑兵火速赶往打虎关时,赵简的回答却只有一句话:要送死大家一起去,元帅没到打虎关,我们也绝不会赶在元帅的前面。
把龙海波气得拔出长剑,要把赵简的脑袋砍下来,赵简也毫不客气地拔剑相向,身为国师的李向阳只好出面将他们拦下。
经过李向阳与赵简一番耐心细致的谈心工作,赵简同志也就向国师敞开了心扉,汇报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原来赵简的父亲当年在与赵普争夺赵氏一族族长的过程中被赵普害死,从此赵普和赵简就成了仇人。
只不过对于赵简来说,赵普在赵氏一族中群众基础较好,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掌握着大半的军事力量,赵简一时半会还没有报仇的机会。
而对于赵普来说,同是一族之人,赵简手下又还有一万如狼似虎的雄兵,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也实在不好下手。
所以两个人这些年来也一直相安无事,却又一直在背后想办法消灭对方。
此次出征,赵普之所以答应出兵一万人,目标就是为对付赵简。
如果赵简不听命出征,那他就可以打着国王的旗号正大光明地消灭赵简,侵占他的土地、财产、女人和家仆。
如果赵简同意出征,那就让赵简的一万悍兵在与白虎国的战争中逐渐由强变弱,由弱到玩,再也没有资本与他对抗,那他就彻底完成了对赵氏一族的统一。
赵简同志没有办法,两害相权选其轻,只好带领手下出征。
不过他早已打定主意,此次出征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存实力。
硬仗、恶仗他坚决不上,大局已定之后,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倒是不妨试一试,还可以有一些缴获,也算没白来一趟。
赵简同志虽然向国师敞开了心扉,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可是绝不接受国师同志关于国事再小也是大事,家事再大也是小事的重要论述。
他只认一个死理:那就是只要他这一万人尚在,他的家就在。
如果这一万人没了,他也就没有家了。
李向阳懵了,现在他才发现他在国王面前夸的海口太大了,战争真的不是他想象。
想当年我们孙武同志练兵的时候,吴王的爱姬不听命令都被他斩了。
可现在面对这个讲明了不会服从命令的赵简,问题却一点也不简单,而是相当的复杂。
要把赵简的脑袋砍下来?那不是不可以,问题是砍下来之后,他手下那一万骑兵不仅不会听他的命令,说不定立马就会在这青龙城里造起反来,那可就真的热闹了。
留着这一万人,就算他们真的不愿打仗,可是个个人高马大,表情凶悍暴戾,摆在城头上装装门面,吓吓人也行。
要是把赵简砍了,那可就连门面都没有了。
见正面教育没效果,人民的养育、历史的使命、肩头的责任都不能让赵简从思想深处产生共鸣,李向阳又开始利诱:跟着我好好干,等打败了白虎国,回来我帮你收拾赵普那个挨千刀的。
赵简毕竟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同赵普叔叔斗了这些年不仅还好好的活着,手底下的人都一个没少,说明他的思想绝不简单。
他毫不客气地对李向阳说:别忽悠我了,要是我跟着你拼命和白虎国干架,那白虎国可不会对我手下留情。
万一我这小命交待了,你还会回来帮我对付赵普,我才不信呢。
见威逼利诱都没效果,李向阳没辙了,只能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只要他别在背后捅一刀,那就谢天谢地吧。
不管怎么说,赵简还算是个实诚人,有嘛说嘛。
而右相钱康的弟弟钱富则是位太极高手,坚持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的政策。
当他带着一万骑兵来到青龙城听命时,就已经听说了赵简的事迹。
所以当李向阳令他火速赶往打虎关时,他就采取了一个拖字。
不是推说马水土不服拉稀了,就是兵思想有问题想家了。
总之他一定要跑在赵简同志的后面,绝不会走到赵简的前面。
钱富非常谦让地说:四大士族长幼有序,平时都是赵氏一族站在政治舞台的最中央,钱氏只能跟在赵氏的后面。
现在打仗也不能乱了规矩,还是请姓赵的兄弟们先行一步吧。
虽说赵钱两族都没有出兵打仗的诚意,可好歹来的都是精锐的骑兵,战斗力没的说,只是没打算上场罢了。
孙氏一族却只来了五千老弱残兵,真怀疑是临时拼凑的,而不是他本来的军队。
李向阳看看孙科的儿子孙忠所带领的这五千步兵,连欢迎的话都省了,就让他们跟在后面慢慢走吧。
就这样,一支长长的队伍中,骑兵、步兵混在一起缓缓而行,不象是去救急,倒象是去旅行。
四天后到达打虎关时,李向阳急的起了满嘴的泡。
打虎关位于青龙城西二百里,居高临下,南北两侧皆有群山拱卫,背后则是一片平坦的盆地,青龙城就位于这盆地之中。
所以如果打虎关失守,那白虎国的军队就会象洪水一样汹涌而至,直到青龙城的门前。
凭借着打虎关的天险,副将龙霸领着青龙国的残兵败将守在了这里,暂时遏制住了白虎国的进攻,把他们挡在了打虎关以西。
当龙落雁带领一万近卫军赶到时,龙霸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三天了。
可是龙落雁的到来并没有给龙霸带来任何振奋和希望,反而多了几分失望。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青国师来当元帅,这不是开玩笑吗?国王是怎么想的,以为打仗是求神画符吗?是小孩过家家吗?随便找个人就让他来当元帅,这不是明摆着要葬送青龙国的士兵、青龙国的江山吗?所以当听说李向阳来到时,龙霸没有出来迎接,而是让龙落雁自己来接。
看到出城迎接的竟然是龙落雁,李向阳立刻感到不妙,倒是秀妍公主高兴得象只小麻雀一样又蹦又跳,抓住龙落雁的手问长问短,指着自己的一身铠甲问:落雁姐姐,你看我象不象一个将军?龙落雁无精打采地连说几个象,敷衍过去,哭丧着脸对李向阳道:元帅,你们可算是到了,这几天我可是受气受够了。
我带领一万兄弟马不停蹄地赶到打虎关,龙霸不夸我们辛苦也就罢了,还怪我们来的人少,冲我发火。
一来到就碰到白虎国攻城,我带领兄弟们拼死防卫,可是白虎的士兵也悍不畏死,争战了一天,还是被他们把护城河给填死了。
现在打虎关里的守军怨气都很重,一是埋怨四大士族不出兵,只让他们在这里送死;二是埋怨拖欠了几个月的军饷到现在还没有发。
李向阳安慰说:龙先锋,你辛苦了。
军饷的问题倒还好说,我们这次把国师的金库都搬空了,这一年的军饷都不用愁了。
至于四大士族,虽然他们的兵到了,却打算只出工,不出力,实在是让人心寒。
我担心王族的战士们知道这一情况后,怨气会更重啊。
龙落雁又压低了声音说:元帅,我看龙霸对你当元帅之事也心存不满,我猜他想自己为帅。
龙霸是我父亲手下的第一猛将,可勇敢有余,计谋不足,不能为帅。
否则我父亲也不用亲自出征,命丧黄泉了。
李向阳则说:龙霸不来迎接我,那我去看看他吧。
有劳龙先锋带路,带我去拜访龙霸将军。
听说李向阳来了,龙霸直接就把不满写在了脸上,冲李向阳抱怨道:国师啊,不是我龙霸说你,你带着这一万人过来太少了。
龙霸是龙飞的老部下,龙落雁从小就喊他叔叔。
龙落雁安慰道:霸叔,我们不止一万人。
是近卫军只有一万人,四大氏族的军队也都到齐了。
龙霸是个急脾气,直来直去,立刻叫嚷起来:什么到齐?左相的五万军队只来一万人,右相的三万军队也只来一万人。
李氏好一点,全军而来,孙氏也只来了一半,这也叫到齐?如果他们真的愿意出兵,那当初早就出兵了,我们也不会因为兵力不足而大败。
你父亲为了掩护大队的安全亲自带领三万人马断后,结果全军覆没,我们连尸首都没夺回来。
听到龙霸提起这些事情,龙落雁忍不住泪湿衣襟,李向阳急忙说道:霸叔,兵贵精不贵多。
我们虽然人少,可身背国仇家恨,所谓哀兵必胜。
龙霸对于国师并不感冒,从见到李向阳起就看他不顺眼。
现在听李向阳这样说,立刻反驳道:什么哀兵必胜,我看是哀兵必败。
我现在除了伤兵,只剩下残兵败将五万人。
我们在这里流血牺牲,却连军饷都拿不到。
白虎国眼看都要打到青龙城了,四大氏族还不愿意出兵,我们却还要保护他们,这让战士们哪还愿意去作战?现在在军中怨气冲天,若不是我和他们长年以来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现在恐怕早都反了,还谈什么哀兵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