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作为曹操的长子,按封建的礼法,最有资格子承父业,在曹操百年后,接掌大魏的印玺。
但是,这只是通常的惯例,有时也有破例的时候。
作为老大,除此先天的优势外,还有着自己的长处。
由于是第一位出世,社会的经历最为丰富,懂得生活的艰难,社会责任感强,对别人也更富有爱心,更多一份宽容和体贴。
在家中,对父母的孝敬,肯定也会比别的孩子,更真诚一些。
父母一般都比较溺爱年纪较小的孩子,对长子的要求也会更严格更苛刻,甚至有虐待的倾向。
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理能力,自然也是最强的,他们更注重于理性的思考,坚毅、沉稳,做事不张扬。
曹丕也是如此,比曹植更早地接触社会,知道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在困难中挺起。
另外,曹丕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与曹操手下的那些文武官员,也最早结下了友谊。
他从中受到的熏染,远远大于其他的同辈人。
这些人,往往又是曹丕的支持者。
这些综合条件,在储位之争中,都占有绝对上风。
当然,有利必有弊,曹丕的身上,也有一些弱点。
这些弱点,其实也正是由他的优点造成的。
曹丕在很多事情上,趋于保守,没有曹植那么大胆,老是考虑别人的感受,过多地担心别人,害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危害。
这样一来,曹丕的手脚自然放不开,开拓意识及创新能力,都远远不及自己的弟弟曹植。
这些弱点,表现在文学上,也是如此。
曹丕的文学造诣,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与曹植相比,就逊色多了。
这就使得自己的才气,在众人面前,比曹植矮了一大截。
唯一的长处,就是由于曹丕的理性,使得他在文学评论上,还是有一日之长的。
文如其人,写好文学评论,就需要理性高于感性,才能写出中肯的评价。
至于在其他文章上,曹丕自然是拘谨了一点,显得没有曹植的想象力丰富,行文也没有那么潇洒奔放,收放自如。
曹丕的继承权问题,不是光靠自己先天的优势和后天的努力,就能成功的。
在这个问题上,曹操有一票否决权。
曹操的俯仰之间,就会影响大家的意见,最终影响到选举结果。
曹操在两个儿子之间,更欣赏的,和卞夫人一样,都是曹植。
以曹操的个性,就是喜欢有个性的人。
曹植似乎在曹操身上,得到的真传更多。
曹操多次,要立曹植为嗣,但曹操是个多疑的人,事事要考虑全盘,不得不暂时搁浅。
几次在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都出口成章,为曹操送行。
曹丕就显得有些无能了,不知说些什么为好。
后来,有人出来,提曹丕献策,就是让曹丕用哭,来感动大家。
果然,这个方法很有效,曹丕就用眼泪,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挚爱。
曹操和现场的很多人,都被曹丕的行为艺术,深深触动了。
哭,是一种不用语言的表达方式,其杀伤力,却能进入人的内心,并产生长久的效力。
大家都觉得,曹丕的感情,比曹植要真挚。
这一招,曹植是学不来的,个性张扬的人,想伪装,也是不像的。
曹丕在这点上,是学到了卞夫人的看家本事,表演的水平相当专业。
曹操老是定不下曹家的第二代帮主,大家都急了,万一曹操出了意外,有个山高水长,或神志不清,得了老年痴呆症,那可怎么办?曹丕也急了,请来了一位看相的,让他算一算自己的命运。
当然,不能明确告诉算命先生,自己能不能当上嗣子。
如果这样的话,事情一传开,自己就会背上忤逆的罪名,别说候选人资格会被取消,就连小命都难以保住,还得牵连一大群人。
算命的一瞧,是富贵之命,富贵到了不可言说的地步。
算命的只能将话说到这份上,不能再明说了,否则,丢了饭碗不算,还得全家都玩完了。
在选举结果出来之前,任何主观臆测,都要付出代价的。
不能做的做了,不能说的说了,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曹丕不放心,又问了一下自己的寿命和健康。
算命人说,能活到四十。
在四十的时候,有道坎,要是顺利趟过,就就没有什么大碍了。
曹丕十分惊喜,自己能活到四十,虽然算不上长命,但也够了。
在自己活到四十岁之前,老爷子肯定没戏了。
在老爷子临死之前,选举结果就要公诸于众了。
那时,自己没有死,就证明最后的胜者,就是自己。
否则,自己活不到四十,就会被丁仪这帮小子给算计了。
曹丕的要求不高,活到四十够了,至少自己可以做几年的王爷。
这对于帝王之家,确实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很多人,不是死于各种争斗,就是因为压力过大,生活贪图享乐,过早透支了健康,很少有长命百岁的,更别说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到了后来,曹植的一个举动,让曹操彻底伤透了心。
那就是曹植私开司马门。
曹植的这个篓子捅大了,惹得曹操异常生气,对曹植的宠爱,日渐冷淡。
聪明反被聪明误,看来,曹植的优点,发挥得太过火了,竟在关键时候,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曹丕,看来是稳坐着钓鱼台了,只等着他的老爸一薨,就可以坐上王爷的宝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