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思路决定新出路:微利时代 > 第三章 在微利时代怎样赚钱(11)

第三章 在微利时代怎样赚钱(11)

2025-03-31 03:48:51

初到北京,困难简直不可想象。

何帮喜后来感慨道。

他和弟弟每天走街串巷,四处找工作。

终于,在身上只剩下4毛钱的时候,我找到了闯荡北京的第一份工作。

那是为住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对老夫妻装修厨房。

他们从早干到晚,挣得了40元钱。

这笔收入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也更坚定了他们闯荡北京的信心。

随后的几年里,何帮喜走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他的木工技术也日臻成熟。

然而,他的心中始终埋藏着一个梦想——要拥有自己的企业。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默默地积蓄才智,寻找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0年的一天,何帮喜在丽都饭店安装台球桌时,发现隔壁房间里正在安装一种新鲜玩意儿,有人告诉他那是保龄球。

不知什么原因,他对这个玩意儿很感兴趣。

后来他听说一套保龄设备需要75万元,而且还全部依赖进口时,心里感到有点不解: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自己的保龄球设备呢?隐约之中,何帮喜感到一个新的希望正在向自己招手。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他开始行动了。

追梦的路坎坷曲折。

研发和生产制造保龄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支持。

而何帮喜既没有多少积蓄,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他没有退缩。

1995年,何帮喜通过接手经营一家倒闭的席梦思床垫厂积累了一些资金。

1996年,何帮喜的希玛保龄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厂房有了,可却没有人懂技术。

当时国内还没有同行,无处借鉴,而国外的保龄企业也拒绝提供技术。

怎么办?何帮喜决定边学边干。

他从国外买来两套保龄设备和一些相关书籍,让工程师们对照实物潜心研究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9个月后,中国第一台保龄球设备在希玛公司诞生了。

随后,第一批希玛保龄设备以比进口设备低一半的价格走出工厂,进入全国市场。

就这样,希玛公司生产的设备凭借其过硬的质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迅速走红,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何帮喜的梦想实现了。

如今,希玛公司在北京和安徽拥有3个大型保龄球设备生产基地,产品在国内占有75%的市场份额,销往美、德、意、日、韩等30多个国家并占据着30%的国际市场份额。

何帮喜凭借着他机敏的目光抓住了商机,赢得了先机,造就了一个创业奇迹。

商机难求,稍纵即逝。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大家犹豫、怀疑、徘徊的时候,他们已经付诸于行动了。

吴永春也是这样一位成功者。

2001年,吴永春还是一家报社的驻站记者。

报社组织了一次赴韩国的考察活动,他在上海转机时,偶然听朋友说上海要建一个国际汽车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信息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商机。

从韩国回来后,他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弃笔从商。

当时他有着稳定且让人艳羡的职业,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不时还有一些有影响的文章见诸报端,可以说前途是一片光明。

对于他的非常之举,家人们竭力反对,朋友们也不赞成。

可吴永春不放弃,他耐心地说服了家人、朋友之后,于2002年初带着用自己房产做抵押的贷款和从亲朋好友处筹借来的100多万元资金,只身奔赴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到上海后,他没有选择繁华的市区,而是把落脚点定在了一个偏远的、叫做安亭的小镇。

他的选择自有他的道理:上海国际汽车城将落户安亭;2004年10月这里要举行首次F1赛事;国内汽车制造行业的巨头——上海大众汽车厂就近在咫尺;这里还有803平方公里的汽车零部件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