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过了曹操的家世,多少知道一点曹操的背景如何了。
树木从苗抓起,树人从娃抓起。
曹操小时候的成长历程,对他的日后,一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先看看他的小时候吧。
曹操小的时候,喜欢调皮,甚至到处惹是非。
聪明的小孩,往往就是这种情形。
他的叔叔,是不是夏侯?老爸,不太清楚。
总之,他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脑子里都是三纲五常,讲究仁义道德,一辈子循规蹈矩。
曹操可最最恨这种人了,自己迂腐也就算了,眼里还容不得别人有创意,动不动就爱向别人身上泼酸醋。
平时对待晚辈,或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总是板着脸,好像见到谁都像差了他的钱。
对曹操也一样,动辄以家长自居,一见到曹操,必定不会放过任何机会,说教一番。
他实在看不下去曹操如此放纵和胡闹,怕曹操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会很严重,以致破坏了既有的家族名声和家业。
经常找曹操的爸爸曹嵩告状。
为此,曹操一定挨了很多揍。
偏偏曹操脸皮子厚,不爱搭理他,皮肉之苦却打熬不住,狗急了还要跳墙,何况我们的小主人公,不是白给。
他便心生一计,在他叔叔又一次来告状的时候,往地上一瘫,装作中风的模样。
口角歪斜,还口吐白沫。
他叔叔不明就里,着实给吓了一跳,急忙告诉了曹嵩。
还算有良心,只不过用心过于良苦。
曹嵩出去一看,曹操还和平时一样,还笑呵呵的,很正常啊。
便问曹操:儿呀,你叔叔说你病了,真的吗?曹操说:没有啊!一定是叔叔不喜欢我,才这样说的。
此后,他叔叔再说不利于曹操的话,曹嵩都不再相信了。
从小就这么有心计,难怪能成大器。
此后,曹操更加放纵了。
曹操生活在官宦家庭,当然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想必和很多纨绔子弟一样,斗鸡走狗,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很多人都不喜欢。
包括他老爸。
不过这种坏的习气,历代不少开国帝王,都曾有过,远的不说,刘邦就属一个。
一个小小的奸计,瞒过了自己的父亲,把自己的叔父害得一定很狼狈,再也不会多管闲事了。
活该!曹操的小名阿瞒,是否与此有关,不再去考证,但有一点可以得知的,阿瞒,曹操是名副其实的。
曹操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不拘小节。
当时只有桥玄等几个有远见的人了解他,了不起啊!一则他们是当时的名流,二则他们慧眼识珠。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十分谨慎,精神一点也不比新闻发言人轻松,说得不对,是要冒着风险的,可能会产生于己不利的情况,甚至身败名裂。
当然,反过来,对曹操的赞誉,证明他们不愧名人称号,也在身后,为自己博得了不错的声誉。
这是个有风险的交易,利害攸关。
他们造就了曹操早年的名声,炒作得十分成功。
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就要乱了,只有杰出的人才,才能安定社会。
能安定社会的,恐怕就是你了。
这是很有道理的,乱世中的英雄,必然不会安分守己,必然会打破世俗的约束,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
乔玄还说道,自己老了,没有机会亲眼见到曹操发迹,希望曹操以后能照料自己的家人,并把曹操引见给另一名人,那人就是有名的高士,许劭。
这是一位著名的人物评论家,一句话,就会造就一位英才,简直就是名人加工坊。
当然,一般的人,是得不到他的眷顾的。
曹操可能是拜访几次,都吃了闭门羹,或遭遇了闷葫芦。
这倒难不倒曹操,曹操使用了非常手段,逼着许劭说。
再加上乔玄的面子,许劭只得说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大笑。
说到点子上了。
许劭是说,曹操在安定团结的社会里,是一个精明强干,有管理才能的公仆;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面典型。
乱世出英雄。
当然,在乱世中想成为英雄,免不了一个诈。
安分守己,不是死在战火下,就是被摧残迫害。
特别是名人,更难做到安分守己。
因为安分守己的大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
以上说的是曹操文的一面,也就是智也好,谋也好,或者诈也罢,都是脑力上的。
而曹操在武力上,也毫不逊色。
年轻时,曾私入当时的大宦官张让的私宅,被发现后,在家丁的围攻下,舞动随身带的手戟,且战且退,到了墙边,一跃而上,跑了。
可见武功了得。
再则,曹操爱看书,特别是兵法,而且见解独到,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这可是万人敌的功夫,行军打仗,就靠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