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和李彭转身回到府中,立即去拜见李憕。
李憕正在看这几日尚书省传来的几份公文,见二人进来,笑道:现在来找我,一定是有事吧。
李复行礼罢,道:使君说的没错,后生此来,是向使君告辞的。
李憕一愣,放下手中的公文,问道:此是为何?李复道:后生自来到使君府中,已有二十余日,幸得使君照顾,后生感激不尽。
但总不能一直寄居使君府中,虚度光阴。
今日偶遇鲁县元结元次山,相约共赴大业,所以前来向使君告辞。
李憕道:元结此人,我倒是听说过,他师从名士元德秀,也算一位君子。
但不知李郎欲与之共创何等大业呢?李复便将准备改良诸事,举工经商等讲了,但未提兵乱之事。
李憕听了许久,道:李郎说的这些,我觉得确实可行,也定能由此发达。
但以李郎一身才学,仅仅做一商贾实在太过可惜了。
李复听了,知道李憕心中士农工商的等级之分还是有的,之所以认为商贾者不如学术之士,完全是因为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思想。
重农抑商,首倡于战国中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其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真正从政治上提出抑商,并在理论上作了发挥的则是战国末年的韩非,他在《五蠹》篇中,称工商之民是无益于耕战而有害于社会的五蠹之一。
之后,汉高祖刘邦即位伊始,即下贱商令,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本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隋和唐初,都曾重提汉初贱商之令,禁止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如太宗初定官品时曾说:设此官员,以待贤士。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俦类,正为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高宗时还仿刘邦之法,对工商业者的车骑、服饰等作了规定,禁工商不得乘马,只准穿白衣,不准著黄等等。
但实际上,有唐一代,对商业和商人的限制并不严厉。
唐初的贱商令,从根本上讲是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它不仅对富商大贾不起丝毫作用,反而因为朝廷实行减轻商税政策,使那些名不列市籍,身不在市肆的富商大贾们,不但不受贱商令的限制,而且利用有利的经济形势,大展宏图。
因此,唐建立不久,商业就得到了蓬勃发展,商业资本迅速膨胀,以致出现了许多像邹凤炽那样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常与朝贵游的富商大贾。
也有了天宝二年韦坚在广运潭展示数百船各郡有特色的商品,其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可见商品之丰富,工业之发达。
贞观年间,颜师古为秘书少监引富商大贾为校书郎。
校书郎一职,地位虽不高,但属清要,一般入仕都在举进士之后任。
富商大贾入秘书省为校书郎,以商贾而入清流,可见地位已不一般。
则天皇后时,张易之在内殿设宴,请蜀商宋霸子等数人入宫为博易的游戏。
富商堂而皇之进入皇宫,没有一定地位是不可能的。
虽然后来被抨击,但毕竟是进了皇宫,在则天皇帝面前抖了抖威风。
到中宗时,贱商令已开始被卖官令所代替,其时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为中书,遂使富商豪贾,尽居缨冕之流。
工商杂流竟能入仕,此时商人阶层已开始在政治上有一定地位。
但商人地位的低下由来已久,司马迁曾说行贾、丈夫贱行也。
士子学士以商人重利轻德,对商人的印象都不是很好。
李憕此际的言语就代表了士人对商贾的看法。
李复知道需要改变商贾在李憕心中不佳的印象,不然今后李彭想随其一起做事也有麻烦,便挖空心思,仔细斟酌,说道:使君切勿此看。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都是有一定原因的,秦商鞅变法提出抑商,是因为其时秦国农人十分缺乏,已到了免征十年赋税招徕三晋之民使之事本的地步;另一方面,城市商业活动却很兴盛,所以商鞅要抑商使之归农本。
而商鞅抑商政策的实质,一方面是发展官营商业,另一方面则在于禁止影响正常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奢侈品生产,以调整农商人口比例失调的矛盾。
他说‘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
’这里的末事,是指那些奢侈品生产,而非一般的商业。
对于商业,商鞅曾给予过充分肯定,他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
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
’商鞅显然明白商业在流通方面的作用,认为它与农业、官吏一样,是国家不可或缺之物。
到汉高祖刘邦下贱商令,还颁布了‘轻田税’令,中经惠、文、景诸朝,直到武帝时,还打击商贾,这是因为汉建立之初,万象凋敝,农人十分缺乏,农业‘户口不得而数者十二三’,经济衰败。
可是,一些商贾和豪强却仍在兼并土地,掠夺人口,‘商人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所以才采取了抑商之策。
但随着社会经济之恢复,抑商政策就逐步松弛。
到惠帝、高后时,商人‘乘坚策马,履丝曳缟’已成合法。
而我大唐实行的经济政策很是开放,朝廷实行减轻商税之政,正说明了我大唐对商贾并无抑意。
商贾之重要性,毋须我多言。
所贩商品,满足天下所需,使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为国缴纳商税,自己也可赚钱,可以再用来为百姓做些实事,利国利民利己之事,为何不去做呢?李复说到此处,看李憕脸上已是一副微笑的模样,知道他已想通了,语气便一转,道:况且我等为工为商,并非只为赚钱,这些都只是我们的一个手段,最终还是为了天下民生,为了我大唐的富强。
比如要传行圣人之德,要借助书籍,但现今书籍的印制十分麻烦,若是我们改进印坊之工艺,使书籍印制简单方便,使圣人之书大传天下,使人人能得而读之,岂不是强过一人终身为学,独自言传身教吗?李憕听到此处,已从欣喜转为兴奋,向李复道:李郎所虑深远,我所不及也。
只是李郎所说书籍印制之改进,可是真有此能?李复笑道:使君放心,这印刷之法我也明白一些,若加以改造,快捷数倍乃至数十倍完全不成问题,届时成本更低,书籍不但能够大量快速印制,到时书籍的价格便宜,人人也都能买的起了。
李憕笑道:若真如此,倒要先谢谢李郎了!李郎改良诸事,还有从商之事,我都愿大力支持,若有问题,尽管来找我便是。
其实李憕对单纯的经商并不反对,因为此时经商的达官贵人、封疆大臣、卿士官吏等多之又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州县官吏,都利用手中权力,经营各种商业谋利,此种风气很盛。
就连他自己,也是大为购置田地,种了大量农物再卖。
他只是对于一个才学之士沦为商贾感到不太合适,但听了李复这番高谈大论,对李复的行为已完全理解并转而赞成了。
李彭在一旁听到现在,一直未敢说话,此际见父亲明确表态支持李复为工经商,不由大喜,听父亲说到此处,便笑道:眼下李兄就有一个难题,不知父亲可能帮助解决?李憕望着李复,道:是何难事,说来听听。
李复倒有些开不了口,犹豫了一下,才说道:教使君得知,眼下的难题是,初期…的投入…李憕听明白,哈哈一笑,道:李郎不必担心,我家中虽不算极富,但也小有资财。
李郎改良诸事,有利于天下,我情愿资助,不然崔郎中得知,岂不是要骂我?李复和李彭听李憕同意,都很是高兴,还未谢过。
又听李憕道:但你等都是初为诸事,难有经验,这钱财的支用恐怕更是不熟,这样,我让管家先挑些精明能干之人,一起去协助你们,如何?李复大喜,道:多谢使君,这样一来,真是解了我的大难题了!不过使君此时投入,日后我一定会还清的。
李憕听了只一笑,摇了摇头,不置可否。
当下李复又说明了元结已在外面购置宅院,准备立即开工之事,李彭也禀明先前去协助,李憕都应了。
又叫了管家李昭明来,说了情况,要他安排人手和钱财,几人便开始忙了起来。
在告辞李憕时,李憕还说道:记得改良成功,要及时告我。
此外何日有空,可带元结来见我。
元结所在鲁县正归河南府管辖,对自己任下的才子,李憕还是很关心的。