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唐全集 > 第七十八章君子之战(中)

第七十八章君子之战(中)

2025-03-31 03:51:57

李威没有急,将康国与东曹国与曹国,以及今天才结伴到来的东安国、米国、石国、史国、何国与中曹国使者喊来。

这几个国家康国最大,在河中地区影响力也最高。

从隋朝以来,一直与中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此次听闻李威到来,国王笃娑钵提特地派了他的王弟温苟同拜见。

温是康国的国姓,这是一个汉人的名字,是不是临时取的,李威就不知道了。

曹国准确分为东曹、中曹与西曹,环绕在康国周围,甚至其国王有时候来自康国的王子。

不过他们与康国的关系只是结盟关系,自己独立成国的。

其中西曹国最大,唐朝也将西曹国视为曹国的正统。

是对是错,没有人管了。

若不是李威前来西域,谁去管河中这些小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

东安国又叫喝汗国,是一个小国家。

安国是受大食入侵最大的苦主,然而离小安国还有四百里路,使者没有来得及到来。

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也是因为路程或者其他原因,没有来得及赶来。

石国离碎叶城很近,产良马,善战,与唐朝关系也一直很和睦。

史上直到高仙芝在河中地区行为暴虐后,才投奔了大食。

这是唐朝的一个坚定盟友,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车薄时,还曾出过一些战士前来相助。

没有起重大作用,但能略表心意。

唐朝为了掣肘西突厥,特地在石国设大宛都督府,石国其实与史上大宛半点关系,其国王也是一个突厥人。

这仅是表示对石国的尊重,将它拨到康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因此,在阿史那贺鲁兵败逃到石国苏咄城后,城主伊涅达干将贺鲁拘送。

史国又叫羯霜那国,紧邻着康国的南边,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有一个重要的关卡,铁门。

***厥人梦寐以求重新恢复荣光的歌曲里唱的打到了铁门,就是此地。

米国在康国西南不到百里的地方,在永徽年间就被大食攻破。

显庆三年,以其地为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

这个小国王还活在人世,被大食人害惨了,所以对唐朝抱着无限的希望,是一个进贡很勤快的国家。

另外还有东米国与小史国,这是两个更小的国家,也夹在这第二波谨见的使者中到来,因为国力的原因,李威表示了尊重,但在他战略中没有多大意义。

何国在康国西北,这是李威特地召见的。

这个国家在唐朝没有设立羁縻政权,就以唐朝附属国自居了。

每次唐朝使者至,散花迎接,以麝香敷面,扶之东方拜之。

也是一个产粮大国,永徽时曾派使者进言,闻唐朝出师西讨,愿输粮于军。

主要原因是想借唐朝之手,掣肘突厥人。

可是唐朝羁縻河中后,并没有派驻军队,而且以突厥人为主。

这二十几年,失望之下,没有再进贡了。

李威亲自派人邀请,除了看重它的粮食外,还有一个原因。

宗教!河中地区以信仰祆教为主,极少数人信仰佛教。

大食的影响,有少数人逐步改信伊斯兰教。

例如康国,已经有妇女蒙黑面纱出门,这正是伊斯兰教的风俗。

对宗教李威不反感的,无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或者祆教、天主教,总体目的是教导百姓向善的。

只有一个前提,别影响国家正常的发展,比如广修寺庙,李威肯定不赞同。

修寺庙不要紧,但那几十万免税的大和尚们,对国家有没有妨碍?还有,别向西方一样,干涉政权。

最后,别没事往宫中跑,甚至进贡小丸子毒害宗宗与皇帝本身。

可是伊斯兰教的普及,为大食进攻河中打下了最好的基石。

这个何国不知道是不是对唐朝失望了,居然将国教主动从祆教改成了伊斯兰教。

所以何国成了李威重要的拉拢对象。

宗教才改不久,对百姓影响力也不大,还来得及改过来。

不但是这些,各国的风俗、人种、出产、百姓与士兵数量,对待唐朝的态度,之间的矛盾恩怨,地形、矿产、气候等等,全部要了解。

因此这次前来河中地区,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

但这样细细考虑,却为以后有可能打下厚厚的基石。

这些使者到来后,李威仅是寒喧了几句,没有多说。

只对所有使者说了一句话,有什么事,等打完了再谈。

他们拜见,用意很明确,想利用唐朝,来抵抗大食人对他们的威胁。

可心中忽信忽疑,等打完了,看到唐朝军队的战斗力了,这样谈,才有谈话的权威。

这些使者胆战心惊的来到他面前,不是怕李威,马上咽面就打过了,怕唐朝军队战败,能殃及他们。

李威说道:大食骑兵是不是很强大?是啊。

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其中还有一大半使者居然能说一口流利的唐朝话。

那么我朝能不能经常性地派几万军队保护你们?这一问,全部蔫了。

唐朝只是羁縻,没有事,你只要进贡就行,进贡也不是勒索,唐朝还会有丰厚的赐赏。

平时也不征税,也不纳粮。

凭什么经常派几万军队保护自己?当真几万军队作战没有抚恤?没有供给,没有损耗,没有牺牲?唐朝皇帝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要改变唐朝的政策?李威没有顾他们的表情,继续说道:唐朝可以帮助你们,但你们必须自己强大。

今天我就现场示范一下步兵如何破骑兵的。

自己要试验,也顺便向他们示范。

对河中,李威暂时还没有什么想法,吐蕃与突厥的事务都没有了,有什么精力真正统治河中?但必须让他们自己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不至于被大食吞没。

另外,政策也要做一些小的调动,现在不急着说,要等此战过后,说他们才能听从。

另外就是宗教。

大食人曾经对征服区说过三句话,要么你们向我们大食乖乖地纳税(很重的税),要么你们信仰我们的宗教,要么你们就等待着死亡。

因为与拜占庭的交战,目前对河中他们还没有多大兴趣。

最多是入侵,掳人抢财物,然后回去。

宗教也是如此。

李威入主河中后,就是打算树立祆教的权威,但眼下还不能管。

要与他们谈,要让他们信服,让他们配合。

说完了,手往下一挥,张知愿发号施令。

做了他的传令兵,但也是一种培养。

随着这一声令下,薛讷、细封雷、刘德正、野辞明川、拓跋坡率领一万五千人皆下了战马。

从京城带来了诸位重点培养的将领没有动,让他们仍然骑在马上,继续现场观看。

还是要战的,这要等突厥人各自溃败后,各自率领一百人追击的。

另外李谨行、王方翼与郭元振也没有动,仍然骑在马上。

一万五千士兵在各自将领指挥下,从大营将一个个小车子推出来。

这又是一个步兵破骑兵的重要道具。

李陵五千对十万匈奴兵,刘裕恐怖的却月阵,皆是以车为重要的道具。

包括裴行俭在黑山那次战役,同样借助了辎重车的掩护。

车子是临时制造的,还制造了一些小道具。

钩镰枪与厚砍刀,厚斧子却是在洛阳就制造好的,除了这些武器外,还带了一些简易的投石机,以及强弩。

其他的皆是常规的武器了,比如说是弓箭、槊、枪、改进后的横刀、矛与盾牌、枪。

推小车子大家懂的,起临时的城墙,阻挡骑兵的冲击。

然而这些小车很是可怜,因为临时制作的,不但单薄,而且很矮小。

另外又准备了一些尖矛,也是用木头削尖的,这是准备当作标枪投射出去的。

这些尖矛同样很可怜,全是木头尖子,一个铁尖子也没有。

虽说咽面部经历大败,但上了战场,至少士兵穿了皮甲吧。

这些木头尖矛能不能起作用?不但如此,骑在马背上的唐朝军队仅剩下七千人了。

但一万多唐朝军队下了战马,后方留下了大量的空马,不得不派士兵下去看管。

处月部的使者担心地问:陛下,是不是太托……一个大字不好问出口。

我问你,是铁矛昂贵还是这种简易的矛昂贵?是它……但更是怀疑,战争不能说昂贵,最好穿藤甲,使竹弓箭竹刀最便宜。

可那样的话,还能打赢战争吗?李威又问道:若是战争到了关健时候,武器不足,怎么办?可……是这么说的,这种简易的投矛随时随地能就地取材,只要有树,想要制造多少就有多少,但它能有杀伤力吗?况且草原上作战,几乎所有人皆骑在马上,这种投矛起的作用更是可怜。

并且这些矛比常规的长矛更粗更长,都有人怀疑唐朝士兵有没有这个臂力,让它投射起来。

倒是河中这些国家使者感到兴趣。

他们与唐朝情况差不多,有许多国家半耕半牧,兵种也是步骑相夹。

但是唐朝那种战术,学又学不来,特别是杀伤力巨大的陌刀兵种,连陌刀都不会制作,怎么建立这样的兵种?然而唐朝皇帝这次战术,是对以前唐朝战术的彻底颠覆,似乎也比较容易学习。

此时,从东西两方传来号角声。

一长一短,是报平安的。

受裴行俭的影响,来到此地李威特地询问了天气。

七河地区因为受地中海影响,夏天经常刮的是西风,又根据了当地熟悉天气的老农民一些谚语,李威观察了一下天气。

根据这些谚语,大约近两天天气很正常,也就是风向不容易改变。

不知道后世的鄱阳湖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朱元璋借助风向改变,用了火攻,有没有用粗糙的办法观察过天气的。

但对战争来说,却是很重要的一环。

李威所选择的地点,不仅是君子之战,而是诱惑咽面倾巢而出,一举歼灭。

所以选择了这个空旷的地带。

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临近沙漠地带,虽说是戈壁滩区,沙尘很少,几万骑兵奔跑而来,必然扬起许多尘土。

风大与小观察不了,能不能借助风势也判断不了。

但只要刮风,就能卷起尘雾,也能迷住士兵的视线。

这是李威最担心的一个环节。

因此,一大早就派出了许多斥候察看两边的情况。

然而阿史那绰尔并没有利用。

骑在马上,李威不由笑道:还真是一个小毛孩啊。

很轻蔑的语气,就这样的水平,还想与自己军队决一雌雄?不但李威笑了,王方翼也笑了。

昨天晚上的军事会议上,李威刻意说过此事,也做了一些预防的措施。

咽面人却没有这样做,这更增加了今天胜利的轻松度。

当然说到底,也是看到咽面新败,实力大损,将士信心不足,才敢将这种战术拿出来做演练的。

听到报平安的号角声,李威又做了一下手势,张知愿又发出一道命令。

一些士兵从大营里拿出一个个麻袋,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就没有人能看到了。

先是送到两个壕沟里。

然后送到车墙后面的士兵手中。

布的这个阵同样也很古怪,每道壕沟相隔有近八十米远,第二道壕沟离车墙又有七八十米远。

中间整相隔了一百多米。

也就是说勉强地将第一道壕沟的将士,保护在弓箭范围内。

真的很勉强,除了一些强力的角弓与劲弩,根本达不到一百多米的射程。

而且唐朝到现在为止,所有步伐都温吞吞的,不象是大战来临。

反而***是一次演习。

不但唐朝军队,阿史那绰尔也派了斥候,虽说是君子之战,还是害怕唐朝人的阴谋诡计的。

斥候回来禀报,方圆几十里地,皆无一个伏兵。

要么碰到了唐朝的斥候,发生了一些激战。

这个激战后果也让咽面的斥候感到沮丧。

李威用斥候,不仅是刺探消息,也是预防斥候相遇时发生小规模的交手。

斥候交手占据上风,就能有信心有力量打探得更细。

因此,派出的斥候几乎是最凶悍的士兵。

两军斥候一碰面,交手的后果可想而知。

咽面的斥候被杀得很惨。

但这个交手只是一些小规模的作战,几十人的死亡,并不影响大局。

也得到了绰尔所需的消息。

既然唐朝军队没有其他的埋伏,于是下令三军缓慢前进。

要保持马力,留作决战用的。

因此咽面的部队同样慢慢腾腾。

看上去,两方温文尔雅,象一对恋人一样,含情脉脉,根本看不出来有任何交战的迹象。

君子战嘛!至少现在,几乎史上没有出现过如此温和的战役。

咽面人就到了。

远远地看到大团大团的黑影,在尘土中露出身影。

李威喝道:升旗。

一面很大写着皇字的大旗升了起来。

意思分明对咽面说,唐朝皇帝在此,向我开火吧。

七十九章 君子之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