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毛利吃饱饭,七分毛利饿死人。
——俗语温州商人的微利是图人们常说:世界的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可以说犹太人是全世界最会做生意的人。
近年来,在中国崛起的温州商人则因其会赚钱被各界称为东方犹太人。
他们已经被看做是中国人中最有商业头脑、最能代表资本逐利趋势的一群人。
他们不仅活跃在国内市场,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经常可以看见他们奔忙的身影。
有人戏言,温州打个喷嚏,全球都要感冒。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走出去的温州人的确正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
为什么温州商人能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一下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呢?他们是如何不声不响地就拥有了百万、千万资产的呢?其中有没有什么值得一探究竟的诀窍呢?2004年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组委会给温州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个善于分工的城市,也是乐于使用合力的城市,一个喜欢以小见大,更会以小博大的城市,一个懂得无中生有的城市,她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着生机勃勃的经济模式……以小见大、以小博大。
在温州人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则:大钱小钱都赚,连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
这也正是温州人的商业哲学:唯利是图不足取,微利是图却能积少成多,是生财之道、赚钱之术。
他们认为:生意场上的事情,看大而未必大,看小而未必小。
因此,他们挣钱有时是按角、分来计算的。
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中,温州人积累了他们的原始资本,创造并把握了商机,从而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创富之路。
他们把普通的事、小事做大,这是其他地方的人做不到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把很小的事情做成全世界最大的事情。
香港古谷惠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雄这样评价温州人。
温州人往往从小处着手做生意。
据说,他们发家靠的是五把刀子,即菜刀(餐饮业)、剪刀(服装业)、劈刀(皮革业)、剃头刀(理发业)、螺丝刀(修理业)。
生意虽小,但能挣一分是一分,只要能够赚钱,就不会去想生意的大小和行业的贵贱。
提起温州永嘉县桥头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方第一纽扣市场。
纽扣够小吧,每粒只赚一分钱,然而就是这小小的纽扣让桥头这块9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冠以东方纽扣之都、东方的布鲁塞尔、中国第一大农村专业市场等一连串的美誉,名扬四海。
1969年,不满18岁的叶克林、叶克春兄弟俩到云南弹棉花。
细心的他们在为供销社和百货公司弹棉花时,偶然发现商场里形形色色、看似不起眼的纽扣却非常畅销。
后来兄弟俩在外地一家纽扣厂门口捡到一堆丢弃的次品纽扣带回了桥头,试着摆摊出售。
没想到,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全部被买走了。
于是,兄弟俩干脆放下弹棉花的生意,从黄岩等地贩进纽扣摆起了纽扣摊。
红火异常的生意招引得街邻四友纷纷效仿,当地纽扣摊位迅速扩张。
到1981年下半年,桥头的纽扣摊位已经达100多个,在桥头镇的小商品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983年2月,随着纽扣市场的正式开放,桥头成了远近闻名的纽扣交易中心,被香港《文汇报》称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