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明王朝全集 > 第012章开始办报

第012章开始办报

2025-03-31 05:05:16

在柳如是的坚持下,三人去了秦淮河畔的夜市去吃糯米团子。

这是金陵府一带有名的特色小吃,好吃又不贵。

沿着十里秦淮展开的夜市,人流如织,商贩云集。

叫卖声,喧闹声,嬉笑声,混杂在一起,在夜空中随风飘散着。

李宣牵着柳如是的小手,伴随着人流,随意闲逛着。

一个面色略有些黝黑的青衣秀士迎面走来,讶然呼道,耀祖老弟,多日不去衙门点卯,柳师爷很是不满,已经公开说要解聘你了。

李宣定了定神,耀祖是李宣的字,面前这个青衣秀士则是金陵府衙门中雇佣的邸报抄手,他的同事——张农,字德芳。

他微微一笑,德芳兄,如今小弟家中有些琐事缠身,所以没去衙门点卯。

哦,是这样。

哎,就怕柳师爷脾性古怪,因此会真解聘了你。

张农叹了口气。

李宣望着同样是有些落魄的张农,突地眼前一亮,一个生财之道油然而生——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需要通过各衙门雇佣的大批邸报抄手层层抄写后传递下去,费时费劲……他有些兴奋起来,低低道,德芳兄,如果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朝报的内容从衙门中传递出来,小弟愿意每次付你1两银子。

1两银子?张农瞪大了眼,要知道他在衙门里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抄一个月的邸报才不过所得5两银子,这——他惊讶地问道,传递出来倒没有问题,因为朝报是迟早也要在衙门口张贴出来供人传抄的。

但耀祖你这是意欲何为?德芳虽然清贫,但也不会为了银子而……德芳兄,放心吧,小弟绝不会害你的,我只不过是要替别人抄抄朝报而已。

李宣笑着拍了拍张农的肩膀。

张农也笑了起来,我倒是忘了,耀祖你一向谨小慎微,为非作歹的事儿,怕也是有贼心没有贼胆,哈哈。

李宣苦笑了一声,德芳兄,先告辞了,明日我去衙门找你。

柳如是静静地侍立在一旁,待张农走后才盈盈走了过来,不解地问,耀祖,你还是要去衙门抄邸报吗?也好,虽然薪水微薄,但毕竟也是一项收入。

李宣牵起她柔若无骨的小手,目光望向了月光下波光粼粼的秦淮河,欣喜地说,柳儿,这一回,没准我们会发财了。

柳如是水汪汪的大眼睛闪动着,靠近了他,嗔道,耀祖,你莫要打哑谜了,有什么话直接说出来吧。

李宣朗声一笑,柳儿,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邸报抄手这一行当吗?柳如是盈盈笑着,这谁不知道呀,自然是各地衙门需要通过邸报来了解朝廷大事和政治动向,所以,才会有衙门雇佣邸报抄手抄写邸报,完了送交各级官府和官老爷们审阅。

你说得不错。

金陵府是新明的陪都,朝廷的朝报会用飞鸽传书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到金陵来……不仅衙门和官员需要朝报,就连百姓也对朝报内容颇感兴趣,尤其是一些贵族和商贾。

否则,他们也不会派人等候在衙门门口,等待朝报发布了。

李宣娓娓而谈,目光明显放射着兴奋的光芒,如果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朝报内容印刷出来,然后——柳如是猛然醒悟,惊喜道,卖?对,柳儿,有了现成的朝报可以买到,价格又不贵,我想没有人再会去费那个精神去传抄。

这样一来,嘿嘿,想不发财都难了。

李宣紧紧握了握柳如是的小手,柳儿,咱们回去,我再好好计划一下。

新明的印刷术已经十分发达,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于官府和坊间。

用胶泥刻印,每字一印,用火烧煅,使字印陶化变得坚硬,每一字皆有好几个印,常用字如之也等,则有十几个印,以备排版遇到重复的字时应用,活字厚薄如铜钱,不用时用纸贴上,每韵为一贴,贮存在木格之中。

排版时,先准备一块铁板,板上铺一层松香,蜡和纸灰混成的粘着剂,板周围用铁范框住,然后按所需字的字韵在木格中取字排版,排满后把铁板放在火上加热,待粘着剂稍微熔化,用一块木板按在字面上,使字面平齐,同时与铁板粘牢,即可刷黑印刷。

如果遇到事先没有准备好的字,就随时刻字烧硬补上,瞬息可成,非常便捷。

熟练的工匠,两人一组,半个时辰内就可以排版印刷数千张。

这就为李宣的朝报印刷销售计划奠定了基础。

第二天一早,李宣去了城南的一家印刷作坊,张记印坊,与老板商定了印刷的价格,然后径自去了金陵府衙门。

他没有进去,站在门口静静地等候着。

旭日初升,他知道,这个时候正好是抄手们接手朝报准备开始紧张抄写的时刻。

一会儿,张农急匆匆地走了出来,将一张墨迹尚未全干的朝报塞在他的手里,换取了李宣手中的一两碎银,打了个招呼便大步离去。

李宣接过朝报,跑步向张记印坊行去。

将小样交给印坊的工匠后,他亲自在一旁监工——半个时辰后,他喜滋滋地抱着3000份最新快报,向秦淮河畔飞奔而去。

他让秀儿一早就去夫子庙一带去雇佣了几个伙计,提前在秦淮河畔搭了2个卖报摊点。

之所以选择在秦淮河畔,是因为这个地儿是整个金陵府的商业与娱乐中心,达官贵族和商贾们聚集出入的场所。

李宣将一摞摞印刷出来的朝报交在秀儿手上,低低道,秀儿,赶紧让他们吆喝起来,每份50文不讲价,他们来卖,你来收钱。

记住,要快!秀儿点点头,起身招呼着几个雇来的伙计。

都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不是外乡来的流浪儿,就是本地的孤儿,平日里聚集在夫子庙一带,靠乞讨为生。

秀儿开出了每天10文还管一餐饭的薪酬,他们自然是趋之若鹜。

************新书需要支持,啊,我要收藏和推荐!今儿个冲榜,如果有凌晨在线的朋友,拜托你把票砸给新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