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仪仗队开始提速前进。
过兖州府,出山东,入保定府……在7日后的黄昏时分,赶到了燕京城外。
李宣骑在马上,遥望着巍巍燕京,心中非常震撼:他没有料到,这新明的帝都燕京城,是如此的雄伟壮观!整个城池看上去,呈凸型,城墙高大,连绵百里不绝,城墙下四个高大深邃的城门洞开着,一条宽大的桥梁直通城外。
而城下,则是奔流不息的护城河。
城墙上,旌旗招展,透过那旌旗的间隙,隐隐可见那重重的宫檐。
朱瞻灵纵马过来,得意地笑道,看傻了吧,这燕京大着呢,可不是金陵能比的。
你看,这只是外城,外城里面还有内城,而内城里面还有皇城,皇城里面又有紫禁城,是皇宫的所在地。
你看,这个城门是正阳门——哦,好像有人来迎接我们了。
李宣翻身下马,恭谨地侍立在侧,是迎接公主殿下的人来了。
朱瞻灵痴痴地望了李宣一眼,叹息道,马上又要进宫了,耀祖,进了京,你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朝夕相处了——你,你会想我吗?不,我会常常去看你的。
说话间,两顶轿子飞速而至,轿子后面,还跟随着一大群衣着光鲜威风凛凛的大内侍卫。
轿子里下来两个人,一个人近中年,高个,三缕长须,面向清秀,身着大红色的官服,另一个方当壮年,矮胖一些,同样着红色官服,气度不凡。
两人一起跪伏在地,齐呼,臣杨士奇(夏原吉)奉皇上圣命前来迎接长平公主殿下进城!按理,如果单纯是朱瞻灵一个公主回京,是用不着两位朝中大臣亲自前来迎接的,但朱瞻灵率领的有太子东宫的仪仗。
太子虽然早已秘密进京,但表面上,太子的仪仗还是需要迎接的。
朱瞻灵微微一笑,刁蛮和俏皮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地是一幅庄重的模样,她手虚空一扶,杨大学士,夏侍郎,快快请起,皇兄可否到京了?杨士奇起身又躬下身去,是的,太子殿下已于5日前入京。
公主殿下,请起驾吧。
皇后娘娘今年提前举行寿宴,时间就定在今晚。
皇上有旨,公主可随臣径自去坤宁宫赴宴,皇上、太子以及诸位皇子和满朝大臣都在为皇后娘娘庆贺生辰。
夏原吉朗声道。
母后今年提前举行寿宴?不是还有半个多月吗?朱瞻灵奇道,但马车已经赶了过来,她只得回头深深望了李宣一眼,长吁一口气,上车在大内侍卫和杨士奇两人的护卫下扬长而去。
仪仗队也缓慢随在其后,进城而去。
公子,我们怎么办?徐鸣纵马来到李宣身后,问道。
当然是进城啊,我已经让李福提前到了燕京,在城内买了一处宅子,我们暂且住下等候太子传召吧。
李宣淡淡一笑,看,那不是李福吗,他来接我们来了。
&&&&&&&&&&&&&&&&&&燕京城内的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
宫城有六门,正南第一重为承天门,第二重为端门,第三重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城内,前部为皇帝坐朝和举行大典的外朝,以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为主体,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
后部为皇帝和后纪居住的内廷,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六宫和西六宫为两翼。
最后为御花园。
在落日的余晖中,朱瞻灵的车马一路直入了坤宁宫。
坤宁宫是皇后的居所。
此刻,宫内一座大殿中,左右下方摆满了一张张盛宴案几,案几后面,正跪坐着一个个级别稍低的文武大臣。
而在大殿的前部分,有数十张豪华的檀木案几,除了皇帝和皇后高座中央高台之上以外,下边也分成两排,按照次序依次坐着太子、众位嫔妃和皇子、公主、皇室宗亲,最后是身居要职的重臣。
朱瞻灵刚刚进得殿门,太监尖细的声音便响起:长平公主驾到!众文武大臣皆俯首拜去,臣等,见过长平公主殿下!朱瞻灵匆匆走了进去,走到高台下,跪倒在地,长平见过父皇、母后!年近五旬的德宗皇帝,如果再年轻一些,与朱瞻基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手抚长须,朗声笑道,平身,灵儿,朕还担心你赶不上你母后的寿宴了,呵呵。
灵儿,入座吧。
慈眉善目的张皇后爱怜地看着朱瞻灵,手指了指朱瞻基旁边的座位,去你皇兄边上归座吧。
朱瞻灵是德宗皇帝和张皇后所生的幼女,是最得宠的一个公主,可以说,在德宗皇帝心中,除了太子朱瞻基之外,就是这个小女儿最讨他欢心了。
朱瞻灵叩首道,多谢父皇、母后。
说完,异常乖巧地走到朱瞻基跟前,仪态万方地坐了下去。
朱瞻基微微一笑,低低道,灵儿,你辛苦了,李宣可也到京了?到了……路上,我们还抓了一个女刺客,我让孟阳交锦衣卫审讯了。
朱瞻灵轻声回道。
一个尖细的太监声音再次响起,时辰已到,皇后娘娘的寿宴正式开始。
众臣礼拜!在场重臣以及皇室人员,全部起身,按照品级爵位自觉列成两排,整齐划一地跪倒在地,齐声呼道,臣等,恭祝皇上龙体安康,皇后娘娘万寿无疆,新明江山永固!德宗皇帝霍然站起,朗声大笑道,同贺,同喜,诸位爱卿,值此皇后寿辰,朕与你们君臣痛饮,今儿个是不醉不归!张皇后也起身端起酒杯,本宫敬诸位大人一杯!臣等不敢,臣等恭祝皇上、皇后娘娘福禄无边!众人再次叩首下去。
平身吧,入座!德宗皇帝笑吟吟地坐下,挥了挥手。
臣等遵旨。
众人纷纷各自归座。
父皇,儿臣在金陵特意请人书写一幅字,恭贺母后寿辰,请父皇、母后过目。
朱瞻基从案几下取出两幅装裱精美的字来,走到殿中,双手呈上。
太监下来接过,呈给了德宗皇帝,铺展开来。
德宗皇帝眼前一亮,仔细观赏了几眼,忍不住拍案叫绝,好,好字,好一个万寿无疆,龙飞凤舞,气派不凡。
瞻基,这是何人所书?朕看,就算是林壑如下笔也未必有此风骨和神韵。
父皇,就是孩儿上书奏请册封为东宫侍读学士,今年金陵府乡试的解元李宣李耀祖所书。
朱瞻基笑道。
哦?就是那个李宣?德宗皇帝点点头,难得!朱瞻灵有些兴奋地站起身来,父皇,李宣不但书法绝妙,才学也过人,当日,在金陵诗会上,杨士奇杨大学士的公子杨云,便吃了李宣的亏,还学了两声狗叫呢。
众人一声哄笑。
杨士奇尴尬地垂下头去,杨云在金陵学狗叫的事情他早已从杨云嘴里知晓。
不过,他为人正派,又重才学,倒对杨云的吃瘪,不太放在心上,才学不如人,又怪得谁来?**********说实在话,有些心灰意冷,恳求了半天,没有几个兄弟给九天票票。
因为冲榜不力,成绩不佳,下周又要裸奔。
……不多说了,如果有票就支持下,不愿意也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