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思路决定新出路:微利时代 > 第五章 经济危机时代的微利行业(13)

第五章 经济危机时代的微利行业(13)

2025-03-31 03:48:52

可是楼仲平又担心起来,为了防止过于依赖阿里巴巴及沃尔玛等连锁巨头,双童又布置实施小订单策略:每个客户的订货数量不允许超过公司年产量的3%,否则宁愿放弃。

这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楼仲平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公司实施小订单策略,并不是拒绝大客户,而是在价格上大小客户一视同仁。

目前公司拥有3000多家客户,相应合理的提价,绝大多数客户还是能接受的。

即使有大单,我们也会拆分成几次小单。

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客户可以压低双童吸管的售价,双童公司得以实际掌控全球吸管行业的利润额。

如果说创牌是一个基础,外贸是一个发展途径,面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则是楼仲平的一个法宝。

这一点,早在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楼仲平的表现就令人刮目相看。

那时,危机导致原材料涨价,许多没有抗风险能力的企业纷纷倒下。

在危机时刻,楼仲平慧眼识珠,乘机收购了一些面临倒闭的吸管企业,从而在规模上迅速壮大起来,为他日后成为吸管大王做了良好的铺垫。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双童吸管会继续滚雪球时,楼仲平却果断地停止了兼并。

人们不解:兼并越多,企业越大,为什么要停止呢?对此,楼仲平有自己的想法。

用他的话来讲,你兼并的时候,对手也在兼并。

一番并购之后,义乌的50多家吸管企业已经浓缩到了3家。

这个时候,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一个地区要形成一个优势行业不能只有一家龙头企业,就好比一处好风景必须有山有水一样。

楼仲平认为,双童如果把持高端,还必须有人把持中端与低端,这样才能构成产业基地,对外部竞争力构成全方位的门槛。

楼仲平之所以会这么想,那是因为在义乌之前,广东原来是国内国际吸管的产业基地,后来由于众多厂家没有明确的定位,最后无序竞争致使广东慢慢失去了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经过重新洗牌之后,今天的义乌吸管行业只剩下三家大企业。

排在第一的是占据高端和部分中端产品市场的双童吸管;其次是占据中端市场和部分低端市场的佳燕牌吸管;最后是完全占领低端市场的蒙特牌吸管。

这三家如今都是全球吸管行业的大鳄。

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沃尔码超市集团的供货商第一个向双童公司伸出了橄榄枝。

之后,欧洲最大的特易购和美国第二大超市凯马特,以及上海联华超市等零售巨头也纷纷向双童公司发来巨额订单。

尝到甜头的楼仲平对商标更为重视,在随后的几年内双童公司共注册了96个商标。

这个时候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双童的面前:吸管要上超市的货架,必须有身份证,也就是条形码和标准号,而吸管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怎么办呢?等着标准制订出来吗?双童公司没有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出击。

1998年,双童公司开始编制聚丙烯饮用吸管的《产品企业标准》,2000年又以《产品企业标准》为依据起草并制订了公司用于内部质量控制的《产品检验规程》,并于2000年建立了ISO9001质量体系。

2006年9月3日,又着手率先制订起草通过了《聚丙烯饮用吸管》的行业协会标准,随后又提交了国家标准立项报告申请。

2008年11月14日,双童公司申请的《聚丙烯饮用吸管》国家标准通过审批。

这样一来,每一个标准都成为后来者的门槛,一系列门槛连起来,不仅排除了小作坊跟风的可能,也极大地压缩了大资本追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