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坐稳了冀州,就要找自己的新亲家算账了。
谁呀?就是袁谭。
袁谭的投降,实际上就是诈降,想借助曹操的军力,除去与自己争夺遗产的竞争对手。
袁谭假借投降之名,趁曹操专心攻打邺城之时,不仅不来相助,反而公开四处扩充地盘,并收编了袁尚手下的许多残兵败将,军事实力大大地增强了。
袁谭仗着曹操的力量,赶走袁尚后,就有些飘飘然了,想借机与曹操抗衡,把曹操赶回河北,好恢复袁家昔日的势力范围。
曹操早就看穿了袁谭的用意,是借自己的手,帮他除去袁尚,好一个人独霸袁氏的家业。
曹操也有自己的算盘,也知道袁谭终究不会和自己走到一起,迟早会和自己,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
曹操之所以愿意与袁谭结亲,无怪乎是利用二袁之间的矛盾,借机暂时稳住袁谭,好腾出手来,不受干扰地对付袁尚。
曹操对袁谭来说,除了是借刀杀人,还有趁机渔人得利的的伎俩。
而袁谭的举动,对曹操来说,也是中了曹操圈套。
曹操就担心二袁合力,袁谭与袁尚的水火不相容,正是曹操最愿意看到的场面。
曹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二袁的矛盾,各个击破。
借着为袁谭报仇的幌子,对袁尚先用兵,正可以加深二袁兄弟之间的矛盾,彻底斩断他们之间的手足之情。
现在,曹操正好刚刚把袁尚的部队彻底打垮了,暂时松了一口气。
而袁氏的势力,剩下的只有袁谭了。
曹操正在愁着要找机会去算计袁谭,现在袁谭的原形暴露了,正合曹操的心意。
曹操义正词严地指责袁谭负约,断绝了与袁谭的姻亲关系,将袁谭的女儿遣送回去。
曹操本身就是不想要这个儿媳的,只不过为了与袁谭暂时结成军事联盟,才暂时牺牲了儿子的婚姻,暂时委屈了儿子的感情。
这都是曹操权宜之计,一切从大局出发,用儿子的一时委屈,可以换来胜利的机会,至少可以少牺牲很多将士,这还是比较划算的交易。
曹操做好各项战争前的准备,然后出兵进讨。
袁谭使用骄兵之计,诱敌深入,从平原撤出,向后一直后退,在南皮一带,才安营扎寨,沿着清河岸边,设下布防。
曹操一路兵不血刃,非常顺利地占领平原,先将周围的县城,一一平定,再集中力量,准备进攻袁谭。
第二年,曹操进攻南皮,袁谭出兵应战,结果,损失惨重。
曹操小看了袁谭,认为袁谭的力量比袁尚差多了。
实际并非如此,袁谭打不过袁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袁尚被立为嗣子,在当时具有法律效力。
袁绍生前,在河北一带,有很多志士,都死心塌地地愿意为袁氏甘效犬马力。
袁绍不在了,他们自然有很多人都会支持袁尚的。
袁尚一走,这些袁绍的故旧势力,就会转身投向袁谭。
袁谭本身,其实也不是好惹的,性格刚烈,敢于拼杀,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如虎添翼。
而曹操忽略了这些,没有对袁谭予以足够的重视。
曹军的进展很不顺利,特别是当地的百姓,对曹操的讨伐工作,不太支持。
当时,天寒地冻,河水冻结,曹操想让老百姓帮忙,凿冰通船,好早日消灭袁谭。
这可是一项苦差事,老百姓本来早就被各项劳役折磨怕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早跑得无影无踪了。
曹操下令,追缉这些逃跑的人。
后来,有些胆小的,主动跑了回来,向曹操自首认罪。
曹操说,要是饶恕你们,便是违反了禁令;要是依照军令行事,就会将你们全部杀掉。
你们还是赶快逃命去吧,躲起来,不要被捉住了。
这些人含着眼泪有逃走了。
军事上的失利,让曹操愁闷不已。
部队损失不小,士卒都疲倦了,再打下去,还有胜算的把握吗?不能让将士们白白送死啊。
曹操想暂且撤军,让局势缓一下,等时机成熟后,再做定夺。
议郎曹纯劝道,现在孤军深入敌境,不能打持久战。
假如进攻不能取胜,想后退的话,就会被敌人追击。
我军军心必然大乱,四处都是敌人,想逃也逃不掉。
一旦失利,就会节节败退,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只有进攻这条路可走。
于是,曹操亲自走在阵前,冒着敌人的弓箭,为军队擂鼓助威,命令战士发起猛攻。
大家看到主帅都豁出去了,谁还不卖命啊?大家一个劲儿猛冲,攻打乌巢的场面,再次上演了。
世上有谁能不怕不要命的?袁谭的军队,见到这种阵势,一下子,就慌了神,不知如何抵抗,能跑的都跑了。
曹军很快就攻克了袁谭的防线,拿下了南皮。
袁谭想逃,已经来不及了,被追上来的曹军斩杀。
自此,河北袁绍原有的实力范围,全都改姓了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