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唐全集 > 第九十八章 等(下)

第九十八章 等(下)

2025-03-31 03:51:50

Ps:第三更送上了,没有急着进V,继续公众版,急求月票与推荐票,给老午一些底气。

wwW.x`ia_oshu.o*m_m.com小说*mm书友整_理*提~供==========================================================================殿下,臣之所以说这一番话,正是看到殿下仁爱宽厚。

狄仁杰突然来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

看到这问题的,不是他一人,可都没有解决之道。

说了出来,有可能会就让你挑起来,谁都挑不起。

如果不是李威的为人,他断断不会说出的。

说出来也不打算让李威找出解决之道,只是提醒他一下,这也是一种教导。

狄卿夸奖了。

李威心很惭愧的,一直只想保命,保不住命就打算逃路,真没有分多少心思放在国家百姓身上,如果不是狄仁杰今天提起,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租庸调制与府兵制。

可是殿下切不可学隋炀帝。

这一句倒听出来了。

因为要保命,杨广如何登基的,曾经细心分析过。

开始时杨广很好的,独孤皇后要一夫一妻,可杨勇却有许多妻妾,但杨广呢,只有一个妻子,也就是嫁了五六个国王的萧妃,老子杨坚节约,杨勇偏偏又喜音乐歌舞,饮宴达旦,杨广家全是老丑婢女,乐器上布满灰尘。

每次出行,见到父母只是哭,因此狄仁杰反复嘱咐他能哭则哭,不能哭也要哀伤,那怕干号都是好的。

杨坚夫妇派太监看杨勇,杨勇傲慢相对,杨广夫妇却亲自迎接,送也送到门口。

在他未登基之前,南征功劳不提,所表现出来的品德,节俭、朴实、谦恭、虚怀若谷、好学不倦、礼贤下士、不爱声色犬马、武双全,可以说是集人类美德于他一身的典范。

看到这段历史后,李威不由睁大眼睛,暗骂,***,这还是那个暴君吗?狄卿,敬请放心,孤未必做得很好,隋炀帝还是不屑的。

其实狄仁杰之所以提醒一下,也是因为李威某些方面做得太好了。

对百姓亲切,他可以做到,可对一个奴婢部曲那么亲切,就是狄仁杰自己,都未必能做得出来。

再说,又不古板认死理儿。

这样的太子如果做了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伟业?不是有很多顾虑与忠君思想作怪,他都想立即将李治与武则天推翻,扶持李威登基。

好得过头了,杨广与王莽还能找出一些做作的地方,可是李威身上却找不到,特别是籍田祭上的举动,那不是真情流露,根本就做不出来。

这反而让他有些时候担了一分心。

狄仁杰又转入正题,说道:朝廷也有一些计划,武德六年(6年)将天下户划为三等,到了武德九年,又划为九等。

一些功勋人家没落后,将赏地收回。

可是人口增加,新的赏赐出现,地越见不足。

而划分户等时,官员未必尽到职责,甚至收取贿赂,高户低划,低户高划。

这是朝廷积弊。

不过以地征税,切切不可。

这是第二次说切切不可。

为何?现在的田地大户,一是隋唐更替保留下来的名门望族,比如崔卢李郑王,二是功勋家族与朝重臣,三是新兴庶族。

这些人都是朝廷的精英。

如果以地征税,触动的是整个精英人士的利益。

纵然是太宗在世,也不敢轻易枉为。

如果不触犯他们,还是在原来田地上变动,得田者也未见多少收益,失田都反而怨声载道。

得不偿失。

再说,以田征税,必须重新丈量田亩,那么天下骚动,有可能都会引祸端。

其实现在危机并不严重,只怕是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后。

几句话就将李威想法封死了。

这个弊端终要去除的。

狄仁杰却沉思不语。

办法肯定会有的,就是想不出。

即使有,阵痛肯定难免。

最后说道:等!这些不是你考虑的,也不是我考虑,必须等你上位后,才能慢慢去想办法,才能有权利解决。

是啊,只有等了。

…………………………………………这一等,却不知道要等到那一年,都未必能等得到。

然而等的人可不是他们两个。

侍卫在等,等的时间不长,等熬过李威弄出的斋月,虽然没什么怨言,可禁了荤腥,又禁了狩猎,还是不喜的。

许彦伯在等,等李威回洛阳。

不但斋月,呆在这一行人里面,特没有脸面。

长安洛阳群臣也在等,大旱大风的,没有一个是傻子,这让他们预感到了一场风暴将要来临。

不过想到**那个皇后的手段,大多数人还是不敢吭声的,只好观望。

甚至武则天都在等,局面对她很不利,都将一丝希望放在长安那几个池子里面…………………………………………碧儿弯腰看着青苗,小时候家贫,于是在坊空地上,开了一些地,种些蔬菜与粮食渡日。

不过懂得并不多,看着李威走过来,问道:殿下,不知用你方法,在皇庄种植的那几块地的高梁,长得如何了?大哥,你什么时候种高梁?李令月好奇地问。

不是我种,是西京皇庄的人在种,只是我让他们用了《齐民要术》里一些方法去种。

岂止是如此!连狄仁杰都没有注意,太子仁爱,关心一下农事,不必奇怪的。

哦,我也要回西京去看。

这能说回去就回去,说来就来的?不过李威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在溺爱。

他虽然也游玩,书本没有放下,白天相陪的时间不多。

于是让侍卫带着她到处转转。

受了李威很大的影响,看到穷人了,要救济。

这个都不难的,不象长安到处是灾民,纵使让她看,也看不到几十个穷人,于是救济。

时间久了,山上也看厌了,要去不远处登封县城。

这一回穷人多了,登封县令再掩饰,还是有一些不好的现象。

不大明白,反正认为是不好的,插上一脚,行侠仗义。

最要命的,有可能是李威某些方面没有说清楚,不分青红皂白,全是富人不对。

也未必是如此的,虽然穷人可怜,也不尽然全是好的。

富人也未必全是坏的。

特别一些好吃懒做的浪荡子,认为有机可乘,听到李令月出行,专找富人的麻烦。

弄得登封县城里面一些富裕人家或者大户,都不敢出门了。

登封县的一干官员,更是哭笑不得。

还好,她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看到了,赔钱赔粮食,倒没有笞杖等刑法处理。

撞了霉运的人,只好拿钱粮出来花钱消灾。

嗯,总的来说,这些天下来,在少林寺附近,赢得了不错的名声,颇有些一些女儿童版包青天的架势。

其实武则天与李治听到后,也是莞尔大笑,写了一封信给李威,稍稍管管。

管教就管教,何必加一个稍稍二字。

于是李威也不管了。

抚了李令月一下头,说道:现在回去,还是青苗,等到秋天到来,那时候我们应返回西京了,我再带你去看。

武则天对竹纸抱有希望,仍不大相信。

可是李威对竹纸很有信心的,不是复杂的工艺。

只是对收成不大有底。

肥料不成问题,甚至害怕过肥,造成负面效果的肥长,还让皇庄的人,也使用了不同份量的肥料。

种植方法与后世的无异了,甚至精心伺服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关健就是种子,种子也在进化的,现在的种子肯定不是很好。

如果不是这一条,千公斤亩产不实际,可千斤亩产未必是梦想!倒底多少,只能看秋天的收成!他们在说话,老农已经怀疑起来,走过来,恭声问道:请问,你是不是太子殿下?是。

臣民拜见太子殿下,公主殿下。

不必多礼。

太子是仁太子啊,公主也是好公主。

又来了,但李威却十分开心,这一次带了妹妹前来,终于得到最大好处了。

全部在夸奖自己了,其实是害了自己,可夸了自己,又夸了妹妹,问题就不大紧的。

这个倒好啊,以后要不要将三个弟弟全部拉出来?兄妹五人,不管到哪儿齐上阵?但让人认出来,马上就有百姓过来围观,又是某位县令的田,长势再好,也吸引不了大家的兴趣。

于是离开,返回少林寺。

在路上,又在思索狄仁杰的话。

知道自己无权利过问的,可作为一个穿越者,居然找不到一条解决方法?想了想,又没有头绪,只是心隐隐觉得,在田地上无论动什么主意,也未必有好结果。

动来动去,还是那些地,本来种田人就很辛苦了。

比如穿之前,农民都开始有少许补贴,依然是最苦的一群人。

工业?商业?可想到父亲那天的责骂,立即将念头打消。

安份一些吧,再说了,现在小作坊,那来的什么工业?回到了少林寺,魏元忠忽然低声对他说:西京来信了,自殿下离开西京后,盘算了一下收入,共获利五千三百多缗钱。

说得很心虚,一个读书人,一个朝廷命官,居然言利。

虽然是一笔不扉的收入。

狄仁杰狐疑地看着他们。

李威解释道:狄卿,那个作坊实际上是孤开设的。

东宫财政紧张,有时候孤看到百姓贫苦,可又无能为力,于是变通了一下。

狄仁杰脸上一阵古怪,一直错认为是补贴江家的,尽管碧儿两个哥哥为官了,可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各大家族在做,甚至有不少官员在做。

这个作坊依然控制在江家手。

太子经商?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个不大好。

李威听了头痛,连狄仁杰都说出这句话,可见整个社会对商人的看法。

只好说道:狄卿,孤知道不大好,可做一些好事,能帮助一些老百姓,名声污些,孤也无所谓。

不大好,不大好,狄仁杰一面思付,一面还在摇头。

这要等会来劝说,转过头,问魏元忠:为何得到这么多利润?虽然派了人协助太子,可听到利润二字,魏元忠也直皱眉头,噎了噎口气,答道:商人都以为是江小娘子家人开设的,听到陛下与皇后对江小娘子的赏识,于是不问盈利,大肆进货,以图攀上这层关系。

于是利,利,利就起来了。

李威忽然灵机一动,问道:如果朝廷征收盐税会如何?殿下,不可。

狄仁杰慌忙说道。

开门五件事,柴米油盐醋。

本来盐价颇高,一旦征税,百姓生活立即会受到影响。

但如果有很多很多的盐,而且开取方法便宜迅,会如何?这不大可能的。

孤说假如,或者说简单一点,盐会很多,成本有可能每斗不到一钱,会如何?每斗不到一钱,那怕在岭南运到洛阳,运费也不会过五十,就算小斗,也有五十斤,也就是后来的二十多斤,比起现在的盐价,还是低了许多。

倒是可以征一些税的。

但狄仁杰摇了摇头道:不可能的。

忽然再次狐疑地看着李威:难道,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