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题目中还有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有些主考官会问你希望的薪金是多少。
面对这么直接的问题,许多年轻人往往尴尬地回答说按照公司的规定好了,其实这个回答等于没说。
当然有人质疑问这个问题做什么,难道我说多少公司就给多少吗?当然不是,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还是想了解面试者的个性,其次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认知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回答按照公司规定的人个性较为保守,会具体说出数字的人比较有冒险精神。
至于究竟要说出什么价格才算妥当,当然在面试前必须做过市场调查,也就是平均的行情价格应该要掌握。
在给出明确数字时,请考虑自己的条件以及市场的景气程度。
年轻人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条件,想要开高价很不实际,有过一些亮眼工作经验的人,在换工作时比较有机会讨价还价,新鲜人大概只能根据当前的景气程度来考虑。
景气好的时候,不妨说一个比行情价略高一点的薪资,表现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不景气差的时候,建议提一个较平均值略低的数字,可以展现与企业共体时艰的决心,老板会感到很欣慰。
先不必担心说少了会吃亏,大部分的企业对于工作能力超过预期的员工,都会适时调薪,以便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4.生活方式这类话题比较轻松,有些主考官希望更综合性地了解应征者,就可能会问到这些问题,包括你有什么嗜好,休闲时都做些什么,是否喜欢运动地音乐或阅读等。
谈到嗜好,西方人非常注重嗜好的培养,觉得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智育上的高水平,在求学阶段并不鼓励多元发展,因此很多用功的年轻人根本没有机会培养兴趣与嗜好,家庭学校与社会都认为只要书读得好就够了。
如果有机会参与国际化企业的面试,对于嗜好问题最好事先想想,上网、看电视、睡觉、吃饭、读书都不算是嗜好,吃饭除非是美食研究与鉴赏,读书除非举出最有兴趣的读物类型或作者。
能说出一些特别的嗜好是很吸引人的,比如说跳肚皮舞,打棒球,搜集汽车模型,登山等等。
5.求学经历这是新鲜人才会碰到的问题,换工作时通常就不再会问到关于学校的事情了,但如果多次进出校园,例如隔了一阵子又回去念研究生或EMBA课程等,这样的问题也许仍会被问到。
求学方面的问题包括,哪些课程对这个职务最有用处,哪个老师对你影响最大,在学期间表现如何等等。
比较麻烦的是万一附上了成绩单,而成绩单却不太漂亮,偏偏主考官又问到为何成绩不理想。
怎么办?建议事先想好对策,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说法,比较普遍回答可能是当时参加太多课外活动,这样的回答最好有课外活动参与的事例,或有杰出表现更佳,可以略为弥补荒疏学业的失误。
如果求职目标与所学不同,也可以说是因为缺乏兴趣所以无法太投入,但最好提出在课外对目前职务相关的能力上所做的努力,这样说不定还可以转劣势为优势,证明自己是选择性的放弃学业成绩,但对未来是早有定见并提前做好准备的。
学业以外的问题包括社团活动、打工、实习或志愿工作等,有时也会被问到,如果刚好在这方面有较多的投入或较丰富的经验,也可以趁机表现一下,展现自己的积极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