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全集 > 第五十八章 曹操之五十八 许都平叛

第五十八章 曹操之五十八 许都平叛

2025-03-31 03:40:06

魏王的得志,有人欢笑有人愁。

{手.打/吧www.bxwx.org首发}很多人都跟着魏王受益了,没有白白地追随。

这些人,巴不得魏王早日称王,甚至恨不得魏王坐上皇位,大家都跟着沾光,都能升官发财,共同致富,并且光耀祖先,庇荫后人。

但也有不少人,虽也是受益者,不过,在良心上,在观念上,还来不及转变,依旧是忠实于汉室的。

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自己吃的,还是与自己的祖先一样,依旧是汉室朝廷的俸禄,魏王只不过是朝廷的鹰犬罢了。

他们担心魏王的权势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迟早有一天,魏王会篡夺汉室的江山,改朝换代。

这些人里,大多数的只能像献帝一样,忍气吞声,接受无奈的现实。

在许都,魏王安排了丞相长史王必,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当然,顺带随时监视献帝与大臣的动向。

这就等于,让王必有权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王必是魏王的红人,很早就跟着魏王混了,很受魏王的信任,才有资格。

当时,关羽的实力非常强盛,许多地方,都纷纷打着关羽的旗号,遥相呼应。

京兆人金?,是汉朝大臣金日?的后代,看不惯魏王的作风,担心魏王会取代献帝的位置,便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父子等,密谋杀掉王必,拆除魏王在许都布下的防线,然后和关羽联合,以献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忠于汉室的仁人志士,一齐攻打魏王。

一旦得手,就有望铲除魏王的势力,重建汉室江山。

在魏王加冕王冠的第三年正月,金?等人,瞅准了机会,趁夜行动,放火焚烧了王必的大营。

但由于实力悬殊,最终惨遭失败。

对于金?等人的密谋与行动,大多数人都不知情。

做这种事,人少了,力量不足;人多了,容易走漏风声。

这次倒好,消息封得挺严实。

但这也不是好事,原本与魏王对立的势力,也不明就里,不知如何面对此事。

是不是魏王在使诈呢?要不就是军事演习,或消防演习。

他们不敢轻轻举妄动,正好站在中立的立场,闭门不出,持观望态度。

大营起火的时候,也有不少人都看到了,甚至有人前去救火。

当然,也会有人乘机起事,响应金?。

王必在这次叛乱中,虽然取得胜利,但自己也身负重伤。

金?失败后,魏王下令处死这些主谋,并且满门抄斩。

在得知王必由于伤情过重,不久死去的消息后,魏王即刻派人,将朝中的大臣,全数押到邺城,让他们站到练兵场上。

魏王下令,让他们按有没有参与救火行动,分别站成两队。

当然,在队列的四周,站立着魏王的军队,荷枪实弹,气氛十分紧张,甚至可以说是恐怖了。

大家都认为,按照常理,救火是好事,是帮着王必平叛的。

不救火,就会得罪魏王。

很多人都站到了救火的一队,其实这当中,有不少根本没救火,只是想乘机卖个乖,讨点便宜,免于魏王的处罚。

只有那些确实没救火,胆子又很小的人,不敢撒谎,乖乖地站在该站的队列里。

他们一则心虚,二则怕自己被查清没有救火,会遭到更严厉的处罚,都吓得面无土色,又不敢轻易换队。

他们心里明白,魏王是极其的狡诈和残忍,一犹豫,就会被他发现破绽。

与其这样,还不如听天由命,等着魏王的处罚。

令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魏王竟然下令,将这些站在救火队伍的官员,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这一下,在场的人都懵了,特别是,那些耍小聪明的人,特意冒充救火的官员,全傻了,看来自己的赌注下错了。

他们纷纷为自己辩解,为自己喊冤,说自己可是为王必的大营救过火啊!没功劳,也有苦劳啊!怎么反被处死呢?有的则说,自己没救火,但害怕魏王的处罚,才冒充救过火。

曹操的解释很明确,不救火的,没有去添乱子,而那些救火的人,就是心怀不轨,借救火的名义,乘机作乱的。

那些敢于假冒救火的人,更是轻饶不得,谁叫你不老实,留着以后也是祸患,还是杀了省事。

魏王的这个解释,确实很有道理。

不救火的人,至少还是持观望态度,没有轻易参与其中,而是静待结果,没有添乱子;那些救火的人,往往事先有所准备,或听到了风声。

即使不是这样,他们也是在事实上,搀和到叛乱中,因为他们的出现,增加了平叛的难度,影响了王必的正确判断和指挥,延误时机。

只可惜,那些想冒功的官员,都打错了算盘,再会算,谁又能算得过魏王啊?生姜还是老的辣,小算碰到大算,算你狠,没的话说,认栽了。

再解释也没用,最多是惹起魏王更大的火气,自己死得更受罪,还不如认命算了,死也会死得痛快利落一些。

这也是活该,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投机取巧?还是乖乖地陪王必去吧。

那些老实人,真是走运了,逃过了一劫,捡回了一条命。

与刚才的心情一对比,这些人,简直恍如隔世,重生了一回。

估计劫后余生,只能让他们打开泪腺,释放一下恐惧。

这种恐惧,只濒临死亡的人才会切身感受到。

曹操的这一招,高啊,高得玄,高得妙,高得高,高得让人吃不透,高得让人无可是从,高得让人窒息,高得让人感到后怕。

就这一招,看以后还有谁还敢与老曹作对,还有谁敢捉摸老曹的心意。

老实点吧,注意你的脑袋!叫你干啥就干啥,不该管的闲事少管,免得惹火烧身。

让大家都看看,老曹可不是好忽悠的主儿。

曹操之五十九 汉中失守曹操之五十九汉中失守汉中,是西蜀的重要门户,对曹刘双方的军事意义都极其重大。

魏王总体来说,降服了张鲁,占领了汉中,还是比较顺利的。

形势对魏王的一方,十分利好。

魏王的军队,完全可以趁势而上,一举拿下西蜀,为日后的统一全国,做好铺垫。

可惜,不知什么原因,魏王在这节骨眼上,却一反常态,像是变了个人似地,再三拒绝司马懿和刘晔的劝告,将大队人马撤出汉中,只留下夏侯渊等人驻守。

看这意思,魏王的目标,只是锁定在守住这胜利果实,遏制刘备的势力,向关中渗透。

其中的原因,真的很难全部把握,可能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了。

东吴向合肥方向的进攻,绝不会是唯一的原因。

最大的可能,就是如西蜀的大谋臣法正所说,一定是朝中有什么重大的问题,急于快速赶回,亲自处理。

朝中会有什么变故呢?而这种变故,竟会让魏王放弃这难得的灭蜀机会。

深究其原因,恐怕还得试着从魏王自身说起。

魏王现在,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了,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与之相抗衡的。

养敌自重的可能性不大,普天之下,唯有魏王为尊,用不着这样的诡计,魏王也照样能呼风唤雨,吃香的喝辣的。

魏王担心,或者疑惑的是,朝中会有人,趁魏王远征在外,暗地相互串联,打压曹氏的实力。

特别一提的是关羽,实力和影响太大了,逼着魏王打算要将许都迁走。

魏王征战了几十年,杀人无数,仇家太多了。

私仇的不说,就是那些依旧忠实于汉室的老臣,看着汉室已名存实亡,怎不痛心疾首?他们知道,这可是绝版的也是最绝好的机会,利用自己原有的关系和影响,为汉室的江山做最后一搏,随时会在大后方起事。

或者,他们看到魏王一旦灭蜀之后,世上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钳制魏王了。

何况,刘备是汉室宗亲,是现存唯一有些出息的刘家人,担负着恢复汉室的重担,可不能被魏王就这么铲平了。

这些还不死心的老臣们,在暗中,故意放些风声,制造紧张气氛,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魏太子曹丕,能否在老爹不在家的情况下,顶得住这番考验,很让魏王委实放心不下。

其实,在曹营的内部,也有不少当权派反对曹丕立为太子的,给曹丕增添了不少麻烦。

就连魏王自己,也多次想要立曹丕的弟弟曹植为太子,这更是对曹丕太子位置产生了威胁,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曹营中的派系斗争。

不管什么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

魏王的意外撤兵,对刘备来说,是个天大的喜讯。

别人的放弃,造就了自己的机会。

刘备深知,汉中对自己的重要性。

以前的刘璋,就是难以抵住汉中张鲁的军事压力,才听取臣下,邀自己来做客的。

现在的刘备,实力远强于刘璋,但对手呢,更是张鲁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现在不动手,还等到何时呢?等到魏王再回到汉中,那时才准备动手,恐怕难于上青天了。

对这次争夺汉中,刘备非常重视,亲自上前线,来到阳平,指挥作战。

但刘备的进攻,并不顺利,遭到夏侯渊等人的顽强抵抗。

面对接连的几次失利,刘备仍不灰心,继续派兵,可以说是把自己的老本全部都掏出来了,作为赌注,投进了汉中。

夏侯渊等人,虽是勇猛,但与刘备相比,毕竟差远了,只得向魏王告急。

魏王赶往长安,积极筹划如何面对这场战争。

刘备与夏侯渊僵持着,形势不妙,魏王一旦亲自前来,西蜀就难保了。

刘备抓紧战机,派兵渡过汉水,占据了定军山,并将前来争夺的夏侯渊,阵前斩杀。

等到魏王回过神来,汉中的战局,已很难挽回了。

刘备面对魏王的大军,即使调整作战方法,采取严防固守的策略,占据险要的地形。

魏王与刘备相持了一个月,始终没有进展,很多士兵都临阵脱逃,粮草也接济不上,只好将汉中的军队,全部撤回长安,放弃了汉中。

汉中之战,最后以魏王的失败告终。

这也是魏王一生中,最后的一场大战。

究其最终的失利,主要是由自身造成的。

魏王没有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性,没有在降服张鲁后,果断进攻,趁热打铁,给了刘备一个喘息的机会,并撤去了大队人马,只留下夏侯渊等少数兵力。

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刘备的得逞。

此后,刘备的实力大增,三国之间的军事格局,也因此基本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