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曹操的手上,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可以说,曹操是一个十足的侩子手了。
这为何与他初出道时,截然不同呢?这全是历史和社会惹得祸。
想建功立业,想有点作为,就得先把脉当时的环境。
英雄总不能孤立于现实之外,也不可能是传奇中的大侠。
英雄的所作所为,都是活生生的,与周围的人,会发生种种厉害冲突。
但他们的主线,不会改变,那就是拯救民生。
所有冤死的人们,都不能将罪过,简单地加在曹操头上。
更多的,这是社会的原因,不是个别几个人就能左右的。
这是一场灾难,吞噬无数的生灵。
这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杀戮,或被杀戮,确实都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
但在当时,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每天都在循环播放。
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大家都习惯于这样的现状了。
对于审美观念严重畸形的社会,我们所能指责的,就是那个令人发指的近乎疯狂和变态的社会。
近乎两千年的历史变迁,用现在的眼光看问题,自然会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我们不是古人。
用我们的想法,推测古人的心思,就是刻舟求剑。
不管如何,曹操还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了。
曹操最伟大的成功,就是捏住了汉献帝的招牌,自此,汉朝的生命,在曹操的手上,得以延续。
这是一个双方互赢互利的成功合作。
汉朝,包括汉朝的皇帝,至少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不再是流亡政府。
当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曹操也得到了天下很多人的拥戴,赚取了不少民心。
权力上,曹操也是一步一步地往上升。
在汉朝,献帝只是名义上的董事长,而曹操却成了拥有绝对权力的总经理,兼董事助理。
本末倒挂,必然会有变数。
曹操看出了,玩政治得有本钱和实力,得有社会基础。
曹操下令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有了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老百姓都愿意下田耕地。
这样,生活投资环境一旦改善,就会引来大批的民众,前来安家落户。
门前种下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
大批的人才,都看出了曹操的潜力,积聚在曹操的身边,渴望一展身手。
在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曹操的理想,或者是野心,变得更大了。
地位能改变人的性格,有了地位,说起话来,自然也底气足了。
功高盖主,功劳太大了,到了没有相应的酬劳封赏时,也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献帝同志,总不能引咎辞职。
汉朝可是汉高祖和一帮老臣,一手组建的。
这么大的一个基业,不能再自己的手上破产了。
曹操在献帝面前,也由一个再造社稷的功臣,变成了一个奸臣。
一开始,献帝是因为有了曹操,才过上安稳的日子,重新找到做皇帝的尊严。
现在,献帝的权利,控制在曹操手里,君臣的名分,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照这样下去,天下必然属曹了。
献帝本身也不是傻瓜,不能甘愿做这样的傀儡皇帝,总得想办法除去曹操。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历朝历代一直延续和执行的法典,专门用以对付有功之臣。
这是一个政治潜规则,中国人都知道。
所以,很多聪明的将官,喜欢养仇自重。
这不仅只是想借机捞一点好处费,更重要的,是能保持自己的安全。
敌人都被自己消灭了,自己也就成了主子的敌人了。
要不趁机内退,要不趁势而起。
想做一个安稳的权臣,迟早会被黑了。
曹操不愿甘心就此罢休,想罢休也不行,没有余地了。
曹操选择了勤王的义举,并获得成功。
这其中的苦水太多了,曹操付出的精力,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能活着,就是一种万幸。
树欲静而风不止。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曾坦诚地说过,自己只想做一位对国家有贡献的将军,享受一下应有的荣耀,就心满意足了。
曹操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到这么高的领导岗位,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
高出不胜寒啊。
曹操说自己不相信什么天命,但不能不对别人有所防备。
朝廷内外,一定会有人怀疑曹操会有不轨之心。
更别说,也会有人,试图劝曹操早登九五,自己好攀鳞附翼,捞一点油水。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要是真的回家养老,也不会真的能颐养天年,安享清福。
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待价而沽,心怀更大的企图。
曹操一旦松手,自家的性命,就没了保障,还有什么清福可言。
曹操即使安全撤身,不再过问政治,手上的兵,怎么办?会安于接受别人的托管吗?政坛上失去曹操,就会有更多的人,争夺着填补这块权力的空隙。
原本较为安定的局面,势必重新洗牌,才能建立新的秩序。
曹操离不得政治,也离不开政治。
没有曹操,天下将有多上称王称霸的草头王。
天下尚未统一,曹操仍需努力。
不管什么原因,曹操所在的地方,就少不了恐怖分子,他们藏在暗处,随时会射出一支没羽箭来。
面对这种情形,曹操也知道,谁是幕后的主使者。
还用说,当然是献帝,这位曾被曹操解救出来,后来又视曹操为眼中钉的人。
不能说献帝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他也是迫不得已啊!一切都是无奈,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做出不同的事情。
理解、换位思考,根本是没用的。
不在其位,怎能为对方考虑?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或开门揖盗。
曹操对那些于己不利的人,必然要痛下毒手,不留丝毫情面。
除了献帝以外,谁反对曹操,谁就会死的很惨。
包括当时的第一夫人――伏皇后,都是被清点的对象。
其实,曹操死了,对国家不会有什么好事,对献帝也不会是个佳音。
能对献帝保持长期的容忍,就是曹操的大度。
按曹操的话来说,曹操愿意以周文王为榜样,效忠于实力远远小于自己的献帝同志。
一切都是不得已,曹操能保持这份谦让的态度,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