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与装扮方式认真——注重个人装扮与形象专业——正式的职场服装亲和——明亮的色彩勤快——利落的装扮可靠——不奇装异服细心——整齐的装扮注重细节了解趋势——时尚感富创意——装扮上的新点子合群——符合社会期望守纪——遵守团体规定或默契四、社会期望值与形象风险一个人的服装仪容不符合社会期望值,就必须承受一定的形象风险。
举例来说,数年前台湾曾发生过中学老师上课能否穿短裤拖鞋的争议,老师认为穿着是个人自由,学校无权干涉;家长则认为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理当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当时的教育部门负责人面对媒体访问时,只说自己在美国大学任教时也是穿着极为轻松,这样的争执似乎没什么意义。
而从形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事件,在当时就提出了形象风险的概念,机关团体明文订定服装规则既不受欢迎也有违人权,抗议或处罚更有伤和气,其实个人形象风险自负,如果因为服装仪容不符合社会期望而造成的任何负面印象,有损的是当事人的形象,其他人根本不需干涉或介入。
而服仪不符合社会期望所产生的联想,包括对人对事的态度轻忽,想借此引人注意,自我中心旁若无人,缺乏常识或乏人教导等,这些都是极为负面的特质,相信在建立起形象风险概念后,在团体中的个人都能更主动自发地做好服仪管理。
以下列出装扮不符合社会期望的可能的负面联想:装扮不符合期望的负面联想态度轻忽想引人注意欠缺常识舒适至上论自我中心、不体谅他人乏人教导想显示叛逆或独特性模仿崇拜的偶像五、主流审美观此外,另一项也是由信息化带来的新思维,称之为服仪的主流审美观。
这向来是最引发争议的论述,美究竟有没有一定的标准,还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张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在这个事事讲求沟通的社会,审美观也需要和他人沟通吗?乍听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直觉地说像审美这样主观的事当然可以自己作主,然而再进一步问到当自己的装扮完全得不到他人认同时感觉如何,似乎这才感觉到事态有些严重。
而服仪的主流审美观又是如何产生的?其实很简单,媒体传播了大量流行讯息,近百年来流行的肇机又以欧洲为首,最顶尖的服装设计师总赶在一年半之前发布最新的流行概念,服装秀发布之后,全球的下游设计师与制造商再跟随着大师的脚步前进,消费者不自觉地接收到媒体与消费场所大量曝光的视觉讯息,形成了审美的价值观,又因为这些讯息的单一性质,使得全球审美一元化的时代宣告来临,幸还是不幸,你喜欢不喜欢,主流审美观已然形成。
相信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装扮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赞赏,因此就必须确定自己拥有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审美价值,但个人的审美观究竟是否在主流的这一边,有些人根本无从得知,因为几乎不会有人主动说出来:我觉得你穿得很丑,这样太失礼了。
建立主流审美观的方法有二:第一当然是多看多接触,上网看电视阅读杂志书报逛街都行,或是更积极地通过形象顾问的协助,做一套完整的个人形象咨询。
第二个方法是在生活中的小团体不断做小型民调,例如公司同事或社团朋友,经常问问大家的看法,但一定要诚恳地表明虚心学习的态度,在朋友的指正下,也会逐渐向主流标准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