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唐全集 > 第六十八章 三国鼎立 何去何从

第六十八章 三国鼎立 何去何从

2025-03-31 03:51:48

碧儿系着一个花围裙,在忙里忙外。

围裙系得有些紧,将一对小丰胸便激凸起来,腰儿也十分苗条,一头乌黑的头发,梳成一个大辨子拖在脑后。

艳丽比起杨敏这些绝色少女,稍逊一筹。

可同外面的春柳一样,粗看起来,只是喜人,可那种清新的味道,却是很让人回味。

很忙,因为王彩年来了,这是一个对太子很好的太监,得好好款待。

其实她心中的善恶观,偏颇的很,只知道对太子好的人,就是好人,对太子坏的人,就是坏人。

不但自己在忙碌,还指挥着一群宫女太监忙碌,第一次行使她的司闺职权。

将桌子胡床什么,擦干净。

实际王彩年未必在意这一点,但看着她忙忙碌碌的样子,李威涌起一种幸福感。

心中占位置的人有不少,杨敏、徐家那个辣丫头,或者香雪、画柳,也有裴家那个小萝莉,但其他念头没有,只记得这个小姑娘很坚强。

其中杨敏好感在上升,香雪的才气与慈善心肠,也有很深的印记。

但怎么都抹不去碧儿的位置。

如果父母对自己不猜疑,就这样过一辈子,那怕一辈子只有碧儿相伴,也是快乐的生活。

当然,他也知道是一个空想,站在这个位置上,有人来抬,包括狄仁杰这样的牛人,有人会踩。

不上去就得下来,并且下来就是死路一条!就算自己到了洛阳后,哭着喊着,父皇,母后,你们想怎么的就怎么的,儿臣没有任何野心,试问他们会不会相信?刘群拿出一盒贡茶,来到李威面前低声问:殿下,这一次圣旨会不会处执周国公?有些期望,却有些担心。

为了作坊,这段时间她经常要出宫的,可是贺兰敏之疯了,连小公主也下手了,如果将注意力转移了,向她下手,或者向作坊下手,怎么办?必死无疑!李威冷冷道。

某些消息,已经证实了狄仁杰的看法,对贺兰敏之的处理,不是民间所传言的那样,恰好反过来了,是父亲在包庇,母亲却雷厉风行的。

事后洛阳久久没有消息,正是母亲从中起的作用,否则早就高拿轻放地处理了。

但父亲也许能容忍自己未婚妻受到凌辱,也许在自己没有刺死之前,都能容忍贺兰敏之的刺杀。

可对小妹下手,一二再,再二三不知悔改不提,小妹却是父母的禁脔,这已经触动了父母最后一根底线了。

不但会处理,有可能这次还会严肃处理。

只是担心,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

王彩年到了。

李威迎了出去,两人并齐走进屋中,在路上,王彩年低声说道:殿下,这次有些棘手,所以奴婢花费了一些力气,才得到这次宣旨的机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一次牵涉很大,如果不操作,让他连宣三次圣旨,这个机率不亚于后来买彩票中了头奖。

这中间可不是好操作的。

李威也低声说道:谢过王内侍。

殿下,勿用,且宣过旨后,听奴婢说几句话。

好。

走了进去,开始宣旨。

重处了贺兰敏之,李威也别想落得好。

圣旨上全是呵斥的话。

……敏之悖逆,汝之弗使侍卫衅之,何至颠狂如此!……李治算是气着了,先是指责京城大佬们置若罔闻,没有及时处理,事态扩大化,现在又指责李威了。

就是你挑唆羽林军找贺兰敏之麻烦的,将贺兰敏之逼到死路上了,才使他发疯的。

不是无的放矢,可贺兰敏之自己发疯,才是主要原因。

换作别的大臣,就算过份了,顶多砸砸奶糖铺子,或者其他的什么,那个敢对小公主下手?当真他是郭子仪的儿子,来一个醉打金枝。

可那也是成年后,成亲后。

总之,这件事,也快将李治逼疯了。

……公主出事,汝救之自可,事关宗室颜面,汝何为之?咆哮坊里,喧嚣京都。

天下储君,手持阉刀,体统何在。

弘文馆内,汝言圣贤,扬善隐恶。

百姓称汝,贤明仁爱,贤明何处,仁爱何处?……这一点姚元崇早就分析过了,固然是痛快了,可是便宜父亲肯定不痛快。

但没有想到父亲反应这么激烈。

通篇的斥责过后,最后才说了一句,让他主持完两位公主大婚后,如果身体好了一点,立即到洛阳。

谢旨,说完了,抹了一把汗。

***,这个太子做得真累!让其他人等下去,然后看着王彩年。

王彩年说道:不瞒太子,奴婢在路上也偷偷看过圣旨了,吓了一跳,如果不是最后一句话,奴婢都认为殿下凶多吉少了。

王内侍,请指点迷津。

唉,殿下还是那个仁爱的太子啊,谦逊有礼,陛下所言失之偏颇。

客套了一句,继续说道:殿下,如果真的无法挽回了,却不会过问殿下病情的。

李威点了一下头。

皇家亲情最薄的,自己这个父亲算是好的,但也干掉了好几个兄弟姐妹。

知道的事依然不多,大多数是来到这时代听到的一些,不过前世有一个历史科的讲师,曾经说过一句,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第一是李治,第二是雍正,第三是杨坚。

特别是李治,历史对他评价是很不公正的。

如果心软,他根本做不了一个好皇帝。

不是李治心软,是武则天太厉害,显得李治软弱。

这样分析,能过问自己病情,最少圣旨说了句,等自己病情好转一点,去洛阳,还是关心的。

想到这里,格外想念老狄了,如果没有狄仁杰这条妙计,打了一着很好的悲情牌,这一次父亲会更加暴怒。

碧儿过来沏茶。

王彩年笑咪咪地看着碧儿道:恭喜江小娘子了。

碧儿纳闷地问道:王内侍,何来此言?某前来宣旨时,陛下特地嘱咐奴婢一句话,让殿下到东都时,将你带上。

奴婢也在宫中听到一些消息,说当时你在许家门前那一跪,陛下听到此节,向皇后特地夸奖过,这位碧儿宫儿,是一个好宫女,朕这个不争气的儿……太子(儿子,不好说出来,改口了),倒有几分福气。

王内侍,此言当真?碧儿眼睛都乐成一个弯月亮。

能在太子身边服侍,自然很高兴的。

可中间却有很多变数的。

如果能得到皇上的欣赏,那怕给一个小小的名份,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呆在太子身边,服侍太子一辈子。

这是口旨,某还敢撒谎不成?碧儿喜出望外,站在哪里痴立好久,过了好一会,才想起来,跑进她的房间里,拿出几缗钱,这是她的月饷,说道:王内侍,这是我的赏钱。

江小娘子,你还是留着吧,到了东都,你人事不熟,还有用场的。

王彩年拒绝道,不过眼中笑意更浓。

太子好啊,对自己尊重,本来是投机的,现在却倒有了几份忠心。

这个太子身边最宠信的婢女,对自己又很感谢。

那么太子上位后……这样一想,越觉得自己有奔头了,又叹道:江小娘子,好人有好报啊。

我不敢当王内侍夸的,王内侍,喝茶喝茶,这是我特地吩咐宫人拿出最好的东宫茶叶,专门沏给王内侍喝的。

难怪这杯茶喝起来那么香呢,谢过了。

花花轿子大家互相抬一把后,王彩年开始说正事了。

其实奴婢上次就说过,到了东都,未必是坏事。

人在身边,就会亲近。

人不在身边,就会让小人钻了空子。

再说了,奴婢已经来宣了三次圣旨,若下次再来,必然有心人会想入非非,反而不妙。

那是,孤这次等两位公主大婚后,立即前去东都。

不过王内侍,什么小人在钻孤的空子?原来啥都不懂的,渐渐磨操下来,也能听出某些话外之音了。

所以一个人,后天成长也是很关健的。

这个人,有些头痛啊,王彩年呷了一口茶,说道:自从许家门前之事发作后,许相公立即派了他的孙子,前去东都谢罪。

尔后,贺兰敏之悖逆之事发作,许相公又写了一本奏折,奏折上说,太子仁爱,百姓所望,士兵所望,官员所望,天下所望。

太子才是国家根本,望陛下不可因小失大,一定要从重处理贺兰敏之,才不负天下重望。

如果才来,李威还认为许敬宗这篇奏折是为他好,可现在却不然了,立即想到这篇奏折所产生的后果,咬着牙说了一句:其心可诛!是啊,奴婢硬是逐磨了一个晚上,才想到许相公其用意险恶。

毕竟他孙子与你交恶,如果殿下得承大统,许家前途堪忧。

不过这篇奏折,却是滴水不漏,任何人也做不得文章的。

不能夸你还夸错了。

但就是夸你,哄你,将你哄死。

陛下看了这篇奏折后,还在夸奖许相公是一个忠臣。

立即将许彦伯破格提为太子舍人。

难道陛下与皇后不知道他的用意吗?碧儿焦急地问道。

如果许敬宗一门心思要对付太子,可比贺兰敏之难缠得多。

人无完人,两位圣上聪慧千古难寻,可总有一些缺点的,他们对许相公一直信任有加。

但是许相公八十出头,又缠病在身,殿下,没有必要与此人硬撞。

正是,想想许敬宗的种种,李威也十分头痛。

先忍着吧,不相信他还能活上三年五年的。

如果他真不老实,斗不过他,总得能斗过他这个孙子吧。

通过那天在弘文馆的举动,那个许彦伯也不过如此,不足大害。

所以呢,殿下还是在两位圣上身边,那么这些小人就无机可趁了。

况且现在殿下监国,并无实利,空担了虚名,得不偿失。

说到这里,他眉头忽然皱了起来,道:但有一件事,奴婢却是通过种种的渠道,分析出来的。

殿下将会很难以处置。

是何?这也是奴婢用了殿下给的经济,买通了一些陛下与皇后身边的宫人,听来的。

殿下上书那首怀胎十月的诗后,皇后看到后,说了一句,这孩子大病了一场,难道懂事了。

但陛下似乎大不悦。

可殿下原来上书让两位公主下嫁,陛下却是很高兴的。

所以那次圣旨,对殿下十分严厉。

确实如此,什么你的血统的神马,都将李威骂晕了。

唯独殿下送了奶糖后,两位圣上皆是喜欢。

那是意见最统一的一次。

到了这一次许家之事发作,陛下在宫中斥责殿下,难道病糊涂了,开始胡作非为了。

朕已经下旨警告,为何不听?李威心中暗叹一声,这个狄仁杰提前就警告过了,此计实施,贺兰敏之必死无疑,逼得父亲要处死贺兰敏之,不然民愤与军愤,无法解决。

可是父亲必然不悦。

这是小聪明,瞒不过的!王彩年又说道:但是皇后却在夸赞,说太子是储君,不能一味偏软,有时也要拿出一些刚气。

陛下你呢,不也有时候天颜大怒。

然后皇后越劝,皇上似乎却越加不悦。

因此奴婢奇怪。

后来逐磨了一下,是不是这回事,这就象三国一样。

陛下因为有病在身,不能全力亲政,所以分权于殿下与皇后,相互掣肘平衡。

皇后与殿下对立,陛下才能安心。

如果统一了,陛下反而不喜?不提醒便罢,一提醒,可不是如此?但让李威如何去办?难道真听从父亲的安排,与母亲武则天对峙,对着角牛?这分明与找死无疑。

可不对峙,顺从母亲武则天,父亲又是不悦。

别忘记了,现在父亲还没有病到无法自理的地步,大权一大半还在掌握在父亲手上。

他不是三国的魏国,是三国的西晋。

真下了狠心,无论对付蜀国或者吴国,必然取胜!本来做了好若干准备,去洛阳的。

然后就象高考数学题一样,嗯,我学了很多了,也复习了很多了,可打开试卷一看,第一道题是莫德尔猜想,第二道题是谷山志村猜想,第三道题是莫德巴赫猜想。

怎么办?这个悲催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