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明全集 > 第137章 火器时代(二)

第137章 火器时代(二)

2025-03-31 04:43:38

就在朱震和崔杰说话间,门外响起了朱亮豪爽的声音:大哥,你来章丘怎么也不先通知一声。

朱震板着脸道:我是来检查工作的,先通知一声好让你作假吗!现在被我抓了个正着吧,跑哪里鬼混去了。

朱亮尴尬的笑道:大哥不是派崔杰来接替章丘的事务了嘛。

更何况我可没有去鬼混,我是替你去拜访复社的领袖张采先生了。

礼贤下士,可是你教我的。

朱震道:人家刘备礼贤下士是三顾茅庐,你可是天天泡在张采先生家里。

这礼贤之心,却让人好生敬佩,却不知道张采先生这贤士感动了没有。

朱亮道:像张采先生这样的贤士自然的大哥亲自前去拜访才够诚意。

我每天去那里只是先试探一下他的意向嘛,现在大哥前去,保证只需一顾,便能感动张采先生了。

朱震道:不错,张采先生是复社的领袖,你的份量是轻了点。

不过拜访张采先生的弟子,你的份量却是够了。

我听说张采先生门下有一女弟子,她的才学如何?朱亮听了,顿时满脸通红,期期艾艾的说道:张采先生门下弟子各各才华横溢,很不错。

朱震脸上露出笑意,点头说道:不错就好,你年纪也不小了,是该找门好亲事。

长兄为父,这事就由大哥我做主了。

朱亮急道:大哥,茗枝姑娘还没同意呢。

朱震道:婚嫁之事,只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自然会答应的。

况且你追了人家这么久,还说出她没有答应的话来,也不怕丢人。

朱亮脸上突然正经了起来,说道:如此就多谢大哥了,不过如果茗枝姑娘不愿意,大哥千万不用勉强。

为了我的事去得罪三千复社士子,为大哥召来麻烦,却是得不偿失了。

朱震笑道:放心吧,张采在章丘等了我这么久,还不是想为复社找个靠山。

别看他复社有三千士子声势浩大,可是在后来周延儒、吴时昌等人的打压下也就剩下一个空壳子而已。

你看看复社出身的官员有哪个是手握实权的?现在若能借着我们的势,以后便是朝廷里有人想再要打压他们复社,也得先问问我了。

崔杰突然插嘴说道:大人,与其说周延儒、吴时昌卖力的打压复社,还不如说圣上对复社不放心。

属下也是复社的士子,前年科考,那主考官一听属下是复社出身的,脸上便寒冷了下来。

周延儒权势再大,在京城所作所为岂能瞒得过圣上的耳目?要知道锦衣卫办事那是无孔不入的。

所以大人现在和复社交好,只怕会惹圣上不高兴。

朱震道:复社想借用我的势力,我们又何尝不是想借用他们的名望?至于圣上,难不成他还会跑来山东和我拼命?就算来了,我也不怕他。

这件事就先放着,待我拜会过张采先生再说。

还是先说说那些工匠们吧,我来时胡乱写了一些将来章丘的工匠以及矿工的管理条例,你好好看看,再根据我的意思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来。

你记住,这套制度是你将来管理好章丘的基础,只有当一切事情都按照这套规章制度运转时,你才能轻松的管理好一切,否则你就去学那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最后被累死吧。

崔杰道:能为大人鞠躬尽瘁,便是累死,也是值得的。

不过能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比起累死属下更值得。

说着双手接过朱震手里的那卷书。

朱震接着说道:想来现在张采已经知道我来章丘了,我现在便去拜会他,一来显得我的诚意,二来处理矿场的事也颇费功夫,怕一陷进去了,没个十天半月的抽不了身。

朱亮,你就和我一起去吧。

崔杰道:大人英明,属下便先去参阅大人的手册,以属下的智慧肯定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等大人拜会完张采先生回来,属下正好请教。

朱震点了点头,便同朱亮前去拜访张采。

张采住的小庄园位于章丘城西郊,朱震、朱亮来时,张采门下的弟子早已在大门外侯着了。

朱震打趣道:在下看过很多稗官野史,每每读到那些名士总能够预先知道有人会来拜访时,经常一笑哂之,这世上哪有未卜先知的道理,今日见先生侯于门外,方知事真。

那名士子笑道:朱震大人幽默风趣,方才章丘来人寻找朱亮大人,得知您以来章丘,故而推算大人会来,却也不会未卜先知的本事。

大人还是请进吧,我老师已恭候多时了。

朱震微笑着随他进入庄园,一位看上去年近花甲的老文士在园中侯着了。

心想这应该是张采了,却也不敢乱打招呼。

还是朱亮率先说道:大哥,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张采先生了。

朱震这才拱了拱手说道:晚生朱震冒昧前来造访,劳烦张先生亲自出来迎接,过意不去。

张采也拱手说道:朱大人折杀老朽了,你是堂堂平东伯,朝廷命官。

我只是一介书生,怎敢托大。

得大人光临茅舍,只怕我这茅舍也身价倍增了,大人请屋里叙话。

张采说这是茅舍,果然没有谦虚,虽然庄园不小,但却只稀疏的树立着几栋矮小的木屋。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隐士风范吧,不过朱震心里一直认为,那些所谓的隐士都是在装逼,想提高自己的身价。

张采带着朱震进入正中的一栋小木屋里,很随意的说道:大人请坐,茅舍简陋,招待不周,还望海涵。

朱震难得的装了一回高人,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四周,像似在西西品味了一番,才啧啧有声的说道:张先生果然是世外高人,这木屋虽然简陋,却雅典精致,品味起来别有一番风韵。

记得刘禹锡先生的《陋室铭》开篇便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謦’。

这陋室住过张先生这样的大家,也算是仙灵福地了。

张采笑道:许多人都跟我说朱大人只是一介武夫,老朽得知大人一直居住在济南那座独特的平东伯府中时,便知道大人心中自有天地。

我这间陋室今日得大人一赞,千百年后,亦将有名矣!。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第138章 火器时代(二)今日两章,一起更新!朱震笑道:先生谬赞了,我还真就是一介武夫。

只不过和大多武夫一般,喜欢附庸风雅,卖弄几句半吊子诗文,却让先生这样的大家见笑了。

张采笑道:朱大人不必过谦,老朽绝非阿谀奉承之辈,若是这等谦让,倒显得老朽在拍朱大人马屁一般。

朱震道:如此,那晚生便受了先生这一赞了。

今日我得先生这一赞,出了此门,也是身价倍增了。

晚生虽说是一介武夫,但从来不缺乏附庸风雅之心,每每读到先生以及复社诸士子文章时,敬佩不已,尤其是西铭先生痛斥魏党的《五人碑墓记》更是热血沸腾,那五位义士慷然就义的情景至今犹然历历在目说道这里,朱震高声念道: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背完之后,心中汗颜,高中之时,老师强压着背诵的这篇《五人碑墓记》却在今天派上用场了。

然而听在张采耳里却又是另外一番感受了。

他只觉得朱震真情真性,对他们复社很有好感,可以好好结交,便叹道:朱震大人也是性情众人啊!若是天如(张溥字)知道有人对他如此推崇,也会欣慰不已。

慷慨之后,剩下悲哀,朱震痛惜道:前年忽闻西铭先生病逝,心中悲痛不已,晚生出身贫寒,每日里只想着如何饱食三餐,也无甚大志。

却是西铭先生的文章让我明白,人生在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才不枉此生。

遂投身军旅,奋发图强,盼望着早日建功立业,封官拜爵,便能前去聆听西铭先生教诲。

却怎知晚生事业刚有起步,西铭先生却中年早逝,晚生几次想要前往太仓拜祭,无奈俗事缠身,未敢轻动。

如此一拖,又二年矣!斯人已逝,其文犹在,痛哉!张采面上露出无尽悲伤来,怅然道:天如时常叹息,人生这一辈子难寻几个知己,却不知道世上还有大人这么一位知己存在。

失之交臂啊!大人,天如生年未及四十,正当壮年。

突然之间病逝,您相信么?朱震勃然道:难道西铭先生是被小人加害的?张采先生,你且将其中详略告知晚生,晚生便是举山东之兵,也要为西铭先生报仇雪恨,用那小人的头颅来祭奠先生在天英灵。

张采道:小人一时得志,却也经不住时间的锤炼。

加害天如的那群小人早已因果使然,到阴曹地府向天如赔罪去了。

只是大人,老朽这心却也随着天如一起死去了啊!前次朱亮大人以为老朽年及花甲,可怎知我今年刚入天命!不过在见到大人那一刻,老朽感觉自己的心又活了。

读书之人,本该仅遵本分,幼儿学、壮而行,求上登明堂以致君王,下长郡邑恩泽黎民。

却无奈今朝君王偏暗、群臣献媚,朝廷不像朝廷。

再观文坛,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戈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如此以往,国将不国,整个文坛也将成为一滩污水。

当此之际,正需要一个像大人这样具有雄才大略且谦恭下士的人来清洗君侧、匡正朝纲重还我大明江山朗朗乾坤。

也还我文坛清新之风。

朱震听了,心中实在惊讶,‘清洗君侧,匡正朝纲’不是要自己造反么?谦恭下士?是以后要多用你们复社的人吧。

不是说那些文人都讲究死谏、死节么?如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是后世树立读书人的典范啊。

怎么现在变成动不动就劝人造反呢?不过这说明朱震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刻,如果他知道黄巢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洪秀全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便不会觉得奇怪了。

心惊归心惊,既然张采以先提及此事,朱震自然要给人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于是,他笑着答道:张先生高义,晚生佩服不已。

只是这‘清君侧’一事非同小可,还需从长计议。

如今外有金虏虎视眈眈、内有流寇横行无忌,我们若处理不好,只会便宜的别人。

不过张先生请放心,有我在一日,这山东便会如磐石般坚挺一日。

复社的士子在我山东境内绝对会得到最好的照顾。

待及明年,我必定先出兵平定流寇,再遏制金虏入关要道,到时才能放心的‘清君侧’。

张采道:老朽不通军略,到让朱大人见笑了。

不过我复社门下三千士子,声势还算盛大,大人若举兵清君侧,我等皆愿意为大人造势。

朱震大笑道:难怪张先生老说我是真性真情,原来先生也是性情中人,不喜欢那些绕弯子的话儿。

先生放心,晚生若要清洗君侧,匡正朝纲,自然需要复社的士子们尽一份力。

张采道:大人多虑了,昔日天如同我天如创立复社,主要目的在于给文坛士子们有个机会切磋学问,砥砺品行,盼望士子所学能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不要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腹内空有万言,胸中实无一策。

至于他们的仕途,却不是我关心的,大人试想,若是复社能为士子的仕途打开方便之门,那岂不成了一个更大的卖官鬻爵的组织了。

朱震笑道:先生教训的极是,但晚生对于人才,绝不会根据感情的亲疏去判断。

今日晚生前来,除了拜会先生,却另有一事相求。

舍弟朱亮,今年二十又四,其人品、才略,先生慧眼,必以查知。

听闻西铭先生遗有一女,已到云英待嫁的年纪。

晚生高攀,想和先生结成儿女亲家,还盼先生应允。

张采拂了拂胡须,笑道:朱亮大人天天来向我们家茗枝请教学问,我还当你是谦虚好学,原来是相中我们家茗枝了。

这一句话只说得在一旁侍立的朱亮满脸通红。

接着张采话锋一转,笑道:以朱亮的人品、才略,倒也和茗枝般配,只是天如先生虽已故去,但茗枝尚有老母在堂,我恐怕做不了这个主。

朱震笑道:先生怎么一下迂腐起来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茗枝姑娘既然已经败在先生门下,便如同先生闺女一般,你若做不了主,还有谁能做?至于茗枝姑娘家中老母,自然会接来济南,看着闺女过门。

我和二弟无父无母、孤苦伶仃,一定会当作自己母亲一般侍奉着。

张采道:朱大人把话都说道这个份上了,我再矫情,也让人轻瞧了。

朱亮听到张采终于答应下来,通红的脸上,又露出天真的笑容来。

朱震却哈哈大笑道:先生放心,我二弟和西铭先生结亲,岂能马虎。

等天找个好日子,我自然差遣媒人,带着聘礼,风光的去太仓求亲。

却在这时,门外传来一人娇声喝道:老师,你还没问我的意见就把我卖了,我不服。

这个声音听得张采和朱震大笑,却听得朱亮心急如焚……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