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一想,若是这么下去也不是回事儿啊,这般装下去,这就这次蒙混过关了,可跑得落和尚跑不掉庙,躲得过初一又怎么能躲过十五呢。
越想越觉得这么装下去不妥,最后,干脆将书搁下,站起身来,抱拳向公孙传令行了一礼,道:公孙大哥见笑了,不瞒公孙大哥,其实我并不识得几个字,这书中好多字只怕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我才说到这儿,公孙传令哈哈大笑起来。
见他笑得莫名,我也奇怪起来,看向他的眼神,总觉得他像看穿了什么东西,在意料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不瞒子龙,你不识字,我倒是看出来了,本来还以为你会装着蒙混过个把时辰便就罢了,我也打算陪着子龙你熬过这一个时辰的,没想到你倒是如此坦白,这般直言不讳地说出自个儿不识字来。
公孙传令这番话,仿佛在赞赏我,可我听在耳中,总觉得不是滋味,面上更是火辣辣的。
公孙传令大约是看出我面上的变化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安慰道:子龙!我们从军打仗的不识文断字,这也算不得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儿。
他顺眼看了看我随便搁在桌上的《孙子兵法》,这年头装腔作势的人多了去,像子龙这般直白的人倒是少见了。
不过,二将军既交待我盯着你看书,想必是对你寄予厚望。
听他这么一说,我心下也隐隐觉得对不起公孙越将军。
这本《孙子兵法》他如此珍而重之地交于我,我偏偏是大字不识,完全看不懂其中的内容。
我长长地叹过一口气,道:公孙越将军也曾同末将说过,为将者很多情形下用智多过于血气之勇,所以才送我这本为将者必读的《孙子兵法》,更叫我好生研读。
我倒是好,书中大多字我都不认得,想来我定是辜负他这番期望了。
话语中失望之意尽显,说着间连我自个儿也感到意兴阑珊。
的确。
二将军这话不假,想想自古青史留名的大将,哪个不是智多过于勇,血气之勇纵然能逞得一时,但终非长久之计。
楚霸王只怕就是最后的证明。
公孙传令又看了一眼我,不知子龙可有心将这《孙子兵法》研读下去,我也劝一句,若子龙只是逞一时血气之勇,倒也别先急着一口答应我。
若子龙怕是拉不下面子,而随便敷衍我,我也趁早奉劝子龙省了,二将军那边我自会应付。
所谓你情我愿,凡事都讲个缘份,要是我只是挑子担头一头热,倒不如趁早散伙的好,谁也别浪费谁的时间。
就当彼此都没把二将军的交待放在心上,二将军那儿我自会去请罪,你且管放一百二十个心,只是二将军那番苦心只怕是白费了……公孙传令这几句话,刚柔并济。
不服丁点儿软中又隐含着苦口婆心的劝戒,我似乎也被他几句话激起滔天豪情,不待他继续说下去。
公孙大哥此话何意?若不是把我赵云当成了软脚虾不成?我暗中发现公孙传令居然轻微地点了点头,二将军这番费尽苦心的栽培是我赵云几辈子求都求不来的。
若公孙大哥果真打算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的话,就当我赵子龙瞎了眼,公孙越将军他看错了人,既然找个如此敷衍了事的人。
我话才落地,公孙传令拍手叫起好来,果然是什么样的人带出什么样的兵,子龙手下亲兵个个好样儿,你这当将军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算我错了,我收回刚才那番话,一下子我们彼此距离拉亲不少,我和他也像亲近多了,只要子龙不嫌弃我也是半罐子水,叮当响。
反是子龙问起,而且我会的,定当竭尽全力!公孙传令这么一说,我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了,当下重新翻开《孙子兵法》,郑重其事地交到了他手中,不忘感谢地道了一句,那么,子龙在此就多谢公孙大哥了!若日后赵云有所成就,定然不会忘记公孙大哥今日解惑之德和公孙越将军栽培之恩的。
公孙传令闻过后只是对我淡淡一笑,并不多言,似乎他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书本之上,我也不敢再多开口贸然出言打搅。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公孙传令先照着原文读了一遍后,然后将书本又交还于我,问我其中何字不识。
说来惭愧,我几乎把文中的繁体字指了个遍,公孙传令耐着性子为我一一解读,并且把它应有的意思也说了。
到后来,每当我再问起一字,公孙传令看我的目光更变得有些异样,想来定是我问的字太多了,这哪里是好多字不认得了,简直就是一字不识啊。
不过奇怪的是,我问得越多,公孙传令反倒是越高兴,没有丝毫不悦不说,同我解释其字的时候更是详细用心,往往还引古用今的,有时候我都奇怪,他哪儿像是带兵打战的,他更像是教语文的中学老师,至少教我们小学的我还没见过这么有学问的。
《孙子兵法》原文生涩难懂,好在公孙传令说原文下边有一段注释,应该是公孙越将军所注,说得也甚是直白,公孙传令随口念出我便懂了。
说实话云南这地儿放暑假似乎比其他省市都晚,当然,放假的时间也短上了许多,大概也就一个月左右。
这个月也米打算回家了,也算有时间静下心来码点字了,虽然不敢保证每天几更,但总会尽力去写的,相信努力下总不会少于10万字的。
再休息几天把生物钟调整过来,应该能正常更新了。
另外说点题外话,好多人都说三国被写烂了,关于这点我还是不同意的,至少现在三国还有人写,而且其中不乏好的作品。
从最早的《真髓》《风云三国志》《新三国策》《寇奴传》《三国最黑传》《三国风流》等这些就三国类的好书,私下以为《风云三国志》应该算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可惜本书断更了。
到现在的《东莱太史慈》《吕布新传》《张辽》《孙策》《温酒斩三国》《全球三国》《鬼师典韦》《三国猛将传》《混在三国当军阀》等,好书也是应有尽有,尽管其中好多书我并没有看完,有些因为字少了,觉得还是养肥了再看,可是光看介绍,就觉得作者的立意不错。
想想最初自己写这本书,也是因为一时冲动和基于对赵云本人的喜爱,更新到现在也差不多有十万字了,虽说中间因为一些事担搁了,但断断续续,也没有断更,也没有人说本书太临,这也算是值得骄傲的一点。
三国是一个人材荟萃的时代,同时也是武将和谋士各显神通的时代,《三国演义》其实重点塑造了刘、关、张这三国人物形象,玄德之仁,云长之义,翼德之猛。
可有时候总觉得刘备之仁没看出来,倒是《三国演义》从头到尾刘备都在哭,他给我的印象还是爱哭鬼的多,可一提到张飞和关羽,就立刻让人肃然起劲了,提起关云长之义,人们不由得会想到千里走单骑:说到张飞,人们想到最多的只怕还是那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控囊取物。
且不说这句话是真是假,单是这般豪气就光让人望而兴叹的。
当然若论实力,张飞是比不过吕布的。
其实,私下暗以为:云长之义未比得过高顺之忠,张飞之猛未比及得上赵云之勇。
说起高顺,未比有许多人清楚,但吕布手下800陷阵营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
这八百陷阵营可谓是吕布的家底,而高顺也曾以有过率领这八百壮士把关羽和张飞杀得丢盔弃甲的战绩,若单论统兵作战,恐怕这高顺还在关羽之上。
说高顺之忠比过云长之义,主要是在下邳之围中,下邳城破包括吕布在内的吕系人马大多数被擒,当然,也有小部分投降。
不过,在这一情况下,作为主帅的吕布自己屈膝求饶不说,真有点恨铁不成钢,觉得他所作所为和三国第一武将这一称号有点不合。
可此时此际,坦然面对生死的只有高顺一人,或许他是无牵无挂,一个连字的没有他,想必也不会有太多牵挂,比起高顺,陈宫当然牵挂就多了一些,同样是选择了死,但却少不了要作些死后安排。
想想陈宫和曹操原是同窗好友,却是因为各自理想抱负不同,最后刀剑相向,当是时也,命也。
同样是吕布账下大将的张辽,被擒之时,他是大骂曹操,也许当时他抱着的是破罐子破摔心态,可当时关羽一给他求情,却也不见他再骂了,这说明张辽他其实也不想死。
可比起陈宫和张辽,高顺这份从容就高过二人百倍、千倍。
人道是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就是这份从容,只怕是有千里送嫂之义的关羽也为之汗颜。
面对曹操的操安,高顺也说一字,也未骂一句,只坦然选择了死亡。
高顺之忠并非是忠于吕布,应该说是忠于他心中的理想和抱负。
可云长千里送嫂之义,不可不说当时他是变相地投靠的曹操,不管大家同不同意,可事实总是事实。
再说说张飞之勇,当阳桥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恐怕也是他最骄人的战绩了,不过比起在百万军中来回驰骋,七进七出,还带个孩子的赵云,张飞也声吼也就逊色不少了。
他这声吼能吓退曹操,只怕也是曹操信了关羽的话多。
关羽曾言过张飞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尽管张飞的本事曹操没见过,可是关羽诛颜良,斩文丑,他可都是亲眼目睹,难怪他会如此害怕张飞。
可子龙长坂坡一战却是真刀真枪地见过真章的,尽管当时曹军中除了张合外并没有什么大将,但能单枪匹在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想除了常山赵子龙外也难有他人,也难怪几十年后赵云救出黄忠,曹操仍道:当年长坂英雄尚在。
当然,除开玄德之仁,关羽之义,翼德之猛,《三国》中说得最多的还是孔明之智,都把诸葛亮说得玄乎其神,多智而近妖了。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并没有这么牛,孔明之智比起周瑜,谁胜谁负也未可知,更不用说贾诩、郭奉孝之流了。
上面的也就是些闲话,本书进展有些缓慢,不过,马上三国第一美女貂禅就要出来了,说起貂禅,见到好多三国之类的小说的,都唤她小名秀儿,我也觉得名字挺好的。
可是对于大乔、小乔的名字就有些让人头疼了,上网查了好久,有说大乔叫乔美丽,小乔叫乔佳丽的,可总觉得这名字好像太俗了点,本来自己也像了个名字,大乔乔烟,小乔乔梦,也还感觉过得去,但也难尽如我意,大家帮忙想想,能不能取两个适合的名字,希望和书中二乔的性格相合。
大乔在书中应该是大家闺秀的那种,小乔则是敢爱敢恨更有点刁蛮、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