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老苏,若大的偏辑部办公室就我一个人。
我站在屋子中央,朝四下里看,心里乐开了花!我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
我简直有点象一只老鼠钻进了大书柜子里,这里头洋溢着书纸笔墨的青香气味儿。
看一看,心喜欢;闻一闻,提精神。
每一张办公桌子上都有稿子、报纸和书本。
靠墙边一字儿排开好几架子报纸。
我站在报架前面,检阅似的一架一架,一份一份的看: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新疆日报>>、<<伊犁日报>>,还有许多省报、地市报。
甚至还有我的故乡报<<黄冈报>>。
我就像唐三藏取经到了西天,见到了如来佛似的,心情激动又惊喜。
我眼花缭乱,心花怒放。
我麻力的把桌子上面的笔架、墨水瓶、文件篮收拾到另外一张桌子上,把铺盖打开,铺在腾出来的桌子上。
这是两张桌子并排在一起的,正好铺上一床被盖。
我往煤炉子里加煤。
炉子是一个大汽油桶改装的。
炉子里的煤炭快烧完了,我夜里要在这儿过夜,不能不加煤。
这里烧的是无烟大块煤,烧木柴似的,炉火烧得很望,房子里烧得暖烘烘的,壶里的水也烧开了。
桌子上有的是茶杯,倒上开水,吃了干粮,还是我从杨茂林书记家里要的烤饼,吃了喝了,我便开始如饥似渴地看起报纸来。
看了大报看小报看了中央看地方。
越看越兴奋,越看越精神,几乎一夜未合眼,把所有的报纸都翻了一遍,亢奋之下,便打开笔记本,写了几句话。
题目叫<<夜宿编辑部>>,道是:四面八方都是报我在中间睡大觉老粗未曾想到过会到报社学办报。
那一夜,也不知道看到了几点几分。
总而言之睡得很晚很晚。
只是和衣躺了一会儿,眯了一会儿眼睛,就起来收拾铺盖,摆好桌子。
我怕耽误了编辑们的工作,同时也怕影响自己的名誉,故此起得很早,并且把编辑们上班来要干的工作都干了,比如出炉灰、抹桌子、扫地什么的。
我把编辑部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编辑们上班。
地委机关食堂,和我们农场连队食堂大不相同。
地委机关食堂虽然也是在小窗口打饭,但那打饭的小窗口是在一间饭厅里,饭厅不大,摆有几张八仙桌子,有单人坐椅,很雅。
打完饭,可以坐在椅子上趴在桌子上享用。
在机关食堂就餐的人不多,大家都不互相拥挤。
第一天到地委机关食堂吃饭,就看见了原兵团W师师长。
师长也在窗口排队打饭。
兵团和地方合并后,W师变成了地区的农垦局。
师长到地委当了一名分管畜业生产的副专员。
但他在我这位兵团职工的心目中,依然是师长,依然是大官。
那么大一个官,管10万官兵的一个大官,和我一个窗口排队打饭,和我一个餐厅就餐,颠倒过来说,我和那么大官一个窗口排队打饭,和他在一个餐厅就餐,我的身价,我的社会地位,不是一下子提高了多少倍吗?我曾经在师部警卫连呆过,曾经亲眼看见过前任师长是吃小灶的,而且每一顿饭都是由女服务员送到他家里的。
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位女服务员双手端着饭菜,来到师长家的门前,为了防蚊虫,门上挂着宽大的竹子门帘,服务员双手不空,无法掀起门帘,只好用头去拱,用胳膊肘子去拐,一个不小心,竟然把一个雪白的馒头掉在地上,她连忙蹲下身子,把饭托儿放在地上,拣起那一个掉在地上的馒头,拿到眼前看了看,又送到嘴边吹了吹,又用衣袖擦了擦,放在托里,端进去了。
那时候干部的口粮也是定量的,每顿饭食都是有数量限制,少一个馒头是不好交待的。
我当时很为那位女服务员耽心的,不知道她会有什么样儿的后果。
我们ABC团的政委也是吃小灶的。
历任团长、政委只要是在机关食堂吃饭,都是单另做。
于是我推而广之,在地委机关食堂吃饭的,最小的怕也是个县团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