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哈哈一笑。
www.qtxny.com&n&n&n郑家这位老者与自己说话看似火药味越来越重,然而却正合了他的心意。
自己有多少事务,朝政权的争执,突厥人,兴修水利,倭国与新罗,这是摆在手头眼下就必须要做的四件大事。
还有武承嗣那个管事,与母亲如何合作,以及郑家这些小事务。
这一行,也许很重要,但对眼下自己来说,绝对是小事一桩,对郑家却是头等的大事。
与眼前这个睿智的老者,如果兜圈子交谈,三天也谈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不如真接一点。
笑完后道:郑翁,你当真会那样做?郑父语塞,世家最重的是名声,郑家这几十年不管朝堂上的事务,只着重于家族本身的发展,投入朝堂上的朝争,本身就不对了,再倒向后党,家族的各个长者也不会同意。
李威又道:今天我与你交谈,就是会对你们家族有利,我都没有指望过你们对我支特。
就算你们对我支持,朝堂上你们郑家有多少重臣,军又有多少将领?这不算全对的,若是郑家支持,还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因为郑家远离了朝堂,影响力也不能太过乐观。
郑父又是语塞。
继续道:我之所以来,还是方才那番话语,是大家共赢。
朝廷不会容允象你们这几支强大的力量,游离于朝廷之外,不受朝廷控制。
除非这个国家吏治,对地方上的力量失去了控制。
但作为你们几大家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你所说,这些年你们家族人口在膨胀,为什么?是国家安定发展。
享受国家的荣光,却不尽义务,世上有没有这样的好事?站了起来,说道:荥阳我是第一次来明天我还巡视荥阳一天后天就要离开。
郑翁请三思。
这是委婉的说法,有没有结果只有明天一天,明天晚上不给答复,我就要走了。
以后再想找我,也没有可能。
然后告辞。
郑家这座府邸很大李威这一行,就安顿在郑家的后花园里。
(看小说就到--www.qtxny.com--·--www.qtxny.com--&nwww.qtxny.com&n&n&n八月到来夜晚不算冷,略略有些清凉之意,花园里有许多高大的树木,还有一些花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
几个女子在花园的凉亭里面谈心。
对郑家,皆抱着好奇的想法。
然而来到后,都有些失望。
李令月不服气地踢着小脚:也不过如此为什么他们能藐视我们皇家?大哥,你回来啦能不能告诉我原因?小妹,不是如此,这几个家族家风严谨,刚才我到过他家的书房,里面的藏书不亚于崇馆的书籍,严谨的家风,使他们在民间影响很大。
这种家风,以及资源,还有藏书,以及众多的弟子,使这些家族代代都会涌现出许多的人才。
看一看弘馆、崇馆与国子监请了多少这些世家的大儒做为学士,在教命……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了一件事。
科举!唐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师承隋代,有许多地方狠不完善。
最大的弊端是两监制,录取的人才以两监为主,地方上的人才却是很少。
但两监多招对朝廷友善的名门家族子弟与功勋后代,特别是关陇贵族。
这一条科举制度,无疑限制了山东这些顶尖的门阀发展。
另外这些顶尖的门阀有自身的优越性,这几百年享受着品正制度,给他们家族带来的荣光。
唐朝却是以门荫制与科举制度用人,本身这些家族又不屑与普通的老百姓一道参加科举。
如果自己将科举普及到全国各地,这些大家族又放下身架,那会是什么局面,无疑是一头头睡醒的雄狮。
想到这里,喃喃道:要普及啊。
普及什么?没什么,李威没有回答。
活字与竹纸出现,使百姓读书的成本下降,正是普及的机会。
抢在这些世家门阀崛起之前,使全国有各多的人读书,这才是惠及万民的政策。
但朝廷的制度,又让李威感到头痛,不准百姓私自设学馆,只有州学。
这一个政策成了横在平民百姓面前的天堑。
是不是回去后与母亲提出来。
武承嗣庄园的丑闻,原来是准备调魏元忠以及其他数人回京的,但若提出来普及学馆,必须要母亲支持。
www.qtxny.com&n&n&n魏元忠回京的大好机会就错过了。
皱眉思索,婉儿不知,问道:陛下,你与郑家谈得如何?大家亮了一下底牌,如何,要到明天晚上才决定下来。
但他又婉转地说道:婉儿,当年你们母子得以入掖庭宫,是沾了郑家的荣光,可你在郑家心,却不算什么,他们考虑的是家族长久的利益。
不说你是外子,就是家族的至亲弟子,也不会考虑你的安全荣辱。
是,臣妾永远是站在陛下这一边的。
来我吟一首诗余给你们听……,看着天上的月亮,四周花树婆娑的身影,听着虫儿在吟唱,今天晚上与郑家这个老祖宗交谈,自己一直占据上风,李威心情大好,说道。
好啊,好啊。
几个女子皆高兴地跳起来。
要不要臣妾拿笔墨来?碧儿说道。
随你。
拿笔墨过来,不是吟,是写了。
一会儿将笔墨拿过来,听说陛下要作诗余,连同附近的一此郑家子弟都好奇地走过来观看。
李威没有管,提起笔写道: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这首诗余雄放姿肆,非陛下不能作。
看到写到最后一句,云何渐渐如钩,郑家的一个弟子忽然说道。
李威笑笑不答。
非是他的功劳,虽然知道因为自己出现,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世出现的名诗名词在这世界多半不会出现了,但不会自居其功。
其实这些年唱和之作,多是自己真正的作品,当然时好时坏,不过事务繁多,也没有人以为意。
今天只是高兴起来,顺便剽窃了这一首。
婉儿也说道:好象《天问》。
李威心情好,低声说道:想不想知道原因?想再拿颜料过来。
拿来了颜料,画了几幅图画,是太阳与地球、月亮的轨道图,几幅画一出,立即解释了原词大部分的疑问。
不过画完了,恐惹非议,立即拿来火舌,将它烧掉了。
陛下,大地是圆的?婉儿与一干人人惊奇地问。
我什么也没有说。
李威不答,但附在婉儿的耳朵边,低声说道:你看过我那幅世界大地图,我告诉你,过了那个美洲大陆,与一片大海……就是法兰克王国。
婉儿捂住了小嘴巴。
很聪明的一咋)小人儿,从西边可以到法兰克王国,已经证明,那么从东面也可以到法兰克王国,那么不是圆的……还是方的么?李令月要问更多答案,李威死活不回答。
闹了一会儿,道:睡觉,睡觉。
今夜郑家却是无眠。
李威走后,郑家几个长者,以及重要的子弟都齐聚一堂。
郑父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皇帝怎么会如此强硬?一个子弟不服气地说道,这也太嚣张了吧。
非是,稍安务躁,你没有听懂他话的意思。
对我们几大家族,高祖是招纳,但为什么招纳,那时候天下没有平定。
到了太宗与太上皇手,天下平定,我们几大家族如鲠在喉,因此一直在打压。
当今这个新皇帝,治武功,颇得大略,想他对我们几大家族态度妥协,那是不可能的。
那又如何?一个弟子再次不服气地道:别忘记了,他这个皇帝的位置还没有坐稳。
十七郎,你说错了。
不是不稳是皇帝不想有玄武门之变……,郑连叔道:这一路同行,皇帝有多少才干,与谋略,我是亲眼目睹。
言下之意,太后是定下来争不过皇帝的。
至于李治,郑家很明智地将他排除在外。
郑父拍了拍桌子,让大家安静下来道:你们还没有听出来,皇帝对我们几大家族态度必然强硬,然而却再三提醒,只要协助朝廷,受朝廷管辖,他就不会有敌意,相反地,似乎与我们寻找一条共赢的举措。
这是有别于太宗与高宗的。
李世民与李治是吃不到葡萄,于是喊酸,包括李世民在内,态度都极其的不健康,因此这些家族互相联亲,又没有过错,不敢用强行的措施打压,于是只好在《氏族志》与不准联亲上动手。
这与李威性质截然不同的,李威虽然态度似乎比李世民与李治更强硬,但说得很清楚,你们依附朝廷,受朝廷管辖,我会给你们家族寻找好处,但你们作为唐朝的子民,享受唐朝带来的荣光,却不为国家着想,虽然无过错,我可以用其他的手段,变相地打压与削弱你们。
并且找到了一些有用的办法。
又明确地说了,我不需要你们对我支持,与你们谈,共赢,是为了你们好,为了国家好。
大义抓在手。
因此,手的底牌强硬,多次让郑父语塞。
双方将底牌亮出,李威的牌硬,郑家的牌软,就是郑家有意想联亲,皇帝的态度都暧昧不明,大厅里郑家众人不由陷入沉思。
忽然郑家的晚辈郑清跑了进来,就是夸赞李威写的那首《木兰花慢》雄放肆姿的郑家弟子。
道:祖父大人,各位祖伯父,孙儿刚才在花园里看到陛下作了一首诗余。
记性好,念了出来。
几十个郑家的长辈无动于衷,新皇帝诗写得好,很早就有了名气,写一首好诗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郑清重点不是这个,又说道:他说大地是圆的。
记性好嘛,居然将刚才李威画的那几幅画重新画了出来。
原本这几大家族历史悠久,也是书香门第,自古以来,都是地方天圆的说法,因此,李威的说法,才使郑清感到离经叛道。
但细想一下,又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急匆匆地禀报。
怎么可能?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齐声说道。
这不是地方天圆或者地圆天方,虽不及世纪欧洲宗教那么恐怕,对现在的唐朝来说,一旦这个说法传出去,引起的争议也不会小。
郑父想了想,道:我去问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