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的曹操刚刚安顿妥当,就得到了朝廷的册封。
在朝廷那边,却整日动荡不安的日子。
自董卓死后,皇上也没好过到哪。
董卓的余党李?、郭汜、樊稠等人,控制了朝政,继承了董卓放纵兵士肆意劫掠的传统。
但很快,一山难容二虎,这些人的实力相当,谁也不肯谦让别人,互相争权夺利,夸耀武功,闹翻了脸,最终动起武来,打得热闹极了。
公然将皇上和朝廷大臣当作人质,来回折腾。
幸亏董承、杨奉,保着皇上。
董承与杨奉请来的帮手韩暹,强行干预朝政。
董承是皇上的岳父,容不得韩暹这么嚣张,暗地里招来曹操,想借曹操的力量除去韩暹。
曹操其实早就心痒痒了。
他有一种特殊的政治嗅觉。
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应具备的天赋,他都有。
朝廷的动荡,让他看到了契机。
曹操当时在许县,积极谋划奉迎天子的事宜。
但很多人都坚决反对,认为吕布未除,是当务之急,现要分出兵力,后方就会吃紧。
并且皇上被韩暹、杨奉挟持着,兵力不弱,难以短时间消灭。
还不如把家门守好,有能力的时候,先灭掉吕布,再考虑进一步的行动。
有道理!只不过适合做一位职业管家,而且也不会让主人失望。
但曹操是心存天下,考虑的是更长远的目标。
钓大鱼,就要放长线,就要冒风险。
风险越大的投资,收益往往最大,因为竞争的人少,可以放大胆子死拼硬闯。
曹操的这种大胆设想,在大家的反对下,准备放弃了。
幸好,曹操的第一号大谋士荀?,也就是和程昱共同守卫甄城的一号功臣,极力支持曹操最初的构想,化解了曹操心中的顾虑。
曹操不顾大多数人反对,派曹洪前往救驾。
实际上,接驾和劫驾,在此的区别意义不大,都是不免让皇上来回颠簸,只不过名义不同罢了。
身负重任的曹洪,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半道就被拦截了。
谁啊?是董承和袁术手下的大将苌奴。
凭借险阻,挡住了曹洪的去路。
这好像有点奇怪,明明董承邀请曹操,为何在此要堵截呢?别急,刚才为了故事连贯,打乱了次序,董承拦截在前,邀请曹操在后。
别的疑问都好解释,朋友和敌人的角色,随时都会转换的,就像前文提到的张邈一样。
三国故事就是如此,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这也正是三国故事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
卡壳了,这不好办啊,骑虎难下。
下也是死,不下也是死。
还没见到皇上的影儿,就这样耗上了。
那些反对的人,得知消息后,一定在嘲笑荀?。
这只是曹操阵营里状况,朝廷那边呢,其实同样惶惑。
议郎董昭,因为杨奉的军力最强,但孤立无援,便写信劝杨奉与与自己联手,一个有兵马,一个有粮草,相互依存。
只有寻求别人的帮助,才能保住既有的护驾功劳。
杨奉非常高兴,并想到了离自己很近的曹操,人马与粮草都不缺,可以作为外援。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一起上表,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并继承曹嵩的爵位。
此时的韩暹,还不知收敛,逼得董承,不得不改变主意,暗地招来曹操,共同对付韩暹。
曹操到洛阳后,朝见天子,上奏韩暹等人的罪状。
吓得韩暹逃走了。
汉献帝宽宏大量,因韩暹等人,曾立过大功,下旨免于追究。
没多久,献帝封曹操为卫将军,董承等人为列侯。
曹操此时,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
曹操请来董昭,和他坐在一起,虚心向他咨询治国大计。
董昭说,当下时局不稳,很多人迫于武力,心里不服。
假如留在洛阳,很多事情都处理不便,不如迁都许县。
不过有一点需注意,大家看到四处颠簸不定的朝廷,终于在旧都稳定下来,天下的人心也安稳了。
现在提出迁都,必然会引起众人猜忌。
然而,只有做出不寻常的大事,才能成就不寻常的功业。
这种事情,有利有弊,应该还是以大局为重,为长远做打算。
曹操说,迁都许县,这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执行难道再大,也是以迁都为好。
朝廷迁到许县后,曹操将许县改名为许昌。
多好听的名字啊,绝了!允许两个太阳,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高高在上的小,完全要依靠下面的大太阳支撑,才能稳固地存在下去。
多像当时的朝廷现状啊!车驾到了曹操的大本营后,朝廷的大权,可就完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
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曹操眼皮下。
登上人臣权力巅峰的曹操,自此就可以动辄以天子的名义,对外发号施令。
有谁不听,就动用舆论工具,或调集别处的兵马,出师征讨。
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