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联无机关巧妙之处,显然只是开礼式。
如此简单的上联,让婉儿来对,也绰绰有余,更别说李天纵了。
微一思索,他便笑道:兰亭竹挺,雾渡流觞。
柳岸风清,鱼争水月兰亭竹挺,雾渡流觞此联对得工整淡雅,厅中看客不禁大声叫好!上联固然简洁有趣,一个争字将画面盘活;下联却也不简单,以雾渡觞,是何等的幽雅!最让人称善的是,上下联意境相符,堪称佳作。
杨玉放声一笑,拿起酒壶饮了一口,赞道:妙哉!李公子果然是有心人。
杨某的战书,没有下错!她语气间满是傲气,饮过了酒,秀脸脸颊微红,明眸里涟漪不断,这是兴奋之色,棋逢对手的兴奋!一个人才学高低,只消一回合便可探清了,李天纵谈笑自若,瞬息间就对出妙联,显然是高手。
所谓高手寂寞,杨玉好不容易遇到另一高手,自然抑不住兴奋了。
李天纵毫无得色,只摇扇一笑,道:接下来由我出题了。
杨小姐听好:魏无忌,长孙无忌,公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妙在四个无忌之上,魏无忌是战国时有名的信陵君;长孙无忌则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第一的赵公;后面两个无忌的意思是说,你名叫无忌,我也名叫无忌。
若熟悉历史,此题难度不高。
杨玉凝神思了半晌,隐有头绪,却抓之不住,她缓缓度了两步,手中的酒壶一再抿饮。
李靖等人皆是大喜过望,没料想李天纵出的第一题,便把杨玉给难住!可他们还没欢喜够,杨玉就抓住了灵光,回身笑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各相如,实不相如。
好!李天纵摔先鼓掌。
画舫里其它人回味过来,也是拍案叫绝。
蔺相如是战国著名的人物,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典故主角;司马相如是汉代的大文学家,《凤求凰》的琴谱作者;之后两个相如则是说,虽然大家都叫相如,实质上不是一个人。
魏无忌,长孙无忌,公无忌,我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各相如,实不相如这联妙在史实人物名字的串连上,而且上联有问为何大家一个名字的意思;下联答道虽然相同,但实不同,互相呼应,趣味横生。
不作停歇,杨玉笑道:玉蝴蝶恋花心动。
李公子请!这联是她最近填词时的灵光之作,上联包含了三个词牌名,分别是「玉蝴蝶」、「蝶恋花」、「花心动」;不止如此,还可以断句为玉蝴蝶,恋花心动、玉蝴蝶恋,花心动、玉蝶蝴恋花,心动三种,机关重重,可谓绝对!识货之人都不由倒吸一口气,然后苦苦冥思下联。
早在前世,李天纵就接触过此联了,也曾费尽心思过,可是最终依然想不到绝妙下联。
拿三个词牌串句容易,难就难在断句那里,翻遍词牌,都无法工整对上。
现下又碰上此联,李天纵微皱眉头,沉吟半刻,还是得不到新头绪。
心忖费神无益,他晒然一笑:小姐此为绝对,我对不出。
杨玉叹了口气,全无半点喜意,只因她妙手偶得这上联,却连自己亦想不出下联,成了绝对。
要是有人作出下联,她输一场又有何干?看客们的叹息声连绵起伏,似乎看到了又一男儿败倒在飞将军之下。
老爷,你快想想办法啊!宝宝已经输一题了,这该如何是好啊?李氏愁眉苦脸,扭拧着白中绢帕,急得如热锅蚂蚁。
可李靖能有什么办法,他绷紧着脸,不发一言,心中忧急不比李氏轻。
众人皆着急,就李天纵自若如常,他腹中藏有绝对无数,想要取胜杨玉,易事一桩,自然是有持无恐。
按照规矩,换他出题了。
他看着杨玉又拿起酒壶要喝,不禁道:将军饮酒,俏靥如霞体香袭。
杨玉一怔,送到嘴边的酒壶停了下来,望着李天纵的双眸一恼,又想起一些往事。
那是一切的开端,京城的文斗大会上,她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四强,与轻舟居士比试,胜者进入决赛。
结果那轻舟居士败得很惨,竟在台上破口大骂,不屑地表示:她赢,不过是因为她是女儿之身,大家让着罢了!别以为有多了不起,不可一世的,恶心!其它的落败才子,为了颜面,竟赞同轻舟居士之言,对她好一顿冷眼热讽。
那时,她还只得十五岁,忍着没哭,假装欢愉,直至回到家中香闺,才宣泄了心中之伤。
从此,杨玉便号绝才散人,离开京城云游四海,一来增长学识,二来挑战各地才子。
轻舟居士说的恶言,句句尤在耳边。
她欢喜舞文弄墨有错么?就因为她是女子,便该羞辱她么!众所周知,她不喜欢别人多提她的女儿之身,更不喜被人轻薄调戏!而李天纵,已经惹恼她了。
杨玉几乎不假思索,道:公子执扇,油头若盏口臭迎。
大厅中响起一阵笑声,李天纵亦是忍俊不禁。
杨玉见他笑得欢,更是着恼,英眉倒竖,冷道:纸扇里,竹不竖,叶不绿,小小孩童,可笑可笑!她以孩童称李天纵,却是反击他之前的调戏,暗语就是指,你分明还是小孩,懂什么女人!这回却是李天纵一怔,这飞将军,怎么突然周身杀气腾腾了?他又是疑惑,又感有趣,笑道:妆台上,镜无亮,盒无粉,叫声姐姐,提防提防!他这话,隐意是道,你妆台上的胭脂水粉早已荒废了,像什么女人?又是哄堂大笑,众人大多拍案叫绝,为两人的妙对而兴奋不已。
噗哧一声,杨玉一扫之前的阴怒,笑了起来,却是看到李天纵脸上略带顽意的善容,知道他之前并无恶意,是她误会了。
注:轻舟居士由书友轻舟一夜客串。
广告:推荐黄初大大的大作《北美1776》,一个现代博士穿越到闹独立战争中的美国的故事!链接在下面。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北美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