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念着奏折,李治听完后批示,武则天书写。
()有时候李治头痛的时候,思维不清晰,武则天还替他纠正。
或者失误的地方,也一一指出来。
这些年就这么过了。
后来武则天对也好,错也好,但开始是帮助李治很大的忙。
这个庞大的王朝在继续发展前进,包括这些年灾情连连,国家尚算太平,武则天功不可没的。
这时候,武则天就读到一份奇怪的奏折了,是窥基法师上书的。
西京大慈善恩寺法会举办得很成功。
本来是一场富人举办的法事,后来多方努力,终于上升为法会级别。
这一次募得善款一共十九万六千三百多缗钱。
然后窥基法师上书,希望朝廷协助将这些善款化作粮食,发放到灾民手中。
数量巨大,这是对一场法会而言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还不能影响到轻重。
就是化作了粮食,以现在关中的粮价,也不过三十几万石,但关中受到干旱影响的百姓最少有七六百万人,一人也分不到一点儿。
可这个善款是来自民间的,意义却是重大。
至少象征意义,不可忽视。
或者说白了一点,老百姓虽然疲苦,可心依然在向着朝廷的。
李治听了后,说道:将阎立本与郝处俊一起喊来商议一下。
武则天挥了挥手,太监下去。
一会儿阎郝二人进来,武则天隐入帘后。
李治将这个奏折递到他们手中。
阎立本道:此是善举。
是善举,可是**师却要粮食……听到粮食二字,阎郝二人都皱起了眉头。
郝处俊说道:就是没有这笔善款,朝廷也会拨粮进入关中。
可进入了初夏了,渭水雨水依然不足,河水浅,运输却是不便……其实朝廷已经尽力了,各地调动粮食,进入关中。
但现在的条件必须借助水路,从陆地走,不要说别的地方,就是从洛阳到长安都有八百里路远,用马车拉,一马车能拉多少斤?押运民夫的消耗,还有因为干旱,野草长势也不好,牲畜又要带粮草,如果全部借助陆地,有可能粮食到了地头了,就消耗完了,人都回不来。
这件事多少与太子有些关系,去将他喊过来,这几天,所作所为,斯文扫地。
李治对身边太监说道。
阎立本与郝处俊二人低下头,忍不住想笑。
先是太子勒索了许彦伯一次,然后带着一群侍卫,没有事,就在洛阳游荡,看到不平的事,立即来个拨刀相助,有一官吏,利用手中职权,巧立名目,抢了一家良家妇人,正好被太子听到,带着侍卫上去,将他揍得鼻青脸肿,然后送到官府处执。
几天下来,洛阳很安静,比丰年还要太平。
不是说不好,你堂堂一个太子,与这些小人计较什么?就象一头老虎,抓抓鸡,还能稍作解释,可抓蜗牛,总让人感到古怪万分。
不过二人都知道,太子这样做多少是无奈。
怎么办呢,老子忌惮,又不能学习李承乾偷人家的牛,只好用这些无伤大雅的事,抹抹日重的名声。
李威带来了,参见后,李治问道:这几天玩得高兴否?启禀父皇,儿臣只是出去看看百姓的疾苦,并无其他。
看疾苦,是让你将洛阳闹得鸡犬不宁?父皇,儿臣没有,倒是这几日做了一些善举。
李治闷哼一声,有阎郝二人在此,没有驯斥,将奏折扔到李威面前,说道:看一看。
李威将奏折打开,看了一遍,哦,不错嘛,居然筹得这么多款子。
看完了,放下,问道:父皇给儿臣看此奏折,欲要儿臣做何事?你有没有办法,运送更多粮食进入关中?李威愣了一下,心里想到,我会有什么办法,再说了那么多大臣都想不出来,怎么问起我了。
想了一想,道:昔日诸葛武候发明的木牛流马,倒是一个主意,不知为什么儿臣却没有看到?这都是什么馊主意!李治愠色道。
郝处俊低声解释道:殿下,武候的图纸并没有留传下来。
即使有,恐多有不便,他一生出征多次,只用了三次木马牛车,又是山区。
如果能取代正常的车马,早就取代了。
那么父皇,可否多征调一些船舶……这一病,你真得了失魂症了,好的没有学到,倒象一个游侠儿。
这可不是奖励的话。
郝处俊又低声说道:殿下,想要用船,一是朝廷自己造船,可是国库紧缺,却没有力量造大批的船舶出来。
再说了,即使造好,旱灾说缓就缓,这些船舶也是浪费了。
国家没有这个经济来铺张。
要么从民间雇船。
可这些船舶毕竟都是有主的船舶,他们已经按时交了税役与徭役,朝廷也不好强行征之。
否则与隋炀帝无异。
召得越急,船费却越加涨扬,反而不妙。
原来还有此节。
难道真没有了办法?李威心中都不信邪了,作为一个穿越的,除了记得一些诗,压压人外,真什么都没有了?李威看着奏折,忽然灵机一动,道:其实儿臣倒有一个办法,只是会有一些风论。
人命关天,风论次之,你说说什么办法?武则天忽然在帘后说道。
老妈这一点还是不错的,会变通。
李威说道:太宗皇帝说过,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多了,力量就大了。
群众力量大,让他析成如此,亦是无奈。
又说道:就象这次法会,一个小小的法会,居然能筹得善款近二十万缗钱。
如果父皇舍得三四个子爵,下一份诏书,让各地商人向关中运粮,运得最多的几位,可得子爵,那么各种豪贾为之心动。
再说了,也不是让他们捐粮,是售粮,但粮食多了,粮价自然下跌……你这个不肖子,学浪荡子不够,还要重商!李治没有等他话说完,就打断了,将胸口捂起来。
气痛了!父皇,西汉时桑弘羊,岂不是一个贤臣?臣子有贤有歹,商人也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
你还要替他们辨护,难怪在劳宴上,向一商人折节施礼。
朕问你,为什么西京粮价这么高?是,当我没有说,那么高,换作我,也会那么高的,顶多比别人斗用得大一点罢了。
地主就是好的,这一次囤积居奇的地主,还不是大有人在。
这个道理辨不赢,这个时代对商人与工匠的看法简直莫明其妙,不但不能做官,连进学科举都没有资格。
武则天在帘后说道:陛下,弘儿也是为国家好,陛下你莫要生气了。
阎卿、郝卿,你们退下吧。
此事从长计议。
喏,两人退下,不过相视了一眼,其实李威的提议,也颇让他们动心。
虽然有争议,如果真实施下去,可以想像商人的疯狂的,有可能马上关中危机就解决了。
但商人名声污耳,两人竟然连口都不能开。
大臣退出,武则天从帘中走了出来,再次安慰李治:陛下,弘儿小,满朝大臣都想不出的办法,你让他如何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再说,弘儿的方法,也不是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的。
还有,妾父不也是商贾出身,后来弃贾从政,妾也未听闻高祖皇帝与太宗皇帝嫌弃妾父大人,也未见陛下嫌弃妾身。
皇后啊,朕不是气他出的主意,是这条主意不应当出自太子之口。
这倒也是,武则天转过头,对李威说道:弘儿,你还不过来向你父皇认错。
还有,这几天,如果呆在东宫闷了,可以到洛水赏舟,邙山观林,为何在市井里出没?我为什么出没,你们两位老人家,心中还不清楚,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父皇,儿臣错了。
知错就改,正好,你过来了,本宫喊小公主过来,我们一家子在宫中设个小宴。
陛下,意下如何?你看着办吧,李治道。
人去请李令月了,武则天又说道:弘儿,还有,这几天就不要到处乱跑了,马上东都大雩祭就要开始,你随本宫以及陛下,一道参加祭祀。
母后,儿臣正要有一事相求。
何事相求?大雩祭儿臣不能参加了,儿臣打算到嵩山进香。
到嵩山?是啊,儿臣终南山受了惊吓,每夜梦魇不止,幸得窥基大师作法,儿臣才得安眠。
因此,儿臣在白马寺发下宏愿,不日亲往嵩山少林寺上香,替父皇祈求安康。
白马寺是去了一趟,可是宏愿之事子虚乌有,这是逃过大雩祭的。
祭祀纯粹是浪费财力,可现在看得很重,甚至动辄与大统有关。
宁肯继续在洛阳市井里纨绔,这个大雩祭也要逃过去。
想逃就得逃得远远的,再加上嵩山之行,早就与魏元忠商议过了,所以现在提出来。
其实这也与武则天有关。
本来唐朝才开始重道轻佛,所以唐僧回来,李世民只是召见。
但武则天喜佛轻道,李治也受了影响,因此唐僧病逝,缀朝三天。
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
再说少林寺本身,在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时,曾得到过寺国武僧援助,李世民优奖不止。
到了李治与武则天手上,经常驾临该寺,封赏更厚。
所以让魏元忠,选作李威下一站的主要目标。
可是李治是气着了,这一病后,在长安弄得乌烟瘴气,到了洛阳,继续在弄,弄完了两京不过瘾,还要跑到嵩山去折腾!他指着李威的鼻子道:你,你!PS推荐朋友的一本书,书名《全能宗师》书号:207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