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不少的,好几百人拱卫着李威的安全。
其实就是没有这些侍卫,也会相安无事,现在并没有到了官逼民反的地步,偶尔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也是走投无路,能吃一口饭。
都知道熬过了这个灾年,还是有一条活路的。
太子是仁太子,那些胆大的百姓终不会下手的。
开始时,情况很恶劣,京城不觉,郊外沟渠很发达,虽然严重,还没有触目惊心。
但越行越远,许多地方看起来就惨不忍睹了,有的田地里都因为久未下雨,出现了龟裂。
可过了华州后,情况逐渐良好起来。
能看到许多地里大麦小麦渐渐半青半黄,就象李欣写的诗: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粮价也不同,仅是一道渭水之隔,长安的粮价官府监管着,都渐渐逼近每斗六十文,然而东都洛阳才三十几文。
差距还不止这些,一个是大斗,一个是小斗。
直到此时,李威才让车驾稍稍放慢一点。
开始时很快的,其实车驾还要仪仗的啥,象李治与武则天车驾更慢,从长安到洛阳仅八百里路,就是快也要近二十天,如果放慢了能达到一个月。
平时无事,可这时,沿路就食,无疑给当地带来了压力。
于是李威一路催促着。
竟然六天就出了雍州、华州、虢州地界,到了陕州。
就是这样,也没有放慢多少,用了四天,就到了洛阳。
车驾进了定鼎门,从定鼎门到天津桥这条街,乃是洛阳最热闹的大街。
原来的太子也来过洛阳,可这一次长安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便有百姓驻足围观。
太子还是好太子,前些日子受委屈了,再说洛阳郊外在用太子犁,洛阳城中的贵人们不大懂的,但那些农人们却竖起拇指,交口称赞。
车驾过后,便有了一些叹息声。
中间最大的马车里,李令月在看着上官婉儿读书,大哥读书,有些不耐烦。
这次又上当了,此次出行因为赶得急,一路灰尘吃了不少,好玩的却没有碰过。
倒是那些相迎相送的官员阿谀奉承,看到不少,可那在长安看得岂不更要多!她说道:上官婉儿,你现在看《尚书》能看懂么?上官婉儿放下书说道:看不懂,慢慢想,多看几遍,总能看明白几分的。
好个慢慢想,李威怜爱的摸着她的头。
这样的小萝莉,放在谁手里,尽管不是自己的妹妹或者女儿,但问一下,谁不喜欢!李令月其实呢,对上官婉儿都没有什么歹意,平时因为岁数相差不大,一路上也只找她玩。
不但玩,还直接拖到李威的马车上,这可不大符合礼仪的。
但对李令月,谈什么礼仪?长安的宰相都让她三分,况且这一行随从人员。
但就看不惯李威对上官婉儿的宠爱。
歪着脑袋,一下子将上官婉儿的书夺过来,指着中间一段话,问道:这行字怎么读的?上官婉儿看着这行字,读道: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罔弗憝。
之所以指这行字,是因为一个宄与一个憝她不认识。
听完了,扭过头看着李威。
李威点头道:读对了。
又不服气地问:那么它是什么意思?上官婉儿歪着脑袋想了好一会儿,《尚书》对于她这个年龄来说,读起来还是十分吃力的。
最后说道:凡是有百姓自己犯罪,各种强盗、杀人、抢劫财物,这些人应当要处死他们。
大哥,她没有说错?相差不远了。
好,就算你对了,可你也比不上我大哥,曹植七步书诗,我大哥在东市坊门口,一步还没有走呢,就写了五首诗,你以后能做到吗?碧儿再也忍不住,咯咯笑了起来。
李威却擦了一把汗,道:小妹,此话以后切不可乱说,这是我在东宫想了很久才写出来的。
那有曹植的才情。
如果不把脑海里记下的诗抄出来,让他走七十步,也写不出一首象样的诗。
但上官婉儿却一本正经地说:公主,奴婢纵然再学习,也不如殿下的。
就是公主如果与我一样大,也不如公主的。
你这是巴结,李令月也不好骗的,让她再学习一年,也学不到上官婉儿的本事,但后面一句话,因为自尊心的原因,终是说不出口。
李威心里面却有些高兴。
这两个人倒是一对小冤家,虽然上官婉儿进洛阳,应当没有事的,可母亲的心,不好猜测。
有了李令月在中间缠合,上官婉儿将会比泰山还要安全。
马车吱哑地响着,就到天津桥了,李令月好奇地指着会通桥,说道:大哥,你看那么好多船!旱的是关内,洛阳旱情不大严重的,洛水航运也没有遇到麻烦,会通桥此时万舟云集,颇为壮观。
不过还有更大的船舶停在黄河边上的码头,却是看不到的。
看着无数的百姓在搬卸着货物,因为隔着远,看得不真切,可反而更震人心魄。
梦一样的唐朝,李威看着哪里,又看着远处层层楼阁,喃喃说了一句,只是没有他母亲,那会……可这是逃都逃不了的,马上就要面对了。
李令月又转移了视线,说道:大哥,你看,那一对白鸟好大。
是天津桥下的沙洲,沙洲上长满了树木花卉,但边缘地带长着许多青色茂盛的芦苇。
大约是车驾惊动了芦苇丛中一对白鹭,从青色的芦苇丛中飞了出来,在洛水上亮开一道美丽的身影。
太监已经迎了出来,将他们带到东宫。
不但以前的太子来过洛阳,碧儿也来过一回。
打老远的,太监就冲碧儿说道:拱喜江小娘子了。
皇帝下口旨,特地宣她到东都,这个小姑娘熬出了头。
连碧儿都不敢称呼。
不敢当,金内侍,一向可好。
托江小娘子的福,奴婢一向安好,说着来到李威身上施礼,然后说道:殿下,奴婢很是想念殿下。
李威两眼茫然,根本不认识。
碧儿在他耳边地说:殿下,金内侍,你也记不起来?李威摇了摇头。
殿下,你每次到东都,都是金内侍伺服你的,对你也很好。
这个很好很不容易,以前太子咳嗽不停,加上这时代对肺结核的畏惧,一般人确实容易望而却步,不敢亲近。
但眼中颇有几份担心。
李威读懂她的意思,摸了摸她的头,说道:孤忘记了一些事,慢慢才能想起来,这个不急。
其实心里说道,忘记才好啊,如果想起来了,是原来太子回来夺舍了,那才不美,如果他回来了,对你可未必领情的。
跨了一步,和蔼可亲地说道:有劳金内侍挂念。
奴婢那敢,听说殿下在西京身体一天天地好,奴婢不知道多开心,天天上香,求菩萨显灵。
这一回菩萨真显灵了。
看到太子的气色,奴婢不知道怎么高兴,说着,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了起来。
不管真哭还是假哭,恐怕以前对原太子是不差的。
江内侍,你就等会儿说吧,太子这一路赶得急,要休息了。
奴婢该死,见了殿下气色好,忘记了,说着,吩咐人搬运李威的行李。
不少,其实有些根本不需要,可仪仗嘛,这时代拒绝不了。
引入了寝宫。
比起大兴宫的东宫,洛阳的东宫稍小,但也小不到哪里去。
李令月高兴地说:大哥,我就住这儿了。
这个不行,李威立即拒绝,太子有太子居住的地方,公主与皇子又有另外居住的地方,这可马虎不得的,而且离得远,东宫在宫城的东边,公主与皇子寝殿却在宫城的西北边。
正说着,一个太监走过来宣旨:着太子殿下与公主殿下,宫女江碧儿武成殿面见两位圣上。
这么快。
走向宫城,江碧儿战战兢兢地说道:殿下,奴婢好怕。
不用怕,父皇与母后是喜欢你,才让你到东都见他们的。
李威安慰道。
其实他心中也有些害怕,来到唐朝时间有一些了,知道的渐渐多了,第一次与李治、武则天见面,并且不是在书房与寝殿,而是在武成殿!武成殿却是天子常朝的所在。
为什么他们要在武成殿见自己?眼见着武成殿就要到了,李威心中忐忑不安地想到。
而且真说起来,他可是一个冒牌的太子,不知道作为亲爹亲妈,能不能察觉出来?特别是这个老妈,可是一个妖怪的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