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莫说像我这样普通工人,就是连长指导员外出也没有小车子坐,更淡不上开到单位来接了。
我这是屎克蜋戴面罩――好大面子!尚干事跟车来了。
尚干事和指导员从办公室出来,尚干事说潘哥儿我们走吧?我觉得我这回是大脚穿小鞋――撑足了面子!我说走。
我伸手拉车门,却怎么也拉不开,出足了洋相。
全保养间的人都挤在工房门前,伸着脑袋看着,我出洋相,大伙儿哈哈的笑。
指导员毛小芹从我身后跨步上前,帮我拉开了车门。
我坐在小车子里,就象婴儿躺进了摇篮,那种愜意的感觉,那种舒畅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爱人也抱着我的胖儿子,到保养间为我送行。
小车子开走了,我从车蓬里往外看,看见我爱人抱着儿子,站在一房,脸上笑成了一朵鲜花儿似的。
在农W师首届新闻学习班上,我又是一名特殊学员。
来自全师各农牧团场,各工矿企业,各机关学校,各条战线上的学员,在他们当中,许多人是宣传科长,宣传干事,还有两名是原兵团<<生产战线报>>下放的记者。
他们的文化程度,有的是大学生本科,有的专科,最低也是高中毕业。
唯有我是文盲。
当时的我,就觉得象大文豪曹雪芹笔下的那位刘佬佬走进了大观园!我住进了农W师高干招待所。
1962年,我曾经在师部北部镇住了几个月,当时我是师部警卫连战土。
那时候,高干招待所的门楼是全北部镇的最高最雄伟的建筑物,它简直成了农W师师部的标致。
每次我看见那高干招待所几个大字就敬慕不巳。
不仅是我,就连当时的摄影师,也把高干招待所门头建筑当成了全北部镇标致性建筑,他就让我以那门楼为背景照了一张单人相,成了永久性的纪念。
高干招待所的房间就是不一般,窗明几亮,四面墙壁白得发亮,它使我读懂了白壁无瑕这句成语。
虽然也有四张单人床,床上的铺盖却叠得整整齐齐,方方正正,每一张单人床前摆有一个红彤彤的床头柜,床头柜上有热水瓶和茶杯,中央有一张漂亮的写字台,有四张木椅子,未曾进门,就有一种干净、雅致扑面而来。
不象普通客房,尽管也是四张单人床,却是黑呼呼的,窗户采光力差,黑呼呼的;四面墙壁黑呼呼的;床上的铺盖黑呼呼的;整个房间黑呼呼的。
走进黑呼呼的房间,就象走进了黑呼呼的牢房。
两下里对比,又让我长了一分见识,什么叫雅,什么叫俗。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句话不全面。
要叫我说,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亲身体验。
还是这一句成语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赏一赏。
比如师部招待所大饭厅吃饭的景象,我是亲眼见过多次,那一排排桌椅,一桌桌好饭好菜,是开会的人享用的。
我等不是开会的,老百姓,只能在窗口排队买饭,在窗口排队买的饭菜,不仅数量有限,质量也大打折扣,往往一个馒头,一勺白萝卜丝或者是一勺白水煮白菜。
绝没有荤醒,想掏钱也不可能有。
生来就是老百姓,苦日子过惯了,看见那餐桌上摆的大盆魚,大盆肉,大盆的抓饭,虽然也眼谵,但必竞没有身入其中,亲口吃一顿,体会总是不深刻。
这一回,我也加入了那开会的队伍当中,我也是围坐在午餐桌旁的一员,我也享受那些好饭好菜,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觉得我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参加高贵的宴席,至于高贵到什么程度,我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只是我心里默默的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