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连忙停下步来,笑道:蔡中丞,有何指教?王相,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蔡确眼珠转动,微微笑道。
王珪见蔡确说得奇怪,他也是老于世故的人,不由笑道:中丞有话但请直说。
今日之朝议,王相应当明白圣意何在了吧?蔡确故意相问,神色中却尽是踌躇之态。
王珪笑道:人君择善而从,也是平常之事。
学士院的方案好,便用学士院的,不仅在下,便是政事堂其他诸位,我也可以担保他们并不介意。
诸相公宰相之量,自当如此。
蔡确打着哈哈笑道,不过……中丞有话但请直讲。
蔡确游目四顾,见无人在侧,突然压低了声音,说道:在下听到传闻,说圣上曾对韩维、石越说,若新官制推行,朝中大臣,陛下想要新旧参用。
王珪一怔,思忖一会,方说道:这亦是正常之事,比如石越,自然要趁着机会大用。
就是不知道他会做左右仆射还是吏部尚书兼参政,这也是别人争不来的。
王珪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自知资历、根基不及韩绛,宠信才智比不上石越、吕惠卿,朝廷之中,谣言数日之前便已传出,韩绛、吕惠卿、冯京、吴充、石越这五人,免不得要分了左右仆射外加兵部、吏部尚书,以及一个枢密使的职位。
他王珪的本份,应当是守着六部尚书中的一个职位了。
蔡确见王珪神色中并不担心,心中冷笑,脸上却含笑道:王相可知御史大夫一职,圣上有意由何人担任?这……中丞说笑了吧?石越也说御史大夫不轻授,本朝也没有先例。
蔡确故意轻描淡写的笑道:在下却听说并非如此,本朝有一人一直简在帝心,圣上在韩维与石越面前,曾指着御史大夫的官职,说御史大夫非此人不可。
啊?王珪眉毛一挑,问道:那是何人?蔡确压着嗓子,一字一顿的说道:司马光。
司马光?王珪愕然道。
正是。
王珪突的紧张起来,道:司马光不是曾经拒绝御史中丞的任命吗?这,这……御史大夫,可能吗?蔡确见王珪的神态,便知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心中微微放心,口里却平静的说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王丞相不在朝中,新法大部分暂时中断,若说司马光回朝,也不奇怪。
说不定司马君实在洛阳呆久了,正在后悔呢。
石越心里也未必真的希望司马光回朝吧?只是石越虽然内里依然是用变法来博皇上信任,但是又焉知他不会向司马光、范纯仁辈卖弄人情?王珪心中计算着,犹豫不决,司马光若为御史大夫,万一得皇上信任,我王某人固然相位不保,但是你蔡持正只怕也要无处安身。
便是吕吉甫也万万容不得司马光回朝中的……蔡确瞅见王珪脸色阴情不定,只是垂首踌躇,不免又有点心急——司马光做御史大夫,首当其冲的,就是他蔡中丞,堂堂兰台首领,不仅从此要屈居人后,而且只怕司马光上任第一章奏,就是弹劾自己。
到时候别说御史中丞,便是要留在汴京这个花花世界,也不可得。
但是他心中虽急,外里却是一脸安详,眼珠微转,笑道:王相,你可知要阻司马光入朝,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王珪虽然知道蔡确必然有所主张,天塌下来有高子个顶着,但事关自己的富贵前途,却也不能不关心,连忙问道:持正有何良策?语气间又变得亲热了几分。
蔡确笑道:皇上早有意要收复灵武,这次官制改革事,凡是涉及到武事的官职,都暂原样保留,王相可知其中玄虚?王珪思忖了一会,道:兵者大事也,或是为了慎重起见。
这么说,王相也不认为皇上会不整顿武事,石越、韩维会不改革武官了?那是自然,兵制是迟早会动的。
依我看来,也许是皇上现在没有得力的枢密使人选,所以才不急于改革兵制。
蔡确从容说道:王相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为何不送给石、韩一个人情,也替皇上分忧?我可听说最近石越的家人几次来往于太原……太原?王珪不由一怔,半晌,突然失笑道:持正果然智珠在握,如此简单的方法,我居然没有想到。
石府,石越书房。
公子又把司马君实搬出来,果然是一手妙棋,但也是一着险棋。
李丁文听石越说到皇帝有意司马光,石越在旁边大加撺掇之时,轻轻说道。
石越轻轻啜了口茶,笑道:司马君实也是个固执的人,兼之声望太隆,若他入朝,牵制实多,皇上未必没有借他来保持朝中平衡之意,但是现在却不会太着急,中书门下本来就四分五裂,各有主意,皇上又用我和持国几位,借学士院推行政策……李丁文轻轻摇头,悠悠说道:皇上登基八年有余,朝野之事,已大有进步。
他数度遣使问王介甫平安,又加赐王安上官爵,为的便是防着中书门下的相公们有朝一日得意忘形,便可一道诏旨往金陵诏回王介甫,那么中书门下就没有谁能真正弄权。
留下司马君实在洛阳,从今年正旦开始,不过几个月时间,已有两次遣使赏赐,一次是赐龙凤团茶,一次是赐座钟与笔墨,还不是怕有一日新党坐大,就可以召回君实做御史中丞,从中制衡。
王安石与司马光,始终是皇上埋下的两个大伏笔。
但是皇上突然要召回司马光,揣其原因,或者是皇上毕竟年轻,还是沉不住气,或者便是他现在就觉得朝中力量的均势已被打破。
李丁文继续抽丝剥茧的分析着:中书四相,没有两个人是同心的,枢密使、三司使、御史中丞也并没有强援,唯一略显齐心的,只有学士院……说到此处,石越不由望了李丁文一眼,心中一震。
我在朝中并无根基可言,若说现在就来防我……李丁文沉思一会,道:若是改官制后,皇上有意让公子做到吏部尚书兼参政,甚至是左右仆射,而韩维、冯京隐隐与公子一体,翰林院元绛、张璪,甚至连蔡确也有倒向公子的意思,皇上这时候想要召回司马君实,也未必不合情理。
这……我想这着棋,或者是慈寿殿那位老太太下的也不一定吧。
李丁文苦笑着摇摇头。
石越万万料不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本以为皇帝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意愿要召回司马光,所以一点也不反对皇帝将司马光推出来,吸引那些争权夺利者的目光,顺便也卖给旧党一个人情,如此来分担自己将要遇到的阻力——这本是暗渡陈仓之计。
但是如果司马光真的来做宋朝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位列三公,掌握着监督百官之权,又兼着司马光巨大的名望,从此真不知道会有多少掣肘了。
真要和司马光打交道了吗?石越不禁喃喃道。
司马光最终会不会入朝,最终取决于皇上的态度——王安石不在,没有一个大臣敢于直接反对这项任命,否则一定会被如潮水的弹章淹没。
但是公子可以将官制改革特别是兵制改革的大局尽早定下来,如果朝廷做出一副有意整兵经武的样子,司马光愿不愿意复出,还是未知之数。
不错。
石越突然想起一事,笑道:司马光一向反对朝廷用兵,如果与皇上政见不合,未必会复出。
新官职任命之时,我会向皇上力拒左右仆射或者吏部尚书之职。
不做左右仆射或者还好,但不做吏部尚书……李丁文皱起了眉毛。
石越笑吟吟站起身来,走到书案前,提笔醮墨,写下几个字来,递给李丁文,笑道:我就求皇上让我做这个官吧。
李丁文凝视半晌,忽然拊掌笑道:极妙!二人计议方定,便听到唐康在门外低声说道:大哥,有太原的书信与陈桥镇传书。
快送进来吧。
唐康推开门走了进来,朝二人欠欠身,一面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并一个密封的小铜筒,递给石越。
石越先拿起小铜筒,见上面有数道火漆印,他检视正常后,方剔开火漆,从筒中取出一个小纸卷,打开看时,却见上面写的莫名其妙的字体,不由苦笑着递给李丁文,问道:潜光兄,这又是什么字?李丁文接过来,一面看一面笑道:这是西夏字和契丹小字糅合在一起的密语,这是北平传来的消息,第一站传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再换鸽子,传到陈桥镇,陈桥镇飞马报到京师。
这还是第一次由北平正式传来的消息——说纯父准备去契丹中京探听虚实。
唐康听到契丹中京四个字,脸上不由露出羡慕的神态,笑道:什么时候我也能去去便好。
石越正要笑他几句,忽的心中一动,望了唐康一眼,淡淡的说道:你和李先生学好这些密语,平素好好学兵法、武艺,将来未必没有机会做个儒将。
有朝一日,统十万之旅,观兵中京,才是好男儿呢。
唐康敛容答道:我记得了。
石越点点头,这才拆开郭逵的书信,只见上面用刚劲的字体写道:某启。
孟春犹寒,伏惟学士阁下动止万福。
前急足自府还,伏蒙赐书为报,因得备问起居之节、进退之宜,私心喜甚,何可甚道。
……举子刘道冲者,习文知武,有古风,知道理,后进中如此人者不过一二。
阁下志乐天下英材,如道冲者进之门下,宜不遗之。
恐未知其实,故敢以告,伏惟矜察。
石越看完,顺手递给李丁文,笑着对唐康说道:郭府是谁送来的书信?是一个叫刘道冲的人。
石越游视李丁文,笑道:潜光兄,可听说刘道冲之名?李丁文早已看完,放下书简,道:刘道冲此人之名不彰,但是豪杰之士,未必都知名。
而且郭仲通所荐给公子的人,断不能是平庸之辈。
公子当隆重待之,亦是重视郭仲通之意。
石越点点头,笑道:如此,我立即出去见他。
洛阳,牡丹花开时节。
西都洛阳的大街小巷人来人往。
与富弼府第的张扬相反,司马光的府邸,藏在洛阳的巷陌深处,若非陈襄事先知道,绝难寻到。
作为皇帝身边重要的史官,起居注修撰者,陈襄当然知道,《资治通鉴》书局,便在司马光府中。
陈襄把马车停在司马光府外约几十步的地方,仔细观察着这个不起眼的巷子。
离司马光府约五百步的地方,有一座外表极其简陋的宅院,宅院的大门横匾上,不起眼的题着西京评论四个魏碑大字。
这里便是闻名天下的《西京评论》报报馆所在地,这座宅子里面,不仅仅有数以十计的房间、会客厅,还有一个藏书数万卷的藏书楼,以及一个占地十余亩的大花园。
每当报纸定稿之后,便有快马从这里将报纸清稿分送洛水边上三个印书坊,连夜排版,第二日上午,便能把刚刚印好的报纸,发送到各个卖报人、书坊。
据陈襄所知,三大报中,《皇宋新义报》是一日一刊,除正旦、五月初一、冬至三天外,从不间断;《汴京新闻》是每月二十九刊,月末休息一日——有时候甚至连月末也照常刊印;《西京评论》则是一月三休,逢初十、二十、三十便休刊。
除三大报之外,似《谏闻报》及其他新创办的小报,往往是三日一刊甚至五日一刊。
已经五十八岁的陈襄,身体依然康健,他一面打量着入眼的景物,一面朝司马光府上走去。
这个司马君实,自从贬退洛阳之后,一直闭口不谈朝政,只是专心编撰《资治通鉴》……——陈襄想起自己身负的使命,以及关于司马光的种种传言,目光不由自主的又瞥了一眼五百步外《西京评论》报社。
——《西京评论》的现任主编范祖禹同时也是《资治通鉴》书局重要成员,司马光的主要助手;而《西京评论》最重要的核心成员,除了有嵩阳书院的师生、洛阳名宿之外,还有一个人,便是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同样,负责《西京评论》的销售发行等等事宜的,传说便是富弼之子富绍庭……司马君实,真的不关心朝政吗?陈襄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种说法。
一面思量间,陈襄已经走到了司马光府前。
一个仆人看见陈襄,连忙迎上前来,行了一礼,叉手侍立,说道:给先生请安。
陈襄点点头,问道:你家司马大人在家吗?烦小哥通传一声,便说故人陈述古求见。
说罢从袖中掏出一个名帖递给仆人。
那个仆人却不接他的名帖,只问道:陈先生可是从京师来吗?正是。
那个仆人顿时满脸堆笑,欠身说道:我家大人等待多时了。
陈先生,便请进吧。
一面说一面引着陈襄往屋中走去。
陈襄奇道:你家老爷知道我要来?前几日,有个智缘大师来过,小的正在旁边侍候,他说不多日陈先生要来,我家大人便嘱咐小的,若有从京师来的陈先生,便可直接请进去,万不敢让您等候。
那个智缘大师,不愧是得道高僧,真的是能掐会算呀。
那个仆人神色之间,也显得颇觉神奇。
智缘?陈襄怔住了,大相国寺方丈智缘大师颇有名气,是王安石的方外密友,如何便来拜会甚少和释道交游的司马光了?而且还能料到自己的到来?正在猜疑间,忽听到一人唤道:陈大人,小侄有礼了。
陈襄抬眼便见一个玉树临风的青年正给自己行礼,连忙搀起,笑道:贤侄不必多礼。
令尊可在?司马康笑道:家父正在书房,不知陈大人远来,请往客厅奉茶,容小侄去通报一声。
陈襄上下打量着司马康,见他手中拿着黑黑白白的一根根小棒,不由笑道:贤侄莫急,你手中拿的,却是什么物事?司马康莞尔一笑,道:这是嵩阳书院格物院一个学生发明的玩意,黑色的叫炭笔,白色的叫石笔。
这是笔?正是。
司马康笑道:这炭笔倒也寻常,这石笔却是将石膏加热至一定程度之后,再将热石膏加水搅拌成糊状,灌入模型凝固而成,甚是巧妙。
用这种石笔,再配上黑色的木板,写完可以擦去,擦掉可以重写。
于书院讲课,颇为便当。
哦?陈襄将信将疑的接过一支石笔,端详一会,赞道:若能如此,果然便当。
司马康笑道:我已问过家父与那个学生,便要将此物的制作方法公布于《西京评论》与《嵩阳学刊》之上,使它可以造福天下。
陈襄连连赞叹,夸道:君子重义轻利,原当如此。
司马康一笑,连忙谦逊几句,将陈襄请进客厅。
陈襄见客厅中陈设精雅,诸物尽皆一丝不苟,心里暗暗点头。
司马康待陈襄坐了,亲手从仆人手中接过茶来奉上,这才转身对仆人说道:快去知会老爷,便说京师陈大人光临。
仆人应声退出门外。
司马康又站在陈襄下首,笑道:听说最近京师发生挺多事情,程伯淳(程颢)先生与程正叔(程颐)先生各出了一部新书,伯淳先生说天理自在宇宙洪荒之间,若要明天理,非得穷究万物之理,得其本原真相,而格物之道,虽不得少体悟,却还得从实物中去寻;正叔先生则说天理本在人心之中,格物之道,是穷致其理,凡物之理,精妙无穷处,需得从人心中去寻。
昔日二程先生在洛,愚侄也曾听过教诲,似乎主张相近,不料数年之处,竟有殊途之忧。
大人是饱学名儒,却不知大人以为二程先生之说,孰是?孰非?陈襄不料司马康张口便问起学问上的分歧,而且是近来在儒林惹得纷纷扰扰的二程兄弟分途之事,不由笑道:殊途无妨,若能体悟天道与圣人的仁心,从实物中寻也罢,从人心中寻也罢,只要能寻到,便是正道。
依老朽之见,程伯淳颇受石子明所倡之逻辑学影响,凡事皆欲寻其道理是如何来,却不知道道理之得,有时候便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而程正叔则太重体悟,虽然也常说吾日三省吾身,却怕有一日落入玄想之中。
述古兄毕竟见识不凡。
一个沉稳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陈襄听声音便知是司马光到了,连忙站起身来迎接。
司马光微笑着走进厅中,与陈襄对揖一礼,寒喧数语,再次分宾主坐了,说道:方才说到二程。
述古兄可知二程之分途,原因究竟何在?陈襄微微一笑,道:无非是石子明。
司马光摇摇头,徐徐说道:从表面上看来,自然是石子明。
但究其实,则无非是内圣与外王孰轻孰重的分歧。
二程之说,本来是欲从内圣中求外王之道,从人心中求天理,桑长卿在《白水潭学刊》中著文说,这种主张之实际,就是要让士大夫皆成圣贤,再来感化了贩夫走卒,皆成圣贤,若其有一样不能成圣贤,那么由外圣而求外王,终不可得,这却是见识敏锐之语。
而自石子明大张杂学,重《论语》以来,其赤帜却是直接由外王而外王,他要让一切过往视为奇技淫巧之事,都为了一个‘仁’字服务,他说那些奢侈之物卖给有钱人,国家从中多征一分税,则可以让百姓少出一分税,他说商人若能使一个地方物价平稳,则商人之仁与圣人之仁无异……如此等等。
则石子明竟不止是想由外王而外王,竟是想由外王之术,而入内圣之道。
白水潭有学子鼓吹:时时有坏心,却不得不做好事,要好过时时存着善心,却全然不做好事;吃斋念佛颂经一世,不若耕田一岁功德大……陈襄仔细揣摩着司马光的话语,他知道司马光与自己其实差不多,是两汉以来经生的门徒,他们相信从五经之中,能找到经世济用的方法,能找到致天下太平的方法。
因此他们的本质上,相信外王之道更甚至相信内圣之道,虽然他们也认为外王内圣才是最理想的人生。
从司马光的这番话中,陈襄努力想读出一丝褒贬来,却终是一无所获。
那么君实是以为,程伯淳这是回归外王之道了?陈襄试探着问道。
司马光点点头,程伯淳是有志于事功的人,他是白水潭学院的主要首领,日日受到石学影响,若还一成不变,那便是咄咄怪事。
那么君实以为,究竟这样是好是坏?陈襄决定单刀直入。
司马光沉吟一会,方说道:学风归于朴实,自然也是好事。
由杂学而入经学,未必不能找到一条新路——程伯淳的转变,无论如何,我以为都是一件大事。
但石子明之学说,过份相信外王便可以治天下,甚至以为外王可以及于内圣,未必没有隐忧。
只是这是百年之后的事情,光之才不能预料。
陈襄忽然一笑,道:如今天下之学,十分之七,都归于外王了。
除石学外,王介甫之新学,实际上也是公羊家之遗意,不脱于外王之学,若真有隐忧,那么程正叔的学说,未必没有他存在的道理。
也许百年后纠正浮弊,便要靠程正叔了。
可见世间之上,有阴必得有阳,有阳必得有阴。
司马光见陈襄言辞当中,意味深长,竟似别有他意,不由一怔,立时想起受王安石嘱托来见自己的智缘和尚说的话:学士(司马光时为资政殿学士)与相公,虽然都不在朝中,却无一日不在皇上心中。
相公的宰相做得与常人不同,怨谤虽多,威信亦大,不得万不得已,皇上不会再下旨往江宁,但给学士的诏旨,依小僧看,迟则一年,快则半年,必然下来。
相公之意,是盼着学士莫要推辞,朝中那位学士,志向本事皆是难得,但是少年得志,或有孟浪处,上上下下,多有不放心的、忌恨的,若有学士在朝中,则朝野都能安得住心,便于那个学士,也是有好处的……又有一事,学士的风骨,九重之内也知道的,诏旨断不会轻易下,毕竟会有一个人先来——依小僧看,或者便是陈述古……陈襄自是不知道司马光在想什么,见司马光默不做声,又抱拳继续说道:我在京师曾听说太皇太后言道,当今朝廷,甚少老成之人,若老成之士,外臣中自以司马君实为楷模。
最近朝中改官制,皇上也说想要新旧参用,圣上手指御史大夫一职说,此非司马光不可。
石子明亦深以为然,听说他向皇上说,司马君实志虑纯熟,若为御史大夫,朝中可无邪党……他一面说,一面瞟司马光的脸色。
不料司马光沉静如水,只是淡淡一笑,反问道:述古兄此来,是奉了圣意呢?还是私下来拜访。
陈襄笑道:我是奉了圣意私下来拜访。
司马光微微颔首,不紧不慢的说道:那么,只怕述古兄回朝之后,便没有这道旨意了也未可知。
陈襄愕然道:这怎可能?岂不知世事难料?那么,若还有这道旨意呢?为人臣子的,又岂能不想报效朝廷?司马光淡淡的答道。
********殿下。
萧佑丹轻声唤道。
耶律浚今夜穿着契丹蕃服,紫窄袍、水晶饰带,紫皂幅巾,腰中别着一弯刀。
听到萧佑丹呼唤,耶律浚一面轻轻梳理着爱马的毛皮,一面问道:佑丹,有事吗?殿下真的决定大事改革?时不我待。
但是耶律伊逊,始终是个心腹之患。
萧佑丹皱眉道。
我们找个机会除掉他便是。
耶律浚不以为意的说道,朝中不少大臣,也是支持我的。
只怕那是镜中花,水中月。
面对皇上数十年的积威,数十万皮室军,这些支持,都只是虚影罢了。
萧佑丹毫不客气的说道。
耶律浚停下了刷理,转过身来,盯着萧佑丹,半晌,深吁了一口气,问道:难道要我什么也不做?萧佑丹放缓语气,温声劝道:但是殿下,你的动作太快了。
你三天之内,罢免任命了一百三十名官员!现在朝廷中,众小怨谤载道。
耶律浚哼了一声,没有回答。
你又下令允许民间印刷书籍,开办学校,而且正式请求皇上允许契丹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些事情,皇上能高兴吗?皇上一向以为,本朝是以武立国的。
契丹人实际上已经在读书,我不过是承认事实罢了。
何况文武不可偏废,科举可以给契丹人进身之道,培育契丹的人材,有何不可?父皇会答应的。
萧佑丹苦笑道:这些倒也罢了——可是你减免了中京、上京道今年一半的赋税,又请求减免南京道、西京道三成赋税——这皇上能答应吗?你要让一半的乡丁归乡,要检视皮室军的数目,要求对叛乱部落剿抚并用——这皇上能答应吗?我知道肯定没有这么容易答应,但是我必须试一试!耶律浚压着嗓子说道:契丹人是我族立国的根本,现在契丹人都民不聊生——我必须让契丹人有时间去放牧、去打猎、去耕田,让他们的牛羊繁殖,让女人生孩子,只有这些契丹人过得好,我们大辽的根基才会稳固!我们还要让汉人和那些蛮夷部落不至于心生怨恨,要让他们对大辽既敬且畏,这样大辽才会强大!萧佑丹沉默良久,低声说道:殿下,我们不能太心急。
万一皇上翻脸……耶律浚游目四顾,见并无他人,放低声音说道:萧素扈从圣驾,萧忽古(即前文所说萧和克,兹改)深得宠信,二人皆已向我效忠。
萧佑丹心中不由凛然,萧素倒也罢了,萧忽克何时向耶律浚效忠,他竟然全然不知情,这个太子殿下的本事,看来比自己想像的更加了得。
萧忽古之父,本是我外公旧部,我外公在世,颇为照料……耶律浚低声解释了一句,又继续说道:现在若有可虑者,是耶律伊逊那厮为中京留守,中京的兵权,我不及他。
而且那些将领,我又动不得。
只需找个借口除去此贼,皇上仅我一子,万事不足虑。
萧佑丹思忖良久,终于点点头,道:既然如此,事情宜早不宜迟。
或者求一刺客,杀耶律伊逊于市中,亦无不可。
就怕事情暴露,反为不美。
耶律浚摇摇头。
萧佑丹微微叹了口气,不再多说,转过话题道:若论厘清朝政诸事,本朝之法,虽不可照学南朝。
但南朝事多有可取处,马林水与臣几次交谈,臣以为确是个人材,殿下可以常常咨询他。
耶律浚望着夜空,轻声叹道:毕竟不知道此人底细,若用起来,还要慎重。
上次之事,我想来也有一点后悔,似乎有点轻易了。
辽国犊山。
辽帝耶律洪基行宫。
耶律洪基穿着一身宽大的红袍,手握金樽,开怀畅饮。
不久前赐姓耶律的北府宰相张孝杰与北面林牙耶律燕哥坐在下首陪饮。
侍卫萧忽古与萧十三侍立两旁。
几个侍从官员则趴在下首掷骰子,凡胜者得锦缎一匹,负者杖责一十,因此不时有人被拉下去打屁股,哇哇的叫声从帐外远远传来,引得耶律洪基哈哈大笑。
耶律燕哥见耶律洪基心情甚是欢畅,连忙凑着兴笑道:陛下,下臣最近得了几件宝物,不知陛下可否替臣下鉴赏一下。
哦?耶律洪基醉眼迷胧的笑道:是何宝物,快呈上来,让朕一观。
是。
耶律燕哥谄笑着退出帐外,朝自己的家奴做了个手势,家奴连忙递过一个镶金盘子,耶律燕哥双手接过,小心的吹吹,双手捧着走进帐中,轻轻放在耶律洪基的案上。
耶律洪基一面掀开盖着的红绸,一面笑道:这又是什么物事?话音未落,眼睛却已经直了——放在盘中的,是一套黑色犀牛皮甲,皮甲上缀着一般大小数百颗真珠,光芒夺目,晃得整个金帐之内都觉耀眼。
在犀甲之旁,是一柄精铁小刀,单是看到刀柄,便已知价值万金——那是用极其名贵的白色犀角刻成的刀柄!耶律燕哥笑道:陛下,白色犀角,便在天梵也是甚稀罕之物,传说只有独角兽之王,方能有之。
普天之下,也只有陛下配得上此物。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拿着小刀,拔刀出鞘,在空中比划几下,斜着眼望了耶律燕哥一眼,笑道:说吧,燕哥你送这么名贵的宝物给朕,想要朕赐你什么?耶律燕哥谄笑道:陛下说笑了。
陛下富有四海,做臣子的只愿陛下万寿无疆,哪里还用得着别的什么?这些东西,其实是魏王耶律伊逊所贡,魏王说这些东西非人臣所应当有,只有陛下才配得上,因此特意托臣贡上。
好、好!耶律洪基笑道:难得他有这份心思。
耶律孝杰趁机说道:魏王对陛下的忠心,是路人皆知的。
当年重元作乱(注一),魏王披甲执刃与逆贼格斗,已可证其忠节。
这次罢魏王为中京留守,魏王亦毫无怨言,只说恨为小人构隙,使君臣有间。
魏王起于贫贱,富贵全赖陛下赐予,又何曾敢有二心?孝杰说得有理。
耶律洪基叹道,伊逊的忠心,朕是知道的。
明日便让他复任北枢密使罢。
叫他暂时留在中京,好好辅佐太子。
陛下圣明。
耶律孝杰与耶律燕哥顿时喜笑颜开,齐声拜贺。
萧忽古恶狠狠的瞪了对面笑眯眯的萧十三一眼,悄悄退出帐外。
注一:耶律重元之乱,发生在辽国清宁九年秋七月,宋仁宗嘉佑八年。
当时耶律洪基在太子山,皇太叔重元与儿子楚王等人作乱,犯行宫。
当时耶律伊逊为赵王,与叛军战有力。
后因功晋魏王。
此事《天龙八部》有描写,但《天》中多虚构,与历史记载不合,从重元作乱,到《天龙八部》中所说哲宗绍述,时间相隔三十年左右,如此阿紫死时,至少是四十多岁的少妇了。
为避免读者产生认识混乱,故作此注,啰嗦几句。
附录:***************熙宁八年官制改革之监察部分简介***************监察系统御史台为监察机关,纠察百官,肃正纲纪是其责任,本职只在监察百司,不应逾权。
其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此外,御史台有监督司法之权,将在司法体系详叙。
御史台:大夫一人,从二品;依宋制,大夫不真授,赵顼曾有授司马光之意,不果。
中丞一人,正三品;中丞领台事,不得再兼他职侍御史一人,正五品下;侍御史为副属官:检法二人,正八品上;检详法律主簿二人,正八品下;录事二人,从九品下属司:殿院:殿中侍御史二人,正七品上;职权:大朝会及朔望、六参,弹失仪者。
殿中监察御史八至十二人,正七品上;职权:纠察京朝官,分部设立,大事奏劾,小事举正;宋制本以隶察院,今改隶殿院察院:监察御史按路设人,从七品上;职权:分巡地方,分路设立(侍御史本隶台院,今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