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赢两阵的曹操,虽士气大涨,但实力终究有限。
这两次交锋,可以说,并不代表两军最后的交战结果,也不是双方实力真实的对比体现。
袁军虽连失二将,但整体实力,没有受多大损失。
而曹操,毕竟靠是了自己有几分瞒劲的人谋,再加上几分天算,虽占了不少便宜,但终究并不能一下子改变双方力量强弱悬殊的状态。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曹操两战后,自己也会相应损失一部分兵力。
曹操在与袁绍的相持中,不可能始终保持守势。
长期的相持,曹操可耗不起,各方面的物资给养,特别是粮草,有些接济不上,不主动进攻,就是坐以待毙。
曹操连攻几阵,都没有获取胜利。
曹操真的有些郁闷。
袁绍这边的沮授,早就看出来这点了,建议袁绍,打持久战,以便拖垮曹操。
他的分析很正确,并非常透彻。
他说,曹军的战斗力较强,但兵员不多,粮食储备也少,想速战速决;我军人数较多,粮食充足,可以保障长期的军需给养,但战斗力不如曹军。
我们可尽量避免和曹军冲突,坚持的时间一久,曹军就会粮草缺乏,军心不战自乱,到时再去收拾,必获全胜。
这是个好主意,可惜袁绍一意孤行,非要尽快解决战斗,将大军向南推进,安下营寨,东西相距,足有几十里远。
曹操也一样,分兵与袁绍对峙。
曹操主动出战,没捞着好处,只得退回营寨,闭门坚守,高挂免战牌。
任你怎么挑战,我都不理不睬。
这对袁绍本是件好事,正好可以打长期的消耗战。
可袁绍偏不,反而来劲了,建造高楼,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曹营中放箭。
这就等于创造了地利的条件,自上而下射箭,省力不少。
曹营中来回行走,都要用盾牌抵挡从高空中射来的飞箭,就像雨天不打伞,就会被雨水打湿一样。
否则,每走一步,都可能要用性命做抵偿。
更为可气的是,曹操的一举一动,都被袁绍尽收眼底,什么**都没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曹操想出一个办法,在营中制造霹雳车,就是可发射石块的机械,相当于火炮一样。
曹操用霹雳车,摧毁了袁绍建起的高楼。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从上面攻不成,就从下面攻。
怎么攻?就是挖地道,直接挖到曹营,从地底下冒出来,袭击曹军。
袁绍的战术,从高空作业,一下子变成了地下工程。
曹操也有对策,就是在营帐周围,挖了一圈深沟。
袁军一挖到这里,就会被发现,要不,就像被抽干水的鱼塘里的鱼虾,见一个,捉一个,一个也跑不了,乖乖成为俘虏;或者白忙乎一场,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曹操与袁绍艰苦地对峙,曹军又累又乏,粮草根本不够用。
吃不饱肚子,谁还有力气干活。
曹操只得就靠强行增加老百姓的赋税,勉强支撑。
这样一来,有不少士兵和百姓,被饥饿和穷困所逼,投靠了袁绍。
曹操非常担忧,准备打退堂鼓了。
我不干了还不行吗?那哪行!曹操给在许都的荀?写信,说出自己的这个想法。
荀?劝曹操一定要挺住,一旦泄气,就会被袁绍所乘,兵败如山倒,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相持不下,情势迟早就会有大的转机。
到时,随机应变,就会出奇制胜。
坚持、坚持,再坚持,谁坚持到最后,谁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曹操听从了荀?的劝告,坚守军营。
看来,也只得如此了。
就在刘备被袁绍委任为特派员,专门负责指导汝南刘辟的工作时,周边很多县城都纷纷响应袁绍。
袁绍派专使,封阳安都尉李通为征南将军,刘表也赶来凑热闹,用高官厚禄作为招诱条件。
谁知,李通较为顽固,不识时务,一个也不领情。
当时袁绍实力很强,被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将会打败曹操,争当最后的霸主。
李通手下有不少人,也都好意劝李通,不如顺从袁绍。
李通大义凛然,拔剑怒斥他们,袁绍虽表面强大,但终究会败于曹操之手。
李通还用剑杀死袁绍的特使,把首级和袁绍送来的印绶,一并上交曹操,以表示自己的忠贞不二。
于此同时,李通为支援前线,下达紧急命令,加紧征收绵绢。
朗陵长赵俨面见李通时说,周围的郡县,都已经叛变了,只有阳安还尊奉朝廷。
现在的状况不佳,形势不明朗,还这样紧急征收绵绢,万一有谁趁机捣乱,激起民变,就会陷入无法收拾的境地。
李通说,曹操与袁绍苦战不休,别人都背叛了。
而我们又迁延时月,不能及时上交绵绢,会被误认为,我们是在两头观望,犹豫不决。
赵俨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
但这样做,也容易出事。
我来为你想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为你分忧解难。
随即,赵俨写信给荀?,说阳安百姓困穷,周围都已叛离。
这时还紧急征敛,就是相当于逼良为娼,为渊驱鱼。
谁还愿意做善良的百姓,承受沉重的负担呢?荀?认为情况紧急,立刻上报曹操,把征来的物品,全部物归原主。
阳安的百姓举手相庆,整个郡县,安定无事。
曹操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战争时期,能顾大局,识大体,确实难能可贵。
这也是权宜之计,不得不如此。
阳安能保持不变节,就很不错了,不仅能作为正面教材,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还可以利用阳安的民心,很好地感化和钳制周边的郡县,对稳定全局,大有益处。
如果真的逼得阳安也叛变,因此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绝不是用绵绢可以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