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风吹来,虽然天è临近黄昏时分,但一团团的燥热随着晚风,继续不停地从地面,从天空鼓腾起来。
西边天际尽头是大片绯红姹紫的晚霞,象是火烧一样,火光压在高大的皇宫各个宫殿上面,于是连绵的宫殿群。
披上了瑰丽的红烟紫云。
天还是很热,很闷。
窗外,各个宫nv耐不住热,一个个身穿着单薄的绸裙,里面只系着一道抹n,在柳树下或者槐树下嬉戏,散步,因为衫裙的布料薄出一大片粉白再加上裁去了上了岁数的宫nv,看上去很是养眼。
盯着外面,但李威绝不是看这些美丽的宫nv,他在想着心事。
唐朝有许多优点,不会象后世那样,矫枉过正。
一个七品的县令,都能对岳飞这样的节度使傲慢指责,有效的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唐朝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包容,当然,这种开放包容,骨子里却是矜持,对待各个胡人夷人态度更是傲慢之极,那怕是强大的大食与拜占庭使者来访,都将他们当作了夷人胡人。
自信心过了头。
可是这种自信心,却能保证了将士,甚至整个民族的血这才是李威最喜欢的地方。
还有对新事物的接受,也比其他朝代容易。
比如胡人的衣着、音乐、风俗,唐朝都包容地吸纳进来。
再比如野辞明月,没有正式册封,再加上默契,放在东宫,也没有大臣强谏。
但有一点,利益。
那一朝一代,作为一个统治者,都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
就是因为利益没有处理好,王安石变法才会失败。
在唐朝,利益更是重中之重,各大顶尖世家,都可以傲视皇室。
还有庞大的功勋后代,就是皇帝了,也不能不考虑到这些n英人士的利益。
任何一个变动,都会牵涉到各种利益。
比如两渠,最简单的,要做一些水坝与陡还有为了延缓河渠的陡度,必须开挖之字渠,这些之字渠不可能开山凿岭,必须顺着山谷绕道行走。
一些农田必然淹没,这就是利益的受损者。
更远的,修建码头,建造客栈货仓,都会牵及到庞大的利益。
两渠所带来的利益纠纷,还是少的。
以后若有种种的变革,利益纠纷更大。
自己的手段还嫌软了,这就需要母亲的帮助。
刘仁轨又问了句:陛下,这是你的主意。
是。
刘仁轨还不怎么明白,为什么陛下产生这个想法,自己作为陛下的心腹不知,让程务n得知。
但李威不用再解释,裴行俭也听闻了此事,来到东宫。
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然后不服气地说道:陛下,太后不能这样做啊。
太后怎能这样做呢?李义琰也愤地说。
李卿、裴卿,莫急。
李威说道: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无论是母后提出,或者我提出,只要执行,都是为了国家强大……若不是为了权利与争斗,母后执行种种变革,我内心很欢迎。
想要国家强大,对今天朝廷的政策要做一些修订,只要有修订,必然有许多人不满……朝堂上有人掣肘,就是我看到它的好处,也不敢实施,母后去做,反而更好。
陛下,不是你想的……李义琰有些急,太后与皇帝相比,长处是权谋之术,手段果敢毒辣,短处则是大义与作为,特别是作为。
所以无论皇后什么手段,在民间舆论中,几乎所有老百姓都支持皇帝的。
然而太后若是将皇帝的种种想法实施下去,那么皇帝只是想法,皇后则是作为,想法重要,还是作为重要?天平会进一步地倒太后倾斜。
莫急,我们等一等程务n……既然母亲想改革,那么就让母亲先行改革。
陛下……李义琰依然担心。
但裴行俭终于明白李威意思,说道:李相公,陛下说得对,还是让太后先带这个头吧。
上官婉儿站在旁边,吃笑起来。
李威心里叹了一口气,作为资质,李义琰是差了,甚至连上官婉儿都不如。
程务n就带了进来。
李威让他坐下,责问道:为何我对你与裴郎说的话,你传达给了母后?陛下,太后召臣谨见,然后顺便问了几句,臣不敢隐瞒。
没想到……臣有罪啊。
程务n一下子伏于地上,说道。
你起来吧。
臣惶恐不安,不敢起来。
你起来,我不怪你。
其实无论是我,或者是母后实施此项法令,对国家都有好处。
但是我心中还有一些想法,请你过来,大家一起商议一下。
对程务n李威与裴行俭戒心皆不高。
他是武则天提拨的,武则天询问一下,肯定知无不言。
再说,他只是一个武将,不能动摇李威根本。
倒是裴炎,会成为李威最大的绊脚石。
程务n重新坐下,李威说道:母后很聪慧,举一反三,想到了武举,比我的想法更加完善。
但实施起来并不易,武举有何目的,与我当初提议一样,是为了提拨更多的人才。
所以母后说,考弓马策略。
但是不是如此呢?比如弓,有良弓与劣弓之分,世家子弟与贫民手中用的弓会不同,就算朝廷统一用弓。
那么马呢?马厮里的马匹同样有良劣之分,如何保证公平地使举子统一用马?这都是次要的。
主要是策略,世家弟子,换作当初裴郎参加武举,能写一笔好字,贫困弟子,能有多少机会读学习?就算肚子里有些韬略,未必能有才学将它写出来,写出来也未必会有一手好字。
甚至有的人连字都不会写。
陛下,言之有理,如果让臣去参加这个武举,臣写的字同样也拿不出来。
程务n道。
不但武举的写策,科举同样有许多弊端,每年都有许多贡生前来两京游学。
家庭情况好的,不会在意,就当自己的儿子出外散散心,见见世面。
家境不好的,又有几户人家能承受到这个经济压力?科举的录用率又很低,越是家境不好的,游学的效果越差。
本来我朝设立科举,是为了最大限度笼络人才为国所用,也为一些人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可此项制度的种种弊端,很有可能让一些家庭承受负重,坏的妻离子散。
李世民曾经进入科举的考场,看到考场里,从青年才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曾得意地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尽入我的囊中。
这些有本事的人,将心思用在科举上,也没有功夫琢磨如何谋反了。
所以李世民有此一说。
可是李家开国,多以英雄豪杰相入,或者名世家相助,比如河东裴家、薛家、太原王家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延续了西汉的士族制度,也就在于此。
种种的政策,也在照顾世家的利益。
包括这种游学制度,太原王家的弟子来了,那么一定是青年俊杰,崔家的弟子来了,更不用说了。
其实还好,这时候名世家还是很清高的,到了晚唐时,朝堂上经常出现郑半堂、崔半堂、卢半堂、李半堂。
于其说是将天下英雄尽入囊中,不如说是将名世家大多数俊杰入囊中,平民得到的实惠却是很少的。
这是事实……刘仁轨沉思道。
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第,纵然才华似王勃与骆宾王,也未必能如愿以偿地高中榜上。
比如西翀,若不是遇到陛下,纵然他才学再好,想考中进士,也是如同登天一般。
或者象他自己,立下多大的功劳,多久才进入政治核心?办法还有一个的,李威站了起来,踱了几步说道:无论文举或者母后所说的武举,是为了国家吸纳人才的,而不是为权贵提供更多弟子荫进的机会。
一是叮嘱考官勿得泄lù试题。
这一条做得很好的,唐朝举行了几十次的科考,虽然以第在录取进士,但试题从来没有任何官员敢向外泄又道:二是糊名制。
糊名制?嗯,就是将举生的姓用糊上,以试卷内容录取,等到结果出来,再将糊去姓名的地方打开,公开榜单。
但与文举不同,武举不能着重字迹秀丽与文章流畅,而是着重方略,可以用武将为考官,才能避免更多的弊端。
这个主意好啊,程务n大声道。
不但他认为是好,李义琰与刘仁轨也认为是一个好办法,默然看着李威。
是我的一个临时想法,现在不急,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要立即去做,比如裴郎出征西域。
是。
程将军,你也退吧,既然母后想设立军务监与武举,为了国家,你也可以想一想办法。
喏。
看着程务n退下,李义琰急切地说道:陛下,为什么要告诉他?太后只是说了军务监与武举,但没有说出大约的具体方略,李威这一说,也没有说具体的做法,可是大方向已经制订好了。
根据这个大方向,太后就能立下一件大功。
李卿,一切为了国家……可是……李义琰话没有说出来,刘仁轨拽了他一下胳膊,道:李卿,方法是好,可会有许多的麻烦。
李义琰猛然会意。
……程务n离开了东宫。
他身上惊出一身冷汗,虽然有一些军事天赋,但他不是裴炎,身为顶尖的世家子弟,一向清名吏治之名在外,皇帝虽然生气,气到一度用刀架在他脖子上,也拿裴炎无可奈何。
皇帝要对付自己,太简单了。
好在自己装傻卖疯过去。
不过皇帝这个主意好啊,一个糊名制,不仅是武举,都能解决科举的许多弊病。
不行啊,太后将提议摆了出来,让所有大臣去想,裴炎多半是想不到此节的,若是刘仁轨抢在前面说出来,再说这个主意本来就是皇帝想的,可让太后争了功,太后不但不能立功业,反而被皇帝与刘仁轨、李义琰他们掌脸了。
立即找到裴炎,对武则天他也谈不上什么忠心,倒是与裴炎关系莫逆。
他开始在上位,武则天破格提拨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裴炎的引荐。
因此,找到裴炎,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糊名制?裴炎听了后,愣了大半天。
是啊,裴相公,这个主意很好。
程将军,某知道好,可为什么皇帝知道你会通知太后,还要说出来?皇帝也想群策群力吧。
你低估了皇帝。
我没有低估皇帝,他很有能力。
程将军,主意是好主意,可绝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裴炎皱眉道。
我还是不大懂。
是利……益。
你先回去吧,待我禀明太后。
裴炎将程务n送走,来到上阳宫。
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裴卿,你认为呢?方法虽妥,可实施很难。
朝廷谋将,多以功勋弟子为将。
除了几位开国功勋后代,大多数人虽立有功勋,还不至于破格提赏的地步,子弟于是多进三卫。
在三卫里取得履历,再一步步提升。
比如陛下此次青海之战,就有许多这样家庭的弟子在军中谋职。
虽有牺牲,可只要幸存下来,多让他们如意。
若设军务监,再用武举,选将面会很大。
再用糊名制录人,虽是公平,也会赢来许多将士之心,然而……然而什么?然而功勋官宦之家,将失去了一条重要的特权。
不仅是武举,一旦糊名制实施,文举必然也会采用糊名制,武举只是选将,文举则是真正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其实游学有游学的好处,让各位大臣看,看这些游学学子的才学品德与节那么裴卿意下是反对了。
臣也不知,若是实施糊名制,有许多弊病,然而也有许多好处。
比如更公平的择人,至少谁先倡仪,这些所选的寒人士将会感谢谁的恩泽。
又是千古未有之事,凭借这一点就可以铭载于史册。
再如陛下,他也会相助太后。
此条实施下去,先进革新之始,以后他再推行一些政策,争议会少。
断断续续地说了三条,居然将李威心思猜了十之不离**。
是皇帝出了一步棋,不接下不好,接下也不好。
这个心思灵珑的人,也感到为难了。
说简单一点,就是武则天与裴炎,在能争取权利同时,使国家强大,心中不排的。
但无论任何举措,都要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损。
武举与军务监一样,李威又说出了糊名制,使武举与军务监制度更完善。
这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就是谁先做这个恶人。
武则天与裴炎要贪图这个功劳,恶人他们就必须先做了。
可不贪图,那好,前功尽弃,武则天之议,成了空谈。
这才是裴炎头痛的地方f【……第十章 一去无迹(一) ----网文字更新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