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01无条件的宽恕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他们研究者给孩子们提供了如下的情况,妈妈交待了出门之前收拾屋子,孩子没有做到;孩子在学校把其他孩子给打了,老师往家里打来了电话;明明已经告诉孩子不要触摸炉子,但是仍然烫伤了手;父母把弟弟托付给孩子外出,孩子由于忙于和朋友玩游戏,没能照顾好弟弟,让弟弟受伤等等。
研究者给孩子提供的惩罚方法有说教、体罚、进屋面壁思过和自我反省四种。
研究结果显示,孩子认为最有效的惩罚方法就是说教,他们认为好好跟他们说,都能听得懂也能认识到错误,没有必要非要使用棍子,他们觉得这是多此一举。
出乎意料的是,体罚是孩子认为的第二位有效的惩罚方法,同时他们认为面壁思过和自我反省是最没有效果的方法,尤其是4岁到9岁的孩子,认为任何惩罚方法都比自我反省的方法有效果。
023岁时的攻击性行为习惯会延续到80岁情感表达也需要练习孩子到了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想法的年龄,最好是能训练他们如何来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感或想法,比如说,哥哥把玩具让给了弟弟,你就可以让弟弟说一说哥哥的心情,让哥哥谈一谈弟弟的心情。
如果孩子说话还不行的话,妈妈可以代替孩子说一说小哥俩各自的情感和想法,让孩子不仅学会换位思考,而且可以学到恰当的语言表达。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美国朋友们经常问我,How do you feel? (你今天觉得怎么样?)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都觉得非常紧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美国人对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非常熟练,但是韩国人从小学到的却是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认为这是一种美德,所以不知不觉间变得迟钝于情感表达。
但是如今已是沟通的能力和自身能力同等重要的时代,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求有调节好自身情感的能力,而且还要求有理解和关怀他人情感的能力。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推理他人想法和情感的方法,不能让孩子只重视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不理解同龄人或周围其他人的情感和立场,不能让孩子因为调节不好自己的情感而发脾气,或者做出攻击性行为。
父母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引导,让他们进行恰当的表达情感的练习。
03情感表达也需要指导最近, 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有过一次试验,研究被孤立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的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研究小组安排孩子和第一次见面的朋友进行棋盘游戏,他们故意安排有的孩子输掉所有的两场游戏,第一场游戏安排成让对方堂堂正正地赢得比赛,第二场游戏安排成了,对方作弊取得了胜利。
研究小组通过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表情和言语、身体语言等观察孩子们如何表达愤怒、悲伤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