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类推,我如今也是吃小灶的了!想到这些,我的灵魂就开始升华了,就觉得我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于是我很看重自己,我首先看重自己的人格,并把自己的人格摆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
我开始打造自己,打造我的形像和姿态,打造我的气质和涵养,打造我的仪表和作风。
我很想将自己全新包装一番,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大改造。
我决定向编辑部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儒雅风度和气质,我知道儒雅风度和气质不是能够摸仿得来的,文人的儒稚雅风度和气质,是在长期的吮吸文学中精华才修炼而成的,习武的人讲究气沉丹田,习文的人讲究什么呢?习文的人讲究气入骨髓。
所以文人的气质又有别于其他人的气质。
文人的气质的特点之一,就是言谈举止都比较文雅,用老百姓的话说:斯斯文文,有一句骂人的话也值得借荐:狗进厕所,文{闻}进文{闻}出。
文人的气质是外柔内刚,是玻璃瓶子装利刃,锋芒不露,但那都是一般人见识。
而我却认为,文人不一定是所有的读过书的人,我所说的文人是从事文学创作和教书的人。
当然编辑记者也在其例。
文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讲粗话脏话,最粗最脏的话也就是不须放屁之类。
我还注意大街上行走的人们。
在大街上行走的人中,有不少人是面色从容,身板绷直,昂首挺胸。
凡是面色紧张,眼光贼溜溜的东张西望,低头哈腰,肩膀下滑,没梭没角,一看就知道是第一次进城的乡下土泡子。
若干年后,我好象把我这一宝贵经验,传授给了一位自称是我的学生的年轻人。
因为我的这位学生从偏僻的边界农村走进了繁华都市,当了一家杂志社的编辑。
初去时,有些儿不适应,他来信对我诉说城里人如何欺负他。
就连编辑部的同事也另眼看他,可谓苦诉衷肠。
于是我这个老师就责无旁贷地、把我在报社学来的,连同自己揣摩到的一并告诉了学生。
我在复信中告诉他说:你很快就会适应的。
你很快就会学会昂首挺胸、太然自若走路的。
果然名师出高徒。
我的那位关门弟子、得意门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徒,不久到边界上来,特地来家里看望我这恩师一次。
我也看见他在人们的前呼后拥下,神彩飞杨,犹于大鹏展翅,飞起来了。
学生胜过老师,我终久不如他。
还是说我自己吧。
在报社期间,我尽量享受城里人生活。
我每天早晨出外呼吸新鲜空气,听街头高杆子上大嗽叭鸣哩哇啦的广播声,我或去爬山,或逛大街,看城里人晨跑,看老市民练剑、打太极挙,看城里年青人打蓝球。
于是灵感来了,上班坐在编辑部里,洋洋酒洒写了一篇颇感抒情的散文,散文的题目叫做<<山城的早晨>>。
这好象是我从事文学写作的第一篇颇感抒情的第一篇散文。
为了纪念<<风流世家:家有美妻>>,我把当年发表在<<阿勒泰报>>上的这篇散文抄录如下;<<山城的早晨>>:这是一座座落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山城。
四月,一片清新:当她承受了一天的车辆的来往、人们的繁忙之后,到深夜12点钟才开始慢慢入睡。
五个小时之后,就被又一天的业余体育爱好者和黎明的广播喇叭声唤醒。
早晨的5点至7点,这个时间段,是这座边界线上的山城的别一番景象:东边的骆驼峰和西边的将军峰,象两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般的哨兵,庄严地挺立在大街两面,从容地、默默地专注看市面;穿城河迈着欢快的脚步,从深山里头走出来,象一支民间乐队,丁丁当当的吹奏着清脆、悦耳、优雅、柔和的曲调穿城而过;那一河的浪花,向前翻滾着,跳跃着,又象是一支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青春的舞蹈对伍,从两个巨人哨兵的面前经过;豪迈、洪亮的广播喇叭声,街道上各族老、中、青、少年、人民解放军跑步的脚步喳喳声;蓝球在柏油蓝球场地上弹跳着、发出的轻微的咚咚声,汇成了边界山城特有的清晨乐曲。
街道上生气勃勃的、动人心弦的一幅幅画面,立刻吸引了外来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